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段德彰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段德彰
國籍 中國
別名 原名段箕權
知名作品



段德彰[1](DuanDeZhang)(1913年-1999年),江西人,原名段箕權。段德彰1931年加入共青團。次年入瑞金紅軍學校學習[2]。1933年轉入中國共產黨。參加了中央蘇區反"圍剿"、長征以及遼瀋、平津、衡寶等戰役。建國後,歷任海軍基地政委、海軍政治部主任、海軍艦隊政委、海軍顧問。是中共七大、九大、十大、十一大代表。1955年被授予少將軍銜。曾獲二級八一勳章、一級解放勳章[3]

簡介

1913年3月24日,段德彰生於江西省雩都縣(今于都縣)東溪鄉羊坑村[4]。1931年8月,加入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1933年3月,轉入中國共產黨。1932年12月,參加中國工農紅軍,入紅軍學校學習。歷任鄉蘇維埃政府秘書,少共鄉支部書記、區委宣傳委員,土地革命戰爭時期,任紅軍特科學校政治教員、連政治指導員,紅一方面軍教導師政治部宣傳科科長,紅軍大學營政治委員,團政治委員。參加中央蘇區第四、第五次反「圍剿」作戰和中央紅軍長征。到達陝北後,擔任隴東西峰鎮紅軍辦事處主任。

抗日戰爭時期,任中共西峰縣工委書記,隴東特委統戰部部長,隴東地委書記。

解放戰爭時期,任中共熱東地委書記,冀東黨校組教科科長,冀察熱遼軍區後勤部政治部主任,東北野戰軍第九縱隊副政治委員,第四野戰軍四十六軍副政治委員。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任中國人民解放軍海軍青島基地政治委員,海軍政治部副主任、主任,東海艦隊第二政治委員,南海艦隊政治委員,中國人民解放軍海軍顧問。

1999年1月16日,段德彰將軍因病在上海逝世。

榮譽

段德彰是中國共產黨第九、第十、第十一次全國代表大會代表。

1955年被授予少將軍銜。榮獲二級八一勳章、一級解放勳章

1988年7月被中央軍委授予中國人民解放軍一級紅星功勳榮譽章

1995年被評為上海市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十佳個人稱號。為此,1996年9月6日海軍黨委作出《關於開展向老紅軍戰士段德彰學習的決定》。

抗日戰爭時期

1937年9月,任中共西峰縣工作委員會書記。

1938年7月至1940年4月,任中共慶環分區黨委統戰部部長。

1940年4月至1943年1月,任中共隴分特委統戰部部長。

1940年9月起,任陝甘寧邊區隴東(分區)臨時參議會副議長。

1942年12月至1943年1月,任中共陝甘寧邊區隴東分區特委代理書記。

1943年夏至1945年10月,任隴東地委書記。

1945年4月至6月作為陝甘寧邊區代表團成員出席中共七大。

解放戰爭時期

1945年8月至10月,任中共隴東地委副書記。

1945年11月至1946年4月,任中共熱河省熱東地委書記兼熱河軍區熱東軍分區政治委員。

1946年4月至7月,任熱東地委副書記。12月任冀東區第十七行政督察專員公署專員。

1947年6月起,任中共冀東區第十四地委常務委員,冀東區第十四行政督察專員公署副專員、專員,兼任中共冀東黨校組教科科長等職。

1948年5月至11月,任東北野戰軍第八縱隊政治部主任、縱隊黨委常委。同年11月至1949年3月任東北野戰軍第四十五軍政治部主任、黨委常務委員。

先後參加遼瀋、平津戰役以及衡寶等戰役。

1949年3月至4月,任第四野戰軍第四十五軍副政治委員兼政治部主任、軍黨委常委。4月至9月任第四野戰軍第十二兵團第四十六軍副政治委員兼政治部主任、軍黨委常委。

新中國成立後

盧仁燦 、方強、袁也烈羅舜初趙啟民、段德彰、肖勁光雷永通王宏坤頓星雲周希漢張漢丞張學思 1949年10月至1950年10月,任第四十六軍副政治委員兼政治部主任、軍黨委常委,第四十六軍黨委紀律檢查委員會書記(1950年2月起)。

