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鐵濁水溪橋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濁水溪橋為日本時代台鐵縱貫線第一大鐵橋和最長的橋樑。位於台灣彰化縣與雲林縣間濁水溪上的一座鐵路橋樑,連接彰化縣二水鄉二水車站與雲林縣林內鄉林內車站,現役橋梁於1990年3月27日完成東正線通車、同年6月22日完成西正線通車交通部臺灣鐵路管理局台鐵局另有一座濁水溪橋,位於宜蘭線鐵路二結車站二結站北側,又名「蘭陽溪橋」。[1]
沿革與設計
鐵路濁水溪橋是在二水站與林內站之間橫跨於濁水溪上的一座大橋,也就是濁水溪衝破八卦山脈流入平原的隘口所在,橋的兩端分別是八卦山脈的尾稜,二水鄉的鼻仔頭及林內鄉的觸口山,橋長約一千二百公尺。
為鐵路所經過的地方剛好是濁水溪流入平原的隘口所在,寬約僅一千公尺,出了隘口,河床寬度遽增為約兩千公尺,因而遷就濁水溪建橋。鐵橋是由日本三菱重工渡部技師監造,從中國雇鐵工施做,當時無重型起重機,弧形拱架,每座重達一百公噸,搭鐵橋架,須就地將一根根粗大鋼筋,以帽釘銜接法,安裝固定位置,技術精巧讓人嘆為觀止。
鐵橋於在一九六一年配合鐵路雙軌工程拆除,改為雙軌平台式鋼製鐵桶橋一九八六年改為雙線預力梁大橋,往日拱形鐵橋身影不見,目前僅剩一座糯米橋見證歷史。一座橋墩遺跡,孤獨的站在濁水溪南岸。
三代橋
由於濁水溪橋是建在二水「鼻仔頭」與雲林縣林內鄉觸口之間的隘口,二水人就稱之為「鼻仔頭大橋」。第一代橋是完成於明治三十九年(1906);這也是濁水溪下游最早的一座大橋,全長一千二百四十多公尺,由三十一座橋墩連接而成,橋上搭建有拱形鋼樑,所以又稱之為「濁水溪鐵橋」。[2] 1907年6月19日,臺灣第一座大鐵橋濁水溪鐵橋完工。
第一代橋
第一代紅磚砌成的橋墩在南岸留下一座當歷史見證,屹立在河床上,四周均農民墾為耕地,高高的橋墩上豎立一顆大石頭,南面刻著「濁水溪橋,台灣鐵路管理局」,北面刻著「濁水清山」字樣。
舊橋墩是在新橋下游位置,火車是靠左邊走,北上列車且左邊靠窗座位可仔細見到。
第二代橋
民國五十年(1961),鐵路局為配合雙軌化工程,改建為平台式複線鋼製鐵桶橋。 第二代濁水溪橋為單線下承式鋼鈑梁橋,計32孔橋孔,長1,023公尺,於1969年11月開工、1970年8月25日完成橋梁下部結構,1971年6月15日完成上部鋼鈑梁架設,6月28日下午2時通車,二水至林內間雙軌化完成,台鐵局實質完成彰化至台南段全區間雙線〈濁水溪橋完成 明起雙線通車〉。
第三代橋
第三代橋建造於原第一代橋上游側,由台鐵嘉義工務段設計、興福營造有限公司承包,下部結構為長圓形開口沉箱基礎及雙圓柱懸臂式橋墩、上部結構則為下承式鋼筋混凝土預力U型梁,全長1,477公尺,計46孔橋孔,每孔32.1公尺,自1986年3月10日開工,施工期間曾遇沉箱下沉困難問題,經採用高壓噴水沖洗法克服,全部工程於1990年3月27日完工切換下行線(東正線)通車並停用第一代橋、同年6月22日切換上行線(西正線)通車並停用第二代橋。
民國七十五年(1986),為配合鐵路電氣化工程又改建為複線預力樑大橋,於民國七十八年十二月竣工通車。
影片
參考文獻
- ↑ 新蘭陽溪橋(第4代濁水溪橋), Xuite,20060702
- ↑ 1907年6月19日,臺灣第一座大鐵橋濁水溪鐵橋完工,聚珍臺灣,2019-06-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