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与城市的文学审美(陈德民)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乡村与城市的文学审美》是中国当代作家陈德民写的散文。
作品欣赏
乡村与城市的文学审美
——读《从刘庄仰望武昌》
在当今时代,诗歌如何在抒发诗人内心情感的同时,又能坚持中华文化传统的文学理想,既能真正将情感深入我们的内心,又能和这个时代更广泛的文艺生活形成共振,变成人们共同的审美经验,这对于当代每一位诗人来说,都是一种严肃的创作体验与社会考验。因此,我们需要彰显诗歌精神,这种精神就是广阔的现实主义精神和诗歌美学相结合的产物。
而现实中,湖北诗人夏文杰一直被文学照亮生活,将生活的真相多角度地在他的作品中予以透视与呈现,整合日常纷繁驳杂的生活经验,促使审美形式清晰成型。如在《村庄听雨》中,诗人吟咏道:“淋漓至尽的雨啊,下了整整一个晚上/似乎听见桃枝的微笑/似乎听见村民的喜悦”。在《桃花惹我》中,诗人吟道:“春色还浅,桃花还未肆无忌惮地开满/刘庄村的麦子,只有麦子/诗情澎湃地冲在前面。”经由诗人的诗句,使生活的经验得以升华为审美体验。久旱逢雨,桃枝笑了,雨声中也可以听见村民内心的欢欣。其间,心理时间和物理时间完美对映,相互嫁接,相互转换,相互渗透,且前者融汇整合了后面的单向流动,将过去与现在融合互渗,使之意涵更加丰富、视野更加宽阔,表达的意境更加完美。
在《夜和夜》中,作者是这样描述的:“夜幕低垂,我在陌生的地方等你/灯火依旧阑珊,城市依旧繁华落尽/我在焦灼中燃烧激情/然后用冷风安慰自己”。让读者随着作者对村庄的精神还乡,对城市的仰望神往,领略诗 歌表达的美学原则与壮美。这就是“乡村不再,乡村在;城市不再,城市在”的立体意涵。这也是《从刘庄仰望武昌》带给我们的阅读享受。
有人说,诗歌这门从喻说、从高蹈、从短制的艺术,没有非虚构作品和小说表达的立体、全面、深入、明白和踏实。但我们从夏文杰的作品中,从他的思维、意向、表述、语言质地等方面来读他的诗,都可以全方位地发现诗人所要带给我们的风景、人文、现象等社会的现实。诗人以他独特的象少年一样单纯的视角,把这个时代复杂、纵深的精神图像,用他敏锐而充满陌生化想象,把我们生活中麻木、倦怠、习以为常的词语、行为、事物、自然等,巧妙地糅合在一起。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全新的维度空间。
作家应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如果一个诗人仅仅对语言、词语有移动的天赋,而没有一颗对他者和世界的仁爱之心,也不是一位好的诗人。
在这部诗集里,我们看到乡村赖以生存的土地上,农民依然一代又一代重复劳作,重复地与天公、与季节抢收成。就在被一种浓烈的忧伤痛苦地笼罩时,诗人夏文杰在《胡思乱想》中突然献出神来之笔:“大地流淌麦香/你会深爱刘庄……走在梧桐树下/迷恋泥土和他乡”。这是怎样地天资与修为,让一个收入丰厚的银行干部能感同身受这块土地上司空见惯的沧桑?感知他们世世代代的艰辛?的确,作者凭着他对弱势群体天然的仁爱情怀,以及他超然的驾驭现代诗歌语言的艺术手段,用广袤的视野引领我们发现了一幅穿越时空的现实主义的悲悯图像。
城市需要文学。文学不会创建一座城市。一座城市也不会因为文学而存在。可一座城市如果没有文学,这座城市就会显得苍白,就会给人一种没有灵魂、没有情感、没有温馨的印象。没有文学的城市情调不会浪漫,格调也不会高雅,基调不会多彩。武昌,是武汉三镇之一,更是一座历史文化名城,它经历过形成、发展、壮大的漫长历史进程。诗人在《如果雨水是荷花仙子的泪水》中是这样描述的:“这些天走过沙湖/路过中山公园的凉亭/珞珈山的树木葱茏,槐荫公园的石楠/路边的荷花瓣落下,我知道这是破碎的心/和呼唤你的刘庄的风声”。我们今天所说的城市,也是农耕时代的乡村,无论用历史的眼光看,还是以发展的眼光看,乡村就是未来的城市,城市就是原来的乡村。他们之间的差异其实是非常小的,如果说大,应该都是从物质的、财富的这些方面来衡量的。但人性和灵魂是没有什么差异的。城市的重要性在于托起作家的灵魂,作家的重要性在于彰显一方水土的风情。正如英国前首相丘吉尔说,我宁可丢掉整个印度,也不想失去一个莎士比亚。中国社科院文学研究所研究员、红学专家朱兵曾说,中国可以没有万里长城,但不可以没有《红楼梦》。可见文学的魅力所在。
期待夏文杰先生从刘庄回城后,经过一番沉淀,能对乡村与城市文明有着更深的感悟与全新的审美,带给我们更加优秀的文学作品。
作者简介
陈德民,笔名陈柏年,高级编辑,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中华学者协会主席团成员、《中华文化》杂志社总编辑,朱自清研究会会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