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欢迎当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实资料,洗刷冤屈,终结网路霸凌。

吕僧珍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事实揭露 揭密真相
LXY2019讨论 | 贡献2020年10月9日 (五) 16:21的版本
(差异) ←上一版本 | 最后版本 (差异) | 下一版本→ (差异)
跳转至: 导航搜索
 吕僧珍
 南北朝时期南梁开国功臣

字 号 :字元瑜

民 族 :汉

爵 位 :平固县开国侯

官 职 :散骑常侍、领军将军

谥 号 :忠敬

追 赠 :骠骑将军、开府仪同三司

出 生 地 :东平郡范县

出生时间 :453年

去世时间 :511年6月23日

主要成就 :南梁开国元勋

吕僧珍(453年-511年6月23日[1]),字元瑜。东平郡范县人。南北朝时期南梁开国功臣。

  • 吕僧珍出身寒微,早年跟随丹阳尹萧顺之,在南齐历任典签、主簿、督邮、羽林监等职。
  • 后依附雍州刺史萧衍(梁高祖),助其起兵反对东昏侯萧宝卷,屡破东昏侯部下大将李居士王珍国等。
  • 南梁建立后,吕僧珍升任冠军将军、前军司马,封平固县侯。后入直秘书省,总领宫中宿卫。
  • 天监五年(506年),领军参与北伐。又出任使持节、平北将军、南兖州刺史。累官至领军将军、散骑常侍。
  • 天监十年(511年),吕僧珍去世,年五十八。获赠骠骑将军、开府仪同三司,谥号“忠敬”。

人物生平

卓尔不群

  • 吕僧珍出身寒微之家,他的家族世代在广陵居住。自孩童时代起,吕僧珍便随老师就学,曾经有一位相师来看众学生,独独指着吕僧珍对教导学官说:“这个孩子言谈不凡,有封侯的样貌。”[2]
  • 吕僧珍二十多岁的时候,曾投靠刘宋朝廷的丹阳尹刘秉。元徽五年(477年),刘秉在政变中被杀,吕僧珍转而跟随大臣萧顺之(南梁太祖),任他门下的书佐。吕僧珍身高七尺五寸,容貌魁伟。他在同辈中举止庄严,官署中人对他都颇为尊敬。
  • 南齐时,萧顺之任豫州刺史,任命吕僧珍为典签,兼带蒙县令。吕僧珍在任上颇为称职。萧顺之改任领军将军时,吕僧珍补任主簿。妖贼唐瑀进攻东阳郡,萧顺之奉命率军东征,命吕僧珍负责行军众局事务。吕僧珍的家在建康建阳门东,自受命之时起,他每天都由建阳门进出,却从不顺路回家,萧顺之因此更加赏识吕僧珍。 萧顺之就职丹阳尹时,又任吕僧珍为郡督邮。
  • 随王萧子隆出任荆州刺史时,齐武帝萧赜命吕僧珍任萧子隆的防阁(指侍从武官或随从人员),随其出镇荆州。
  • 永明九年(491年),雍州刺史王奂谋反,朝廷敕令吕僧珍西行,隶属于平北将军曹虎麾下,任典签,兼带新城县令。
  • 魏军入侵南齐沔北地区,司空陈显达奉命抵御。陈显达在此次出征中,一见吕僧珍便大感惊奇,撇开旁人,拉吕僧珍到上座,对他说:“你有贵人之相,以后当更加腾达,应努力成就一番事业。”[3]

