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欢迎当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实资料,洗刷冤屈,终结网路霸凌。

中国科学院量子信息重点实验室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事实揭露 揭密真相
跳转至: 导航搜索

来自 搜狐网 的图片

中国科学院量子信息重点实验室依托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实验室是中科院为推动量子信息在我国的发展而创建的。

历史沿革

本实验室的前身是一九八三年郭光灿院士回国后组建的量子光学[1]研究组。

上世纪八〇年代主要从事量子光学领域的基础理论研究,在光场压缩态等非经典效应 方面做出了一系列重要研究成果,自一九八四年起在国内率先开设《量子光学》研究生课程,

一九九〇年由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量子光学》着作。

九〇年代初期当量子信息学科在国际上悄然出现时,本实验室在国内率先投入到这个新兴交叉学科领域的基础理论研究,先后提出“量子避错编码原理”和“量子概率克隆原理”等,受到国际学术界的高度评价。

一九九九年,在中国科学院的支持下,成立“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量子通信与量子计算开放实验室”(Laboratory of Quantum Communication and Quantum Computation, 简称LQCC)。

二〇〇一年中国科学院正式批准为中科院重点实验室(中国科学院科发计字[2001]477号文件),全称为“中国科学院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量子信息重点实验室”(Key Laboratory of Quantum Information, USTC, CAS)。二○○五年中科院下文(中国科学院科发计字[2005]65号文件)更名为“中国科学院量子信息重点实验室”(Key Laboratory of Quantum Information, USTC, CAS)。

二〇〇一年,郭光灿教授作为首席科学家承担科技部“973”项目“量子通信与量子信息技术”,来自国内十多个重要研究所和着名大学的五十余位科学家协作参加该项目的研究;

二〇〇二年经由国家基金委批准为“创新研究群体”;

二〇〇三年本实验室的“量子信息技术的基础研究”项目荣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同年郭光灿教授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2],并荣获“何梁何利”奖。

二〇〇四年经由中科院批准进入“中国科学院创新团队国际合作伙伴计划”,引进七位海外知名学者加盟本实验室的创新团队。

二〇〇六年郭光灿院士作为首席科学家承担科技部重大科学研究计划“量子调控”项目“量子通信与量子计算的物理实现”。

科研团队

本实验室目前有研究人员15人,管理人员2人,其中高级职称10人,博士10人。

发展目标

实验室的总体目标是

充分发挥多学科交叉协作的优势,理论研究与实验研究相结合,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相结合,科学研究与人才培养相结合,在量子光学和量子信息领域不断做出国际水平的成果,培养和造就年轻的学术带头人,建成我国量子信息科学的创新研究基地。

实验室的长远目标是研制成功量子计算机和实用的量子通信系统。

在研项目

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计划)重大科学问题导向项目“固态量子芯片研究”

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计划)项目“量子通信网络和量子仿真关键器件的物理实现”

中科院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量子系统的相干控制”

国家基金委创新研究群体资金项目

基金委重大研究计划“射频单电子晶体管静电计对单量子态的超快超灵敏探测和操控研究”

基金委优秀青年科学基金项目

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计划”

教育部985建设项目“量子信息技术科技创新平台

研究内容

量子密码

研究可实用化的量子密码技术,提高密码技术的性能和实用体系的安全性,探索新型量子密码体系。

半导体量子芯片

半导体材料上研制单电子量子点,量子逻辑门操作,量子信息探测并在多个量子逻辑比特的芯片上演示量子信息处理的功能,最终研制成实用的量子芯片。

量子纠缠网络

研制量子光源、量子信道、量子存储、量子路由、量子中继等,研究不同物理系统之间量子信息的传递和转换,最终实现长程的全量子纠缠网络。

光量子集成芯片

研究高品质固体微腔量子比特,光机械,表面等离子体数据总线等,最终研制成光量子集成芯片用于量子模拟和作为量子纠缠网络的节点。

量子理论基础

研究量子信息的基础理论,提出相关实验方案,如适用于量子模拟的多体量子体系;研究高效的第一原理计算方法,并应用于量子信息和凝聚态物理等领域。

研究小组

量子密码与量子器件研究组

半导体量子芯片研究组

量子纠缠网络研究组

光量子集成芯片研究组

量子理论研究组。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