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智症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失智症是一種疾病現象而不是正常的老化,很多家屬都以為患者是老番癲、老頑固,以為人老了都是這樣,因而忽略了就醫的重要性,但是事實上他已經生病了,應該要接受治療。
失智症(Dementia)不是單一項疾病,而是一群症狀的組合(症候群),它的症狀不單純只有記憶力的減退,還會影響到其他認知功能,包括有語言能力、空間感、計算力、判斷力、抽象思考能力、注意力等各方面的功能退化,同時可能出現干擾行為、個性改變、妄想或幻覺等症狀,這些症狀的嚴重程度足以影響其人際關係與工作能力。[1]
目錄
認識失智症
失智症容易發生於年紀大的長者,俗稱「老人癡呆症」。但因痴呆含罵人意味,所以以「失智症」(失去智慧)來代表這些人是因疾病而漸漸失去原有的智能。失智症實際上是包含記憶力障礙,再加上認知功能損傷,而且影響日常生活的狀況。[2]
常見的症狀包含了記憶的減退或喪失,判斷及執行能力下降,失去從事日常生活中活動及照顧自己的能力,行為障礙以及情緒人格的改變,最後必需得以依賴旁人照護並隨著病程進行,而逐漸增加病患及照顧者的困擾和壓力。
最常見的失智症類型是「阿茲海默症」,阿茲海默症患者佔所有失智症患者人數的50%到70%,其他常見的種類還包括血管型失智症(佔25%)、路易氏體失智症(佔15%)、以及額顳葉型失智症。相對少見的失智成因則有常壓型水腦症、帕金森氏症、梅毒、以及庫賈氏症等。
國內老年失智症的統計約為八萬名,其中約六成為阿茲海默氏症,所以,失智症已是老人國度的台灣主要的醫療及社會問題。
失智症目前無法治癒,多奈派齊等乙醯膽鹼酯酶抑制劑類藥物經常用於治療輕至中度失智症,但這些治療的效果始終有限。對於失智症患者與照護者而言,有些方法可以改善他們的生活品質,例如:認知行為療法可能有所助益;另外,對於照護者的衛教與情感支持固然相當重要。運動對於病患的日常生活中活動功能皆有幫助。
失智症影響全球三千六百萬人口,大約10%的人口,會在有生之年中發病。失智症與年齡老化息息相關,約3%的人口在65到74歲之間得到失智症,另外19%的人口則在75到84歲之間,而將近一半的人口超過85歲得到失智症。隨著老年人口逐漸增加,失智症也變得越來越常見。[3]
失智症與正常老化的區別
老化的確會造成健忘,但是失智症(dementia) 是完全不一樣的狀況。失智症不單純只有記憶力減退的狀況,還會出現語言能力、空間判斷、計算能力、注意力、抽象思考能力等各方面的認知功能退化,還可能有性情上的改變,甚至出現幻覺、妄想等症狀。
老化
- 偶爾會忘記某些事,但事後會想起來
- 可能會無法完全記住記憶測試中的物品。
失智症
失智症的種類
1.腦退化性疾病包括最常見的阿茲海默氏病。其他如路易體失智症、額顳葉失智症、巴金森失智症、多系統萎縮症,和漢汀頓氏病。
2.腦血管性疾病:包括血管性失智症。其他如皮質下動脈硬化症腦病變。
3.藥物和毒物:許多藥物包括酒精和成癮藥物。毒物包括重金屬如鉛、砷和鉈;有機溶劑如甲苯、二甲苯和二硫化碳。其他如甲醇和一氧化碳。
4.情緒障礙:如憂鬱症。
5.代謝性和內分泌疾病:如甲狀腺功能低下症、腎上腺皮質素缺乏症、慢性低血糖症、遺傳性代謝性疾病。
6.營養不良症:如維他命B12和葉酸缺乏症。
7.腫瘤、頭部創傷:頭部腫瘤、頭部外傷和水腦症。
8.感染性疾病:包括皰疹性腦炎、神經性梅毒、慢性病毒性腦炎、普利爾氏病(如庫賈氏病)和後天免疫不全症。[5]
有些失智症的原因可以預防和治療
失智症雖然種類很多,但是許多病因是可以預防和治療,甚至治癒的毛病。可治癒的疾病包括代謝性、內分泌、營養不良性、情緒、藥物,可預防的疾病包括血管性、成癮藥物、感染性。
比較不好治療的疾病包括腦退化性疾病;但隨著診斷的進步和藥物的進步,許多以前認為無法治療的也漸漸變成可預防或較可控制的疾病。這些疾病當中最具代表性是阿茲海默失智症,其次是路易體失智症、巴金森失智症和額顳葉失智症。[6]
失智症症狀
早期症狀
- 完全想不起剛剛發生的事
- 在不熟悉的地方容易迷路
- 忘記生活瑣事(如物品放置位置、鎖門、關水龍頭等等)
- 無法處理複雜的事物(如購物採買、規劃旅行、準備料理)
- 難以集中注意力
- 情緒低落或是暴躁
- 仍可自己維持生活起居
中期症狀
- 進程及遠程記憶障礙(如無法記得自己的電話、地址或是以前念的學校)
- 定向感障礙,對人、時、地失去定向感(如不知道今天是星期幾)
- 尿失禁
- 生活規律失常(如日夜顛倒)
- 產生幻覺、妄想
- 社交退縮
- 反覆問同一件事
- 日常生活需要他人協助
晚期症狀
如何預防失智症