结交明主

  • 建武二年(495年),北魏大举南侵,分五道进军。冠军将军萧衍(萧顺之之子)率军援救义阳,吕僧珍随军出征。魏军包围义阳数月,使之与雍州方面失去联系。萧衍想派人到襄阳询问兄长、梁州刺史萧懿的消息,众人畏惧此行,纷纷不敢答应。唯有吕僧珍不惧危险,坚请充任使者,即日便乘大船出行。抵达襄阳后,吕僧珍督遣援军,并携带萧懿的亲笔信返回,得到萧衍的嘉奖。战后,吕僧珍被补授为羽林监。
  • 东昏侯萧宝卷即位,司空徐孝嗣掌理朝政,想要引吕僧珍共事。吕僧珍估计局势动荡、不能长久,最后未去就职。当时萧衍已出任雍州刺史,吕僧珍一意请求西归,得到了邔县令的任命。吕僧珍到雍州后,被萧衍招入麾下,授中兵参军,委以心腹之任。吕僧珍在暗中蓄养死士,得到众多追随者。萧衍广招武猛之士,士庶纷纷响应,有一万余人聚集。萧衍于是下令巡行城西空地,准备建造房屋几千间,当作营房,又多多砍伐木、竹为材,沉浸于檀溪之中,聚积的茅盖像山阜一样高,搁置不用。当时只有吕僧珍明白此举要旨,也私自准备了几百张船橹。 [4]

开梁元勋

  • 永元二年(500年)冬,萧衍听闻萧懿被萧宝卷杀害的消息,于是召见吕僧珍与长史王茂、别驾柳庆远、功曹史吉士瞻等幕僚,开始制定起兵攻讨萧宝卷的计划。即将举兵时,萧衍又连夜召见吕僧珍与录事参军张弘策到私宅商议对策。次日,萧衍召集众人,宣布起兵事宜,并将沉在檀溪中的木、竹造成艛舰(有楼的战船),以茅草修葺。西台军(指南康王萧宝融麾下的萧衍等西军)准备出发时,诸将果真争抢船橹,吕僧珍于是取出先前准备好的橹,每艘舰船交付二张,诸将才不再争执。
  • 永元三年(501年),西台军东进,萧衍任命吕僧珍为辅国将军、步兵校尉,允许他出入自己的卧房,宣通意旨。西台军逼近郢城,吕僧珍率所部驻于偃月垒,不久后又进据骑城。
  • 郢州被攻克后,萧衍升吕僧珍为前锋大将军。西台军进驻江宁,萧衍命吕僧珍与大将王茂率精兵先行登上赤鼻逻。同日,萧宝卷部下大将李居士领大军发动攻击,吕僧珍等还击,大破其军。战后,吕僧珍与王茂进军白板桥,修筑壁垒。壁垒完工之后,王茂移驻越城,吕僧珍仍独自守卫白板。李居士暗中得知白板守军兵少,于是率领精兵万人,前来攻城。吕僧珍对部下将士说:“如今我军力不能敌,不可与之交战;也不要从远射击,一定要呆在堑壕里,合力将其击破。”不久后,李居士军都越过堑壕,拔掉栅栏,吕僧珍分派士兵上城,箭石齐射,自己则率马步军三百人断后。守隅士兵也越城而下,内外夹击,李居士军即刻奔逃,西台军缴获武器、胄甲不计其数。西台大军进抵新林时,吕僧珍与王茂进据越城。
  • 十月,吕僧珍等在秣陵(今江苏南京故报恩寺附近)时,萧宝卷派大将王珍国率领号称二十万的大军陈兵朱雀门,并渡朱雀航前来挑战。吕僧珍与王茂、曹景宗等合军进击,纵火车焚烧敌营,敌军即日土崩瓦解。西台军大破王珍国部,并乘胜追击,败军堆积的尸体竟与朱雀航栏一样高,掉到河中淹死的也不计其数。经此一役,萧宝卷主力全丧,其余残部望风溃败,吕僧珍等直驱至宣阳门。 [5]

忠勤宿卫

  • 永元三年(501年)十二月,建康(今江苏南京)被攻克后,萧衍立即命吕僧珍率所部先进入宫中,与张弘策负责封存府库、图籍。吕僧珍在同日就以原职兼带南彭城郡太守。后迁任给事黄门侍郎,并领虎贲中郎将。
  • 中兴二年(502年)四月,萧衍受禅即位,即梁武帝。南梁建立后,吕僧珍被任命为冠军将军、前军司马,封爵平固县开国侯,食邑一千二百户。不久后,改任给事中、右卫将军。一段时间后,再转任左卫将军,加散骑常侍,入直秘书省,总掌宫中宿卫事务。
  • 天监四年(505年)十月,萧衍兴师进攻北魏,以其弟、临川王萧宏为统帅,率军进驻洛口(今安徽怀远境)。自此之后,朝廷军机事务繁多,吕僧珍白天在中书省当差,入夜后则在秘书省当值。[6]

