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歷史地理十五講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中國歷史地理十五講》,韓茂莉 著,出版社: 北京大學出版社。
北京大學出版社年出版新書約1000種,重印書2700餘種次,出版物已覆蓋人文科學、社會科學、自然科學[1]和工程技術各領域。現有產品中,大中專教材占35%,學術圖書占45%,一般圖書占20%。在文史哲、法學、經濟管理、學術普及、漢語教學等出版領域具有比較明顯的優勢和特色[2]。
內容簡介
大地是人類生存的根基,也是人類活動的舞台,人類依託大地、利用大地、改造大地的行為,成為地理學研究的各個領域。歷史地理是研究往昔的地理,《中國歷史地理十五講》涉及歷史地理研究的主要領域——疆域、環境、政區、農業、交通、軍事、城市等,對這些領域的基本問題及其歷史發展進行了梳理和介紹,是了解中國歷史地理很好的入門書。
作者介紹
韓茂莉,北京大學歷史系教授、博士生導師。北京大學博雅特聘教授。主要從事中國歷史地理方面的教學和研究工作。研究方向為歷史農業地理、環境變遷與鄉村社會地理。主講課程「中國歷史地理」2008年獲評國家精品課,2019年入選國家精品在線開放課程,2021年被教育部列入國家一流課程。
代表作品:出版《宋代農業地理》《遼金農業地理》《草原與田園——遼金時期西遼河流域農牧業與環境》《中國歷史農業地理》等學術專著,發表學術論文六十餘篇。
目錄
「名家通識講座書系」總序
本書系編審委員會
第一講 緒論
——昨天、前天的地理
第二講 人類文明的進步
——從史前時期西遼河流域說起
一 史前時期聚落的環境選擇
二 聚落環境選擇與人類生產方式
三 史前時期西遼河流域聚落持續使用時間與環境容量
第三講 從「中國」到中國
——地理視角下的歷代疆域變遷
一 「中國」的含義及其空間變化
二 中國歷代疆域變化及其地理基礎
三 清代晚期的疆界條約與疆域變遷
四 關於疆域問題的餘論
第四講 冷暖時空
——歷史時期氣候變化與植被的地理分布
一 歷史時期氣候冷暖乾濕之變
二 歷史時期植被地理分布變化與重要農業生產界限
第五講 民生與大地
——歷史農業地理背景下的人類活動
一 歷史時期人類農業開發與土地利用
二 農業開發與環境改造
第六講 復栽與插秧
——中國古代經濟重心南移與北方移民的技術貢獻
一 從易田制到土地連作
——江南土地利用率第一次提升
二 從水稻秧播到稻麥兩熟制
——江南土地利用率第二次提升
三 中國古代經濟重心的環境選擇與南移時間
第七講 大河大江
——江河湖泊演變與人類活動
一 歷史時期黃河河道變遷
二 關於歷史時期黃河水患原因的探討
三 歷史時期長江中下游水道變遷
四 長江中下游湖泊變遷
第八講 移動的牧場
——畜牧業的地理空間與草原遊牧方式
一 非農業民族的地理分布與經濟生活方式
二 畜牧業從原始農業中分離與遊牧業誕生
三 逐水草而居的遊牧方式
四 各有分地與遊牧區域
第九講 政治的空間
——中國古代地方行政制度與行政區
一 分封制與政治空間管理
二 郡縣制與地方行政管理
第十講 空間的政治
——行政區劃界原則與歷史淵源
一 「隨山川形便」行政區邊界
二 「犬牙交錯」行政區邊界
三 「隨山川形便」與「犬牙交錯」劃界原則對當代的影響
第十一講 千古足音
——華北、內蒙古、東北三大區域的道路系統
一 太行山東麓道路與重要戰例
二 華北平原通向內蒙古的道路與重要戰例
三 燕山山脈與華北通向東北的道路
四 黃河中下游地區陸路交通
第十二講 蜀道通西南,絲路達西北
——西北、西南道路交通
一 「關中」的得名與道路系統
二 川陝交通道路走向與重要戰例
三 西南地區交通道路與民族經濟文化
四 絲綢之路與東西文化交流
第十三講 舟楫千里
——運河與水路交通影響下的南北經濟文化交流
一 運河的開鑿與主要運河的流向
二 天然河道的利用
第十四講 根本之地與四戰之地
——地理形勢與古代戰略空間的演變
一 從西向東的政治空間與戰略進程
二 從北向南的人口流動與軍事交鋒
三 中國北方農牧交錯地帶的戰事與長城的地理學意義
第十五講 都邑春秋
——城市地域空間格局與都城內部結構
一 城市產生、發展的地理過程
二 中國古代城市地域空間格局
三 中國早期城市形態與重要古都平面布局
四 中國古代都城選址的地理基礎
主要參考書目/
第二版後記/
參考文獻
- ↑ 第十講科學學派_圖文,豆丁網,2016-10-18
- ↑ 規模現狀,北京大學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