1950年10月,調海軍工作,同月至1952年10月任中國人民解放軍海軍青島基地政治委員。

1952年7月至1957年2月,任海軍政治部副主任。

1952年9月至1954年3月、1954年5月至1956年1月任海軍黨委紀律檢查委員會書記。

1956年1月至1964年1月,任海軍黨委監察委員會副書記、海軍黨委常務委員(1956年6月起)。

1957年2月至1962年6月,任海軍政治部主任。

1960年12月至1962年7月,任海軍政治部黨委副書記。

1962年8月至1968年12月,任東海艦隊第二政治委員。

1963年12月起,任海軍東海艦隊黨委紀律檢查委員會書記。

1968年11月至1983年8月,任海軍南海艦隊政治委員。後任中國人民解放軍海軍顧問。

1985年8月,離休。

1999年1月16日,段德彰將軍因病在上海逝世。

事跡

幫助鄉親們脫貧致富,大力發展老區經濟

1950年,離家20年的段德彰帶着革命勝利的喜悅,第一次回到了故鄉于都縣車溪鄉。此後,在1984年,段德彰再次回到於都,看到解放了30多年家鄉人民生活至今仍沒有富裕起來,還有6個山村近萬人口的生產、生活用電還沒有解決,段德彰寢食不安。他想,自己給鄉親們寄錢寄物,只能彌補少數人一時的衣食之缺,卻消除不了貧困之根,要徹底幫助鄉親們脫貧致富,只有幫助他們大力發展老區經濟。

於是,他當即給江西省委領導寫信,請省委、省政府對老區的用電及經濟發展給予幫助。不久,省有關部門撥出10萬元專款,在這6個偏僻的山村架設了電線,解決了生產生活用電,給當地群眾送去一片光明。1987年,段德彰考慮於都是產柑橘大縣,辦個專治柑橘病蟲害的農藥廠,對發展當地經濟會有所幫助。於是,他主動牽線搭橋,為於都引進技術、人才和資金,在車溪鄉辦起了一個農藥廠。

1993年,於都老家去信,說縣裡準備在長征第一渡的於都河長征渡口舊址修築「長征大橋」,打通湘南、贛南、閩南要道,發展老區經濟。這是造福於民的事,段德彰當即寄去了1000元。

支持設立教育獎勵基金

1993年,僑居海外的段氏宗親給段德彰寫信,想集資設立一個「段氏教育獎勵基金」,獎勵和資助學習優異和家庭困難失學的段氏家族子弟。段德彰認為,設立教育獎勵基金是好事,但僅僅面向段氏太狹窄,如果搞成面向全縣的教育獎勵基金,那對發展老區教育事業,培養老區建設人才將會發揮更大作用。

他立即給發出倡議的段氏宗親寄去1000元,並寫信說明自己的想法和建議。僑居海外的段氏宗親採納了段德彰的意見,很快籌集了10萬港幣,捐獻給于都縣人民政府,設立了「於都段氏教育獎勵基金」,獎勵全縣品學兼優的學生和教學卓有成就的教師。段德彰被推薦為基金會名譽會長。該基金會促進了全縣教學質量的提高。1995年全縣高考錄取人數突破400多人,「八五」期間全縣向高等院校和中等專業學校輸送人才4000多人。

參考資料

  1. 段德彰-少將,
  2. 段德彰1931年加入共青團。次年入瑞金紅軍學校學習 ,搜狐 - www.sohu.com/a...- 2017-11-17
  3. 1955年被授予少將軍銜。曾獲二級八一勳章、一級解放勳章 ,搜狐 - www.sohu.com/a...- 2022-12-21
  4. 1913年3月24日,段德彰生於江西省雩都縣(今于都縣)東溪鄉羊坑村 ,城市中國 - www.yudu.ccoo.cn/b...- 2023-1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