求真百科欢迎当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实资料,洗刷冤屈,终结网路霸凌。

大洋龙亚科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事实揭露 揭密真相
跳转至: 导航搜索
大洋龙亚科
图片来自enacademic

大洋龙亚科Halisaurinae)属于沧龙科,由Bardet等人于2005年所创立,是群多样化的海生有鳞目动物,生存于晚白垩纪。大洋龙亚科的词源来自于大洋龙(Halisaurus),在希腊文中意为“海蜥蜴”。

Bardet等人将大洋龙亚科鉴定为:沧龙类之中,亲缘关系接近于大洋龙,而离莫那龙较远的所有物种。大洋龙亚科的明确特征为:前上颌骨上颌骨之间的缝合处前部垂直,中间倾斜,后部水平、颅顶骨鳞状骨之间的接触面倾斜、桡骨的轴前隆起占了长度的2/3、胫骨腓骨长而修长,末端稍微扩张。

大洋龙亚科的不明确特征则包含:额骨前2/3部分有背侧中央隆起、额骨腹侧有突起物、顶孔(Parietal foramen)由腹侧突起物包围、方骨有大型蹬下突、方骨的蹬下突与蹬上突合并、没有椎弓突(Zygosphene)-椎弓凹(Zygantrum)复合体、以及愈合的脉棘

在过去数十年来,大洋龙亚科的命名因为模式属大洋龙的关系而造成许多混淆,尤其是H. sternbergiiH. sternbergii被发现于阿拉巴马州的Mooreville白垩层,以及堪萨斯州的奥布拉拉白垩层;它们原先被分类于沧龙亚科硬椎龙属,后来被分类于大洋龙[1];大洋龙属在当时被认为属于沧龙亚科。后来的研究人员质疑大洋龙的系统发生学位置,以及是否为单系群[2][3];部分原因是因为H. sternbergii与大洋龙其他种的形态差异。最后,Bardet等人在2004年决定将H. sternbergii建立为新属Eonatator;并成立大洋龙亚科,由Eonatator与大洋龙所构成。

大洋龙亚科是群体型小到中型的沧龙类,身长平均为4.5-6公尺。在所有沧龙类之中,大洋龙亚科是最不适应海生生活的一裙。大洋龙亚科被发现于北美洲欧洲南美洲、以及非洲。最早发现的大洋龙亚科化石年代为桑托阶,它们存活到马斯垂克阶

系统发生学与分类

大洋龙是沧龙类系统发生学的一个重要分类项目,因为大洋龙曾多次被认为是其他沧龙类的姐妹生物群。Bardet等人在2004年提出的亲缘分支分类法研究支持这个说法,他们将大洋龙Eonatator分类于大洋龙亚科演化支,并为更先进沧龙科的姐妹生物群。

参考文献

  1. Russell DA. 1967. Systematics and morphology of American mosasaurs. Peabody Museum of Natural History, Yale University, Bulletin 23.
  2. Wright KR. 1988. A new specimen of Halisaurus platyspondylus (Squamata: Mosasauridae) from the Navesink Formation (Maastrichtian) of New Jersey. Journal of Vertebrate Paleontology 8 (Supplement 3): 29A-30A.
  3. Bell GL. Jr. 1997. A phylogenetic revision of North American and Adriatic Mosasauroidea. pp. 293-332 In: Callaway JM. and Nicholls EL, (eds.), Ancient Marine Reptiles, Academic Press: 501 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