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欢迎当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实资料,洗刷冤屈,终结网路霸凌。

来义乡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事实揭露 揭密真相
跳转至: 导航搜索

来义乡位于台湾屏东县中央偏东,东以中央山脉台东县金峰乡达仁乡两乡毗邻,西邻新埤乡万峦乡两乡,南以力里溪与春日乡为界,北以瓦鲁斯溪与泰武乡相连。全乡计17,256.5861公顷。境内峻岭层叠,地势崎岖,间有力里溪、来义溪环抱整个乡域,汇合为林边溪,注入台湾海峡。来义乡境内多高山峻岭,有大武山、来社山、保和以山、巴井留守山、巴里亚古山,平均高度在300公尺以上,地形崎岖,坡度落差甚大;溪流方面,有林边溪上游 来社溪、力里溪、瓦鲁斯溪… …等。年雨量较一般山区为低,降雨量集中在6-10月份,馀均干旱,尤为1-5月份全乡常闹水荒。全乡计有来义、义林、丹林、古楼、文乐、望嘉、南和等7村、新来义部落(永久屋基地),编为89邻,目前人口数:2,243户,7,437人(依据内政部户政司全球资讯网109年1月底人口统计资料)。 [1]


历史沿革

来义乡住民属台沿原住民排湾族群,共分接瓦尔亚(RAVAL)与布曹尔亚族(BUTSUL)两大族群;前者分布于屏东县三地门乡一带,后者分布于屏东县泰武、玛家、来义等乡内。来义乡系属布曹尔亚族的中排(PAVMAUMAG)一群。逊清时代属台南府凤山县,日本统治时代属阿猴厅,迨民国34年台湾光复,于民国35年元月在“加拉阿夫斯”部落(旧来义部落)成立乡政区域,定名为来义乡,辖内有来义(CHALAAFUS)、义林(由CHALAAFUS部落部分移居与大后DVAAIO社合并之)、丹林(由ZALASIV社及CHALAAFUS之部分移居合并之)、古楼(由GUNANAO社)、文乐(由BUZUNUG社)、望嘉(由FUNGALID社)、南和(由BAILUS社及TAKANIMULA社合并之)等七村民国39年间乡公所迁至义林村(CHANAASLA)迨至民国44年乡公所又迁至古楼村(GUNANAO)现址至今,由于交通极为不便,乡公所有二度迁至现址,又档案之保存缺乏,对原始乡情史事乏考据,描难以纂详。[2]

地理人文

来义乡位于屏东县东侧的中央,东以南大武山与台东县达仁乡、金峰乡两毗邻,西接新埤乡、万峦乡两乡,西南连枋寮乡,南以里溪兴春日乡为界,北以大后溪与泰武乡相望。本乡地处中央山脉以西,海拔平均在300公尺以上,境内山高谷深,地势起伏甚大,有来社溪、瓦鲁斯溪、尖刀尾溪、力里溪及多条野溪流经,气候属热带季风气候,居民以台湾原住民排湾族为主。[3] 来义乡原来叫“礁僗加物社”,日据时代改为“来社”,台湾光复后隶属高雄县潮州郡,民国四十一年设立乡公所,改属屏东县。来义乡共七个村,总人口有八千多人,是屏东县八个山地乡中人口最多的,纪大部分都是排湾族。本乡设有国中一所,国小有来义、望嘉、文乐、南和和古楼等五所,梾义国小设有内社分校,丹和、大后分班,古楼附设幼稚园一班。来义乡土地面积一六七、七七五六平方公里,地形崎岖,坡度大,土质不良,所以农业不发达,以种植小米地瓜芋头、花瓜、树豆、香蕉槟榔为主,部分乡民从事饲养或渔猎。来义乡的山光水色都很具自然美,来义吊桥上视野良好,桥下是戏水或烤肉的好地方。来义乡的建筑、服饰、歌舞和雕刻都很负盛名,极待保存和传存。每年的丰年祭是各部落的活动,五年祭则是全乡的重要庆典。[4]

行政区域与农特产品

来义乡位于屏东县之东方(东径12040,北纬2240),为典型山地农业乡 ,海拔在50-800公尺之间,全乡总面积17,164公顷,其中建筑用地47.3078 公顷,旱地1,418.67公顷,林地6,519.61公顷,其他435.96公顷,国有林地 8,742.55公顷,每户平均耕地为1.01公顷,人口数为7,840人,农家人口数为6,766人。行政区域共分七村包括古楼、丹林、来义、义林、文乐、望嘉、南和等七个村(十个社区, 十二个聚落)组成,其中古楼为乡公所所在地,为全乡的行政中心。总人口数7,840人,农家总人口数6,766人,人口总户数1,765户,农户数1,522 户,专业农户数占86.23%。来义乡主要经济活动以农业为主,现有作物栽培面积为957.50公顷。因为义来乡主要是山坡丘陵地,以种植芒果、凤梨、芋头、花生、小米、生姜、树豆等作物为主,其中以芒果为最大宗,栽培面积达889公顷,占总栽培面积达93%。其中南和村芒果栽培215公顷,占芒果栽培面积24.1%,望嘉村193公顷,占21.7%,文乐村178公顷,占20%,丹林村104公顷,占 11.69%,古楼村68公顷,占7.6%,义林村73公顷,占8.21%,来义村58 公顷,占6.5%。凤梨栽培面积亦达17公顷,占栽培面积之1.77%。另外 为原住民主食的芋头栽培面积 18.5公顷,占1.93%,甘薯栽培10公顷亦占有1.04% 左右,其馀树豆、小米、生姜、花生皆有零星生产。 [5]