目前還沒有任何藥物可以治癒失智症,因此如何降低失智症風險成為很重要的議題。在相關研究中,多數以阿茲海默症為主,而隨著失智症研究不斷的進展,我們也越來越瞭解有助於延緩失智症的因子。
2019年5月世界衞生組織出版「降低認知功能減退和失智症風險指南」,為各界提供了透過公共衛生方法降低認知功能減退和失智症風險的知識基礎。民眾應積極在生活中增加大腦保護因子(趨吉),同時減少危險因子(避凶),以降低罹患失智症的風險,甚至預防失智症的發生。
趨吉(增加大腦保護因子)
【多運動】
每週規律地從事2次以上的運動,對失智症與阿茲海默症都有保護作用,其相對風險下降近6成。
【多動腦】
研究顯示,從事可刺激大腦功能的心智活動或創造性活動,都可降低罹患失智症之風險,其相對風險下降近5成。民眾應養成終身學習的習慣,以增強腦細胞間有效的神經鍵結,並儲備大腦認知功能【儲存腦本】。
【採地中海型飲食】
地中海飲食被證實可降低心血管疾病與某些癌症的風險甚至是整體死亡率,同時阿茲海默症發病的相對風險下降約7成,也可減緩正常老人認知功能減退的速度。
【多社會互動】
研究顯示,多參與社交活動可降低罹患失智症之風險,其相對風險下降4成;孤單的人,罹患阿茲海默症的風險增加2倍以上,孤單的生活方式其認知功能退步速度比較快。
【維持健康體重】
中年時期肥胖者(BMI≧30),其阿茲海默症發生的相對風險上升3倍,過重者(BMI 介於25、30之間)升高2倍。老年過瘦(BMI ﹤18)失智風險亦提高。
避凶(遠離失智症危險因子)
【三高 (高血壓、高膽固醇、高血糖)】
高血壓、糖尿病、心臟血管疾病、腦中風都會增加阿茲海默症的風險。許多研究顯示糖尿病會增加失智的風險。血壓收縮壓>160mmHg且未治療者,發生阿茲海默症的風險為血壓正常者的5倍。重要的是,研究顯示控制高血壓可以降低發生阿茲海默症的風險。
【頭部外傷】
嚴重頭部外傷是阿茲海默症危險因子之一,腦部曾經受到重創的人罹患阿茲海默症的風險是一般人的4倍以上。
【抽菸】
抽菸是阿茲海默症的危險因子,相對風險上升近2倍,而戒煙可降低風險。持續抽菸的人每年認知功能退化的速度較快。
【憂鬱】
曾罹患憂鬱症者發生阿茲海默症的風險增加,研究顯示其相對風險值約為無憂鬱病史者之2倍。
【聽力障礙】
聽力障礙使人有困難接收外界資訊,不只和家人、同事、朋友的溝通不良,影響正常社交,也增加了學習新事務的難度,提高認知功能衰退的風險;有聽力障礙者罹患失智症的風險為聽力正常者的2倍。[8]
照顧失智家人 幾個常犯的錯誤
家中如果出現了罹患失智症的家人,難免因為照顧新手的問題手忙腳亂、措手不及,尤其對於疾病的不了解,就會造成一些誤會,或是對病人的行為不諒解,趁此機會,審視一下你/妳們是否犯了以下常見的錯誤吧!
1.為何吃藥都沒有好轉?
這是大多數的失智症患者家屬心中的疑問,一般民眾的認知就是:生病→看醫生→吃藥→恢復正常,然而失智症卻是顛覆以往的想法,它屬於不可逆的疾病,僅能依靠藥物及復健盡量延緩退化,最好的狀況就是維持現況了!
2.缺乏耐心
患者常出現的症狀,包含:遺忘、情緒轉變、迷路、大小便失禁等等的問題,最常見的就是遺忘自己是否吃過飯或是洗過澡了嗎?,亦或是不斷搞丟東西,像是鑰匙,往往我們都會忘了是症狀作祟,所以經常苛刻他們,並且不耐於他們為何一直詢問一樣的事情,甚至懷疑是故意的。我們應該做的是給予支持,耐心地對待他們在日常上的各種失序行為。
3.太過認真看待患者的言論
一般人認為失智症就是老人癡呆、健忘等等,並不知道還有幻覺、妄想等其他症狀,因為所以患者可能會看到一些像是已故親友,或是一些不存在的人事物的情況,這時家人可能以為他是在說謊,但是那些影像的確是存在他的腦海中,我們只要做好傾聽的角色,不用擔心發生什麼靈異現象等等。
4.玻璃心上身
由於患者會有妄想的症狀,所以可能會出現像是:懷疑配偶不忠、質疑家人偷錢,或是某某人要害他等言詞,這時候不需要與其爭論,最好的辦法就是轉移他們的注意力,不用特別放在心上!因為可能下一秒,患者就忘記剛剛說過什麼話了!
5.忘了置換安全的環境
因為失智患者可能會到處亂跑,尤其是黃昏的時候(黃昏症候群),最好把玄關換成密碼鎖,讓他不易直接開門出去。此外,他可能因妄想出現攻擊行為,家中尖銳的工具或利刃都要收好,加上失智者常會亂動東西,瓦斯、電器、電線等等有危險性的物品都要有安全措施。
另外,大部分的患者主要是老人家,所以預防摔倒的裝置,或是浴室的止滑墊這些都是必備的!失智症也會影響生理功能的退化,居家環境、家具盡量最好都有防撞措施,以避免他們因碰撞而受傷。[9]
視頻
智症是悄悄來的…情緒起伏大、活動力降低,這些症狀可能就是「阿茲海默症」健康2.0
失智症小錦囊|失智症早期徵兆(上篇)-王培寧醫師
失智症小錦囊|幻覺錯認篇-蔡佳芬醫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