冉季載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此條目需要編修,以確保文法、用詞、語氣、格式、標點等使用恰當。 (2019年9月8日) |
冉季載
冉季載,即聃季載,為中國周朝諸侯國聃國開國君主,為周文王的第十子,周武王的幼弟。同母兄弟十人:伯邑考、周武王、管叔鮮、周公旦、蔡叔度、郕叔武、霍叔處、衛康叔、毛叔鄭、曹叔振鐸。因他年幼,武王分封時,沒有封他。周成王時代的三監之亂後,周公旦將康叔封在衛國,季載封在聃國,在今安徽省阜陽市西。並且以康叔為周司寇,冉季為周司空,輔佐成王。
人物生平
周成王時代的三監之亂後,周公旦將康叔封在衛國,季載封在聃國,在今山東省定陶縣冉堌鎮一帶。並且以康叔為周司寇,冉季為周司空,輔佐成王。冉季載的後代就以封地名作為姓氏,稱為冉氏,世代相傳,是今天冉氏的最早起源。冉季載是黃帝的嫡系子孫。黃帝元妃嫘祖的長子少昊(玄囂)→蟜極→帝嚳,帝嚳正妃姜嫄生后稷(名棄),后稷生不窋(kū),不窟生鞠,鞠生公劉,公劉生慶節,慶節生皇仆,皇仆生差弗,差弗生毀隃,毀隃生公非,公非生高圉,高圉生亞圉,亞圉生公叔祖類,公叔祖類生古公亶父(即周太王),周太王娶太姜生三子:長子泰伯、次子虞仲、第三子季歷(即周王季),季歷娶太妊生三子:長姬昌(即周文王)、次子虢仲、第三子虢叔。
冉氏家族在歷史上的貢獻主要有兩個方面:其一,在春秋戰國時代,冉氏先祖在儒學方面的貢獻。其二,中國歷史上最豪勇最傑出的英雄冉魏皇帝冉閔,在東晉末年對漢民族的延續作了歷史貢獻。
散聞軼事
在過去,人們根據儒家典籍和有關歷史記載,將儒家學派的先人這樣描述:最高層次的是孔子;第二層次的是四聖:顏曾思孟(其中,子思是孔子的孫子,孟子是子思的學生);第三層次的是十二哲:顏淵、閔子騫、冉伯牛、冉仲弓、宰我、子貢、冉子有、季路、子游、子夏、曾參、子張,十二哲包括四聖中的兩聖,其實是孔子學生中最出色的,他們是儒家諸多典籍編寫的主要參與者。他們在文廟中列在孔子左右。第四層次的是二十四賢,也就是比較著名的儒家弟子,對儒家學說和儒家學派的發展都作出了突出的貢獻,分別被後世統治者追封過先賢某子的,比如子孺和子產被封為先賢冉子。這些人多被後世統治者追封為侯,比如,子孺被唐代追封為臨沂侯,明代追封為公爵。他們位列十二哲之後,居文廟東西廡。第五層次的是七十二人,其實近百人,分別在典籍中或歷史資料中提到名字的,其中包括四聖和十二哲。冉氏家族中有冉耕、冉雍、冉求、冉猛、冉烈等五人。
冉氏族譜跟孔氏族譜一樣,是至今保留最為完好的族譜之一,每一代男性後裔全部入譜,除了少數因戰亂遷徙或者因災避難無法取得聯繫的之外,沒有任何的間隔和遺漏,輩分一點不亂,並且明確規定冉氏後裔決不允許通婚,包括冉氏子孫因出繼他人而改姓的都有詳細記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