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礦業大學附屬小學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中國礦業大學附屬小學簡稱礦大附小,坐落在環境幽雅、人文氛圍濃厚的中國礦業大學校園內,是一所美麗的花園式學校[1]。
辦學條件
學校教育教學[2]設施較為齊全,擁有先進的電子計算機網絡教室、多功能教室、圖書室、音樂教室、科學實驗室等,且可以共享大學現代化的教育資源。
礦大附小1952年創辦於北京, 後輾轉於四川,1981 隨礦大搬遷到徐州。學校現有 18個教學班,900 余名學生, 45 名教師,其中 2 名外籍教師常年在校上英語聽說訓練課。在五十多年的辦學歷程中,礦大附小伴隨現代教育的鏗鏘節拍,銳意改革,與時俱進,素質教育是礦大附小工作的主旋律。學校利用課餘時間積極開展有利於陶冶學生情操和提高學生綜合素質的第二課堂活動,並結出豐碩成果。在國家、省、市舉辦的電子製作、機器人、「三模」等科技比賽中多次獲獎,在各級各類中小學生語文、數學、英語、美術、書法、舞蹈、演講等比賽中也屢屢獲獎。
隨着教育改革的不斷深入發展,培養新世紀創新型學生已成為礦大附小為之奮鬥的目標。學校確立了「德育為先、發展個性、自主學習、合作探究」的教育教學理念,倡導「求實、進取、團結、文明」的校風,「愛生、敬業、民主、善導」的教風,「尊師、守紀、勤學、善思」的學風,「三風」已內化為全校師生的自身要求。所有這些,都加快了礦大附小前進的步伐,為實現教學質量不斷提高的目標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礦大附小重視師資隊伍建設,現擁有一支師德高尚、高素質、高學歷的教師隊伍。其中具有本科及以上學歷的教師達 90% 以上,他們中有省、市骨幹教師,有市(區)學科帶頭人、市(區)青年教學能手等榮譽稱號獲得者。近年來,教師論文在省市級刊物上發表或獲獎達百餘人次;學校參與國家、省、市級課題研究十餘項。
面對新課改,學校向老師提出「走進新課程,體驗新課程,做課程改革的弄潮兒」的要求。開展「以教研為先導,以課堂實例為載體,以校園網絡為平台 」的校本教研活動,實現教育理論與教育實踐相結合,推進課程改革向縱深發展。
學生們熱愛礦大附小,稱之為「學習的樂園」。在這裡,為了孩子們今天和明天的幸福而努力工作的教師群體使學生們如沐浴春風:濃濃的師生情讓他們享受着溫暖,豐富的學識令他們由衷的敬佩;在這裡,同學們可以暢所欲言提出不懂的問題、不同的看法,可以自由、平等地和老師討論交流;在這裡,豐富多彩的課餘活動給每個人提供了施展才華的天地,大家在選擇中學會選擇,在嘗試中學會負責,在參與中發展自我。隨着校園環境和教學設施日臻完善,學生們在這裡學習的更加愉快,生活的更加舒適。
學校全體教師正以飽滿的熱情、積極的姿態,不斷開拓進取,迎接輝煌明天!
學校領導
附小黨支部書記、校長:張紅衛。
講師,中小學副校長,小學校長,哲學碩士。
附小黨支部副書記:郝淑芬。
中共黨員,小學高級教師,中國教育學會會員。曾先後被評為全國基礎教育科研先進個人;徐州市支持少先隊工作好校長;雲龍區教育管理先進個人。主持省、市級課題2項;多篇論文、案例分獲國家、省、市一、二等獎或發表。
副校長:王曉琳
中共黨員,小學高級教師,畢業於徐州師範大學數學與應用數學專業;曾獲得江蘇省基本功大賽一等獎,徐州市基本功大賽一等獎第一名,徐州市大市評優課一等獎;被授予徐州市「五一勞動獎章」;多篇論文發表於國家級、省級刊物。
學校文化
「三風」建設。
校風:求實 進取 團結 文明
教風:愛生 敬業 民主 善導
學風:尊師 守紀 勤學 善思
校歌
由隋星先生譜曲,房華強先生填詞。
校標
校標由中國礦業大學的校名英文縮寫「CUMT」的四個字母為設計元素,字母經變化組合成一人物和一條彩帶。整個圖案構圖簡潔明快,動感大氣,且易於製作及在各種載體中使用。選擇「CUMT」為設計元素寓意着附小從創辦伊始,一直和中國礦大風雨同舟,永遠相伴;動感的人物,舞動的彩帶預示着孩子們在附小寬鬆和諧的育人環境中活潑健康地成長。蔚藍色的外圍線條象徵着礦大附小未來有着廣闊的發展空間。
學校沿革
中國礦業大學附屬小學1952年9月創辦於北京,初名為北京礦業學院子弟小學,隸屬於北京礦業學院。小學創建之初共有四名教師,設初小3個班,學生50餘名。校園面積約1500平方米,校舍10餘間。
1956年4月根據北京市教育局指示,礦院子弟小學、地院子弟小學和三聖庵小學合併,成立暫安處中心小學,歸北京市海淀區教育局管理。因暫安處中心小學學生人數較多,後根據北京市海淀區教育局指示,暫安處中心小學分為暫安處小學校本部、暫安處地院分校和暫安處礦院分校。礦院教職工子弟主要集中在暫安處礦院分校和暫安處中心小學校本部學習。其中一至四年級在暫安處礦院分校學習,五、六年級在暫安處中心小學校本部學習。
1966年「文化大革命」開始後,學校正常的教學和工作秩序被打亂。1969年7月暫安處礦院分校獨立辦學,改名為東升小學,仍隸屬北京市海淀區教育局管理。
1970年,根據中央指示,礦院搬遷至四川省三匯壩,小學也隨之輾轉到四川,在東升小學工作的礦院教職工家屬隨遷至四川,開始創辦四川礦院子弟學校,中小學合併辦學。由於當時學校教職工分別在三匯壩和重慶居住,四川礦院子弟學校也就在三匯壩和重慶兩地辦學。由於三匯壩教職工較多,大部分學生隨父母在三匯壩就讀;礦院子弟小學重慶分校(招收1-9年級學生)人數較少。
1972年9月四川礦院子弟學校中、小學分開辦學。小學部改名為「四川礦院子弟小學」,仍主要招收礦院教職工子弟。教師約二十名,學生一百餘名。學生入學率為100%。「文化大革命」結束後,學校進行撥亂反正,恢復了正常的教學工作秩序。1978年8月22日,礦院黨委為貫徹落實全國教育工作會議對辦好中小學的要求,作出了《關於辦好中小學的決定》(院委〔1978〕20號)。之後,小學各項工作得到加強和鞏固。
1981年9月小學落戶徐州,「四川礦院子弟小學」改名為「中國礦院子弟小學」。校園占地面積約6000平方米,教師辦公室七間,一座三層教學樓,教室15間,校舍約1500平方米,12個教學班,在校學生300餘名,教師近30名。
1988年9月,學校改名為「中國礦業大學子弟小學」;2001年又改名為「中國礦業大學附屬小學」,教學樓加高到4層,建好了多媒體室、電腦教室、圖書室等。2001年—2008年學校辦學規模擴大為15個教學班,學生600餘名,教師30餘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