排湾族太阳之子的故乡

屏东的来义乡是排湾族的故乡,又称为“太阳的故乡”,是大武山下的部落,有大峡谷风景区的山色奇景、翠绿优美的林木。[6] 大武山是排湾族人的圣山,是太阳之子的山林精神最具体的象征。而位在大武山群的来义乡,不只是排湾族群的重要聚落,更因为这里在屏东县八个山地乡中的人口数排名第一,也成了全台湾排湾族原住民最多的一乡,因此有“排湾族的故乡”之称。排湾族热爱工艺,在阳光与山林的洗礼下,来义.工艺的丰富文化行程,将是探索台湾古老社会与故事的最佳起点。在排湾的部落族群里,有两大分支,其中的“布曹尔亚族”中排(Pavmaumag),包含了:来义村部落、义林村部落、丹林村部落、古楼村部落、文乐村部落、望嘉村部落、南和村部落;各不同聚落所表现的工艺因地制宜,而各有特色。例如:有的以传统服饰制作及改良为主;有的聚落则除了工艺,运动风气也很盛;更有的因为口音中仍保有浓重的古老腔调…不变的是,他们保留与蕴藏了原民部落最丰沛的文化与生命力,古朴素质的风华、勇士精神的风气,都显得特别迷人。来到来义乡,还可到千禧公园旁的屏东县政府文化局,在四楼的“排湾族雕刻馆”保存完善的部落文物里,展开一次来义与工艺之间的南国风情之旅。[7]

2019年来义乡幸福巴士启航

来义乡幸福巴士启航照片来自自由时报

来义乡位于屏东县中央偏东,乡内部落有来义、义林、丹林、古楼、文乐、望嘉、南和等7村,八八风灾过后,部分族人迁至新来义部落,但乡内公路客运8209、8211路线仅经过古楼、丹林、义林及来义部落等,且并未服务枋寮医院、屏东基督教医院等民众有就医需求的地点。为补足现有公共运输不足,屏东县政府、交通部公路总局与中山大学高屏澎区域运输中心共同辅导来义乡公所规划4条固定路线:周一大后-枋寮医院线、周二南和-屏东基督教医院线、周三新来义-枋寮医院线以及周五大后-屏东基督教医院线,周四另规划弹性路线服务,且考量上述路线皆以就医需求为主,于是引进无障碍巴士。为改善原乡公共运输,屏东县政府积极辅导原住民乡推动幸福巴士,来义乡幸福巴士于2019年7月正式通车,除了是屏东县第1个以无障碍中巴营运的原乡,也是第1个可用敬老卡点数搭乘的幸福巴士。[8]

2020年来义乡织布工艺师许春美与蒋梅贞获传统工艺师授证

排湾族传统织布与服饰制作技艺照片来自自由时报

目前使用传统织布(地机)的排湾族人已经非常少,即便是传承织布技艺,大多以桌上型织布机进行,许春美有可能是目前唯一保有排湾族传统织布技法(平织、斜纹织、夹织技法)最丰富也最完整的一名传艺师。曾荣获第一届文化部国家工艺奖的许春美致力将原住民图腾融入现代服饰,她受访时说,排湾族织布方式有别于泰雅族的是织布机是使用脚板固定,再利用经线挑花,她的织布灵感多来自生活,织布纹路诉说排湾族独特的生活概念与土地故事。许春美的排湾族传统织布(地机)法分平织、斜纹织、夹织,不同的整机方式、搭配上不同的织法,可以制作出几十种纹路,每种纹路都有传统名称,为中排湾具指标性的编织家,保留极多传统编织技艺与观念。蒋梅贞致力于推广研究排湾族传统织布与服饰制作技艺,尤其是排湾族传统斜纹夹织织布技术,她毅然决然扛起传承的使命。蒋梅贞表示,排湾族织布技法分为最初阶的平织、进阶的斜纹织,再来就是最为困难的挑织与夹织,而夹织是目前织布技艺最高难度的技术等级,即使排湾族只剩几名族人会传统织布技法,她还是会不遗馀力传承下去,不断开班授课,传承祖先智慧,也让大家认识织布技艺是属于排湾族人的荣耀。而排湾族里传统织布里最难并且已经失传的斜纹夹织技术都被蒋梅贞和许春美研究给找回来。[9]这项原住民族民俗、传统工艺暨文化资产保存技术及保存者授证典礼,于2020年由屏东县政府秘书长邱黄肇崇、立委伍丽华共同颁发证书给“排湾族传统织布”艺师许春美、“排湾族传统斜纹夹织”艺师蒋梅贞,及7个保存民俗有功的团体,也让大家认识织布技艺是属于排湾族人的荣耀。[10]


视频

【【屏东县来义乡公所】来义乡影音简介】

【再访屏东县来义乡(印象之旅)】

【【乐事美声录】20140330 - 来义乡 排湾族文化之旅】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