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中以关系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跳转至: 导航搜索
国家主席习近平会见以色列总理内塔尼亚胡原图链接来自 中国军网 的图片

中以关系,是指历史上的中国和以色列,以及指中华人民共和国和以色列国之间的双边关系。

1950年,以色列成为中东地区第一个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家,然而由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并不承认以色列,两国的正常外交关系直至1992年1月冷战结束后才正式确立[1]。自那时起,中以两国就发展了亲密的经济军事和战略合作关系。值得一提的是,中国是世上少数能够同时与以色列、伊朗巴勒斯坦和整个穆斯林世界维持友好关系的国家。

历史

古代

早在金大定三年(1163年),来自中亚地区的犹太民族就定居于开封,形成了最早的中国犹太人社群,并逐渐融于当地人之中。

近代

近代的犹太商人和因俄国政治迫害的犹太难民又形成了新的社群,主要定居于上海哈尔滨,并向天津大连青岛辐射。此时的著名实业家包括上海的沙逊家族嘉道理家族以及地产巨头哈同。

德国纳粹党执政实施排犹政策后,大批欧洲犹太人进入了不设防的上海公共租界避难,形成了隔都。1939年,国民政府曾计划在云南腾冲建立犹太人寄居区,但后因种种原因放弃。

二战结束后,联合国大会于1948年通过了联合国巴勒斯坦分割方案(181号决议),当时作为联合国安全理事会常任理事国的中华民国对该决议投下了弃权票。

1948年5月14日,以色列国宣告成立。当时,包括中国共产党办的报纸在内的中国舆论界普遍表示欢迎。5月27日,中共华北解放区的《冀中导报》指出:“定名为‘以色列’的新犹太国家,于14日宣告成立。两千年来没有祖国而到处流浪受着侮辱与屠杀的犹太人民,他们要求建立犹太国家的愿望,开始实现了。”1948年5月28日,作为中国共产党最重要的传媒机构之一的《人民日报》在第四版中第一次出现以“以色列”为题目的报道:《犹太人结束二千年流浪生活 近东成立以色列国 苏波南捷美诸国均正式承认》。这篇报道不仅提到现代以色列是“两千年来第一个犹太国”,更直言以色列的建国使得“所谓‘联合国托管’以主宰巴勒斯坦的阴谋遭受挫败”。

1948年,以色列共产党在其党代会召开前夕向全世界的共产党发出了邀请函。当时中国共产党正苦于第二次国共内战,因此并未派出代表团。

1949年3月1日,中华民国外交部宣布了承认以色列国,但以色列采取礼貌避让态度。

1950年6月朝鲜战争爆发。10月中国出兵援朝抗美。翌年2月,联大通过了决议指责中国为“侵略者”。慑于中美在朝鲜激烈交战的严峻形势,以色列政府指示其驻外机构“不要对抗联合国多数国家”,中以外交官的接触交往遂转向“冷却”。

1956年10月,英法联合以色列与埃及爆发苏伊士运河战争。中国支持埃及纳赛尔政府。从此中国对阿以冲突的态度和对以色列的看法开始发生变化,中国与以色列关系进入了长达20多年的冰封状态。

改革开放后

在1979年中国实行改革开放之后,随着埃以关系的逐步缓和,中国对以色列的冰封关系也开始了松动。

1985年,以色列内阁专门召开会议研究对华政策。以色列外交部随即拨款重开关闭了10年之久的驻香港总领事馆,第一位总领事由麦宇仁出任,以香港作为对华观测及会晤中方要员的据点。以政府的目标是:利用各种途径与中国方面接触,打破以中关系僵局,争取尽快与中国建立外交关系。这一方针得到了当时以政坛两大政党利库德集团和以色列工党的一致认同。

1992年1月24日,中以两国外长正式签署建交公报,宣布建立大使级外交关系,从而揭开了中以两国、中犹两族关系史崭新的一页。

2001年12月18日,中国向以色列所订购的费尔康预警机受美国压力下,合同被以色列撕毁[2],造成中以关系冰冷。时任以色列总理夏隆后来写信向时任中国国家主席江泽民道歉,将1.9亿美元的前期订金退还,并额外赔偿1.6亿美元

视频

中以关系 相关视频

以色列学者直言:中国并未视以色列为敌,不应该去招惹中国
习近平会见以色列总理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