洛口之争

  • 天监五年(506年)夏,吕僧珍受命率领羽林军精锐出兵梁城(今安徽淮南田家庵附近),协助作战。至下半年,梁军已进至洛口,冠军将军昌义之等前军攻克梁城,诸将都想乘胜深入敌境。但身为梁军统帅的萧宏怯懦愚劣,尤其是在得知北魏大将邢峦已渡过黄河,与北魏中山王元英会合,即将共同攻南梁的消息后,甚为恐惧,立即召开军事会议。
  • 在会议中,吕僧珍说:“知难而退,不也是很对的嘛!”萧宏连忙出言同意。然而,自柳惔裴邃马仙琕昌义之朱僧勇胡辛生以下诸将都主张继续进兵。其中以昌义之反应最为激烈,他大怒不已,一时之间“须发尽磔”,并说道:“吕僧珍当斩!怎么有百万之师出兵尚未遇敌,就望风急退的!如此一来,我们有什么脸面去见圣主(指武帝萧衍)!”讨论结束后,众人散退,吕僧珍向诸将谢罪说:“殿下(指萧宏)从昨天开始心神不定,无意于进军。我非常担心战事失利,所以想让我军全师而返罢了。”萧宏不敢违背众议,只是驻军不前。
  • 吕僧珍建议命裴邃分兵攻取寿阳,萧宏则率主力停驻洛口,但萧宏固执不听,还下令说:“凡是有人或马前进的,必斩!”众将士闻讯,都愤怒不已。适遇洛口天气突变,一夜狂风暴雨,萧宏抛下大军,领数骑落荒而逃。洛口将士随之散归,失亡近五万人。 [7]
  • 梁军回师后,吕僧珍以原职兼领太子中庶子。 [8]

载誉归乡

  • 吕僧珍离家已久,颇有思乡之情,于是上表请求回乡祭拜祖坟。萧衍为示对吕僧珍的荣宠,特于天监六年(507年)九月授他为使持节、平北将军、南兖州刺史,使其成为家乡的父母官。
  • 天监七年(508年)二月,在南兖州任职满百日的吕僧珍被征入朝,任领军将军。 旋即又被加授为散骑常侍,并获赐鼓吹一部,仍如从前一般入直秘书省。 [9]

病重逝世

  • 天监十年(511年),吕僧珍病重,萧衍亲临其府邸探望,并派使者带医生及药品进行诊治,一日之内数次往返,荣宠之至。五月十二日(6月23日),吕僧珍在领军府舍中病逝,享年五十八岁。萧衍闻讯后,即日亲临殡殓,下诏褒奖吕僧珍,追赠他为骠骑将军、开府仪同三司,赐东园秘器及朝服一具、衣一袭,谥号“忠敬”。 [10]

人物成就

  • 吕僧珍兼具文武才略,功勋卓著,是南梁一朝的开国元勋,他一生的主要事迹都集中在南齐末年至南梁初年:
  • 南齐末年,吕僧珍依附雍州刺史萧衍(梁高祖),成为他的心腹,暗中厉兵秣马,助其起兵反对东昏侯萧宝卷。吕僧珍随西台军东进,屡破东昏侯部下大将李居士、王珍国等,一路凯旋,攻克齐都建康(今江苏南京)。
  • 自南梁建立后,吕僧珍便长期总掌宫中宿卫事务,尤其在梁军发动北伐后,他更是夙夜值省,忧勤国事。

