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凯里市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跳转至: 导航搜索

凯里市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辖市,州政府所在地。位于贵州省中东部,黔东南州西部。总面积1305.9平方千米。总人口50万人(2012年)。全市辖7个街道、9个镇、2个乡:城西街道、大十字街道、西门街道、洗马河街道、湾溪街道、鸭塘街道、开怀街道、三棵树镇、舟溪镇、旁海镇、湾水镇、炉山镇、万潮镇、龙场镇、下司镇、碧波镇、凯棠乡、大风洞乡。其中,鸭塘街道、下司镇由凯里经济开发区代管, 炉山镇、碧波镇由炉碧经济开发区代管。市政府驻大十字街道。【2014年,下司、碧波2镇划入后,全市面积人口数据有待更新】

有苗、侗、汉、水、布依等民族。地处黔东低山丘陵西部,黔中山原丘陵南缘,东北高,东南低。年均温15.7℃,年降水量1234.5毫米。境内河流属长江水系,主要河流有清水江、重安江、巴拉河。矿藏有煤、铁、铝、锌、重晶石[1]、铝矾土等。湘黔铁路、G60高速、320国道、308省道、306省道过境。清水江、重安江可通航。名胜古迹有建于清代的魁星阁等。

历史沿革

元置凯黎长官司,明置凯里宣抚司,清乾隆元年设凯里卫,1913年改凯里县,1936年并入炉山县。1958年置凯里县,因县治驻凯里镇得名。1983年撤县设市。

1996年,凯里市辖5个街道、8个镇、2个乡:大十字街道、西门街道、城西街道、洗马河街道、湾溪街道、舟溪镇、鸭塘镇、三棵树镇、万潮镇、龙场镇、炉山镇、旁海镇、湾水镇、大风洞乡、凯棠乡。市政府驻北京东路。

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凯里市常住总人口433236人,其中:城西街道27819人,大十字街道58116人,西门街道28997人,洗马河街道48641人,湾溪街道19104人,三棵树镇48815人,舟溪镇23093人,鸭塘镇16840人,旁海镇25150人,湾水镇21160人,炉山镇28214人,万潮镇14656人,龙场镇23083人,凯棠乡17393人,大风洞乡32155人。

2003年末,凯里市总人口45.45万人,其中少数民族34.09万人,非农业人口16.46万人。辖5个街道、8个镇、2个乡,65个居委会、201个行政村。

2007年末,凯里市总面积1306平方千米,总人口46.78万人,其中少数民族35.33万人,非农业人口17.34万人。辖5个街道、8个镇、2个乡:城西街道、大十字街道、西门街道、洗马河街道、湾溪街道、三棵树镇、舟溪镇、鸭塘镇、旁海镇、湾水镇、炉山镇、万潮镇、龙场镇、凯棠乡、大风洞乡。共有201个行政村、30个居委会。

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凯里市常住总人口479011人,其中:城西街道33180人,大十字街道86718人,西门街道50378人,洗马河街道57575人,湾溪街道24688人,鸭塘街道23206人,三棵树镇46402人,舟溪镇16859人,旁海镇22306人,湾水镇17141人,炉山镇25074人,万潮镇12067人,龙场镇18563人,凯棠乡18394人,大风洞乡26460人。

2010年,撤销鸭塘镇,设立鸭塘街道;由三棵树镇划出10个行政村设立开怀街道(2011年8月16日正式挂牌成立)。调整后,全市辖7个街道、7个镇、2个乡:城西街道、大十字街道、西门街道、洗马河街道、湾溪街道、鸭塘街道、开怀街道、三棵树镇、舟溪镇、旁海镇、湾水镇、炉山镇、万潮镇、龙场镇、凯棠乡、大风洞乡。2010年末,凯里市常住人口47.92万人。

2011年末,凯里市面积1306平方千米,常住人口48.22万人;户籍人口50.10万人,其中少数民族39.94万人。辖7个街道、7个镇、2个乡,14个居委会、201个行政村。

2012年10月30日,黔东南州召开凯麻同城化委托代管乡镇街道协议签订仪式:将凯里市鸭塘街道和麻江县下司镇委托凯里经济开发区[2]代管(2013年1月1日正式实施),将凯里市炉山镇和麻江县碧波乡委托炉碧经济开发区代管。

2014年9月15日,《贵州省人民政府关于同意将麻江县下司镇、碧波镇行政区域划归凯里市管辖的批复》(黔府函[2014]184号)同意将麻江县下司镇、碧波镇整建制划归凯里市管辖,原下司镇、碧波镇行政区域和政府驻地不变,凯里市、麻江县行政区域界线做相应变更。

至此,全市辖7个街道、9个镇、2个乡:城西街道、大十字街道、西门街道、洗马河街道、湾溪街道、鸭塘街道、开怀街道、三棵树镇、舟溪镇、旁海镇、湾水镇、炉山镇、万潮镇、龙场镇、下司镇、碧波镇、凯棠乡、大风洞乡。其中,鸭塘街道、下司镇由凯里经济开发区代管, 炉山镇、碧波镇由炉碧经济开发区代管。

视频

凯里市 相关视频

凯里市宣传片
黔东南凯里市新面貌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