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邊寶月堂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南邊寶月堂是一處位於中國廣東省佛山市三水區西南鎮南邊片寶月圩的清代建築,1997年7月17日公布為三水市文物保護單位,2006年10月25日列入第四批佛山市文物保護單位。
佛山市
佛山市(官方音譯:Foshan[[Category:含有Template:ISO 639 name la的條目]],郵政式拼音:Fatshan),簡稱禪、佛,是中華人民共和國廣東省下轄的地級市,位於廣東省南部,是粵港澳大灣區的涵蓋城市之一。市境東鄰廣州市,北達清遠市,西界肇慶市、雲浮市,南臨江門市、中山市。地處珠江三角洲腹地,西江以西為低山丘陵,西江以東為珠江三角洲平原。珠江水系中的西江、北江及其支流貫穿全境,西江與北江在三水區思賢滘貫連。全市總面積3,798平方公里,常住人口949.89萬(2020年數據),戶籍人口436.98萬(2020年數據),市人民政府駐禪城區。佛山氣候溫和,雨量充足,自古就是富饒的魚米之鄉,明清兩代佛山鎮與湖北漢口鎮、江西景德鎮、河南朱仙鎮合稱「四大名鎮」,現為國家歷史文化名城。佛山也是著名僑鄉,旅外僑胞140萬人。
歷史
- 佛山的瀾石河宕墟發現四,五千年前的新石器時代晚期文物,證明佛山歷史悠久.
- 佛山古稱為季華鄉。東晉隆安二年(398年),罽賓(今克什米爾境內)的三藏法師達毗耶舍帶了二尊銅像來到季華鄉,於塔坡崗上(即今塔坡街)修建佛寺,傳佛教。達毗耶舍離開後,佛寺後來隨時間推移倒塌。
- 直到唐貞觀二年(628年),塔坡崗上某天忽然異彩四射,鄉人齊聚起來在塔坡崗上掘得三尊銅佛,搬開佛像,見一股清泉湧出。鄉人便建井取水,並在崗上重修塔坡廟寺以供奉三尊銅佛。故有一句諺語:「未有佛山,先有塔坡」。此後由於人們認為此地乃是佛家之山,便取名「佛山」。佛山在此之後成為珠江三角洲的一個宗教中心,故又稱為「禪城」,也就是現在的佛山主城區之名。
- 宋朝元豐年間推行保甲制度,鄉分都堡,佛山堡為季華鄉之首。
- 明朝正統十四年(1449年),佛山梁廣等鄉紳組織地方武裝「忠義營」參與鎮壓黃蕭養農民起義,後明朝封梁廣等人為「忠義官」,封佛山為「忠義鄉」。
- 明朝成化、弘治年間由於工商業發達,發展成為商賈雲集的嶺南重鎮,佛山鎮因此成為與湖北的漢口鎮、江西的景德鎮、河南的朱仙鎮齊名的中國「古代四大名鎮」。
- 清雍正十一年(1733年),佛山從南海縣分出,設「佛山直隸廳」。雍正十二年,改設廣州府同知於佛山,為廣州府佛山分府,行政上仍屬於南海縣。
- 咸豐年間,以佛山爲基地的太平軍李文茂圍攻廣州半年,久攻不下,為葉名琛部下衛佐邦、沈隸輝及團勇謝效莊等所敗。清軍反攻,佛山失守,李文茂部陣亡者數萬人,20萬無辜百姓慘遭屠殺。
- 民國元年,佛山正式改鎮建制,南海縣署也從廣州遷至佛山。1925年,國民政府將佛山從南海縣分出,成立佛山市(鎮級擴權)。1927年又撤消佛山市建制,重新劃為南海縣屬一鎮。1941年,設立佛山特別區,下轄佛山、富福、汾文三鎮。1946年,佛山三鎮合併重組為佛山鎮。
- 1949年10月31日,由南海縣析置佛山市。
- 1950年7月1日佛山改市為鎮,重歸南海縣管轄。
- 1951年6月26日,佛山鎮升為佛山市。
- 1951年珠江專員公署由中山縣遷至佛山市。
- 1954年南海縣的石灣鎮劃歸佛山市。
- 1955年粵中行政公署由江門市遷至佛山市。
- 1956年3月1日撤銷粵中行政區,設立佛山專區。
- 1958年11月至1959年1月,佛山專區改稱廣州專區。
- 1966年佛山市升為省轄市。
- 1970年佛山專區更名為佛山地區,佛山市改為縣級市。
- 1983年6月1日撤銷佛山地區,佛山市和佛山地區合併,下轄南海縣、順德縣、三水縣、高明縣、4個縣。
- 1992年3月26日民政部批准撤銷順德縣,設立順德市。
- 1992年9月2日民政部批准撤銷南海縣,設立南海市。
- 1993年3月29日民政部批准撤銷三水縣,設立三水市。
- 1994年4月18日民政部批准撤銷高明縣,設立高明市。
- 2003年1月撤銷原佛山市城區和石灣區以及縣級的南海市、順德市、三水市和高明市,設立佛山市禪城區、南海區、順德區、三水區和高明區五個區。
- 2011年2月11日,廣東省正式發文確定順德區為廣東省首個省直管縣試點。
地理
佛山市[1]位於中國廣東省中南部,地處珠江三角洲腹地。地形平坦,河網交錯,土壤肥沃。東倚廣州,南鄰港、澳,地理位置優越。佛山由於臨近海洋,氣候溫和,溫暖多雨,四季常綠,自古就是富饒的魚米之鄉。屬亞熱帶季風氣候,年均降水1490.6毫米,年均溫22.1℃。低山丘陵多發育紅壤、赤紅壤,有少量黃壤,平原則為水稻土、堆疊土。自然資源主要有陶土、玻璃砂、稀有金屬和水稻、甘蔗及品種繁多的水果、花卉、江河水產資源等。珠江水系中的西江、北江及其支流貫穿全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