人物轶事

  • 贵不嫌贫:吕僧珍的姐姐嫁给于氏,住在市西。小屋面临马路,杂处于诸肆之中。但吕僧珍经常携卤簿(帝王将相扈从的仪仗队)到姐姐的家里,并不以之为耻辱。 [11]
  • 萧娘与吕佬:梁军北伐时,主帅萧宏怯懦不已,不敢进军。北魏方面知道萧宏“不武”(缺乏英武之气),就给他送来了巾帼(妇女用的头巾和发饰)之物,并且编了一首歌唱道:“不畏萧娘(萧宏)与吕姥(吕僧珍),但畏合肥有韦虎(指挥梁军智取合肥的豫州刺史韦睿)。”吕僧珍听后,叹息道:“这次行动,如果让始兴王(萧憺)和吴平侯(萧景)为统帅,而我辅佐他们,那里会让敌人这样地侮辱呢?” [12]
  • 季雅不负亲知:梁武帝萧衍对吕僧珍很是倚信。除俸禄外,萧衍每月额外赐给吕僧珍十万钱,其他的赏赐则时时不绝。而吕僧珍在发现了邻居宋季雅的才能后,马上向萧衍举荐他,使之被起用为衡州刺史。宋季雅果然不负吕僧珍的相知之恩,在衡州大有政绩。[13]

人物评价

  • 陈显达:卿有贵相,后当不见减,努力为之。 [14](《梁书》引)
  • 萧衍:器思淹通,识宇详济,竭忠尽礼,知无不为。与朕契阔,情兼屯泰。大业初构,茂勋克举。及居禁卫,朝夕尽诚。 [15](《赠谥吕僧珍诏》)
  • 姚察:张弘策敦厚慎密,吕僧珍恪勤匪懈,郑绍叔忠诚亮荩,缔构王业,三子皆有力焉。僧珍之肃恭禁省,绍叔之造膝诡辞,盖识为臣之节矣。 [14] (《梁书》)
  • 李延寿:庾域郑绍叔、吕僧珍等,或忠诚亮荩,或恪勤匪解,缔构王业,皆有力焉。僧珍之肃恭禁省,绍叔之勤诚靡贰,盖有人臣之节矣。 [16](《南史》)

史料记载

  • 《梁书·卷十一·列传第五》 [14]
  • 《南史·卷五十六·列传第四十六》 [16]
  • 《资治通鉴·卷第一百四十六·梁纪二》
  • 《资治通鉴·卷第一百四十七·梁纪三》

参考资料

  1. 《梁书·武帝纪第二》:(天监)十年……夏五月……丁丑,领军吕僧珍卒。
  2. 《梁书·吕僧珍传》:吕僧珍,字元瑜,东平范人也。世居广陵。起自寒贱。始童儿时,从师学,有相工历观诸生,指僧珍谓博士曰:“此有奇声,封侯相也。”
  3. 《梁书·吕僧珍传》:魏军寇沔北,司空陈显达出讨,一见异之,因屏人呼上座,谓曰:“卿有贵相,后当不见减,努力为之。”
  4. 《梁书·吕僧珍传》:高祖已临雍州,僧珍固求西归,得补邔令。既至,高祖命为中兵参军,委以心膂。僧珍阴养死士,归之者甚众。高祖颇招武猛,士庶响从,会者万余人,因命按行城西空地,将起数千间屋,以为止舍,多伐材竹,沈于檀溪,积茅盖若山阜,皆不之用。僧珍独悟其旨,亦私具橹数百张。
  5. 《梁书·吕僧珍传》:东昏大将王珍国列车为营,背淮而阵。王茂等众军击之,僧珍纵火车焚其营。即日瓦解。
  6. 《梁书·吕僧珍传》:天监四年冬,大举北伐,自是军机多事,僧珍昼直中书省,夜还秘书。
  7. 《资治通鉴·卷第一百四十六·梁纪二》:(天监五年)九月……己丑,夜,洛口暴风雨,军中惊,临川王宏与数骑逃去。将士求宏不得,皆散归,弃甲投戈,填满水陆,捐弃病者及羸老,死者近五万人。
  8. 《梁书·吕僧珍传》:其年冬旋军,以本官领太子中庶子。
  9. 《梁书·吕僧珍传》:在州百日,征为领军将军,寻加散骑常侍,给鼓吹一部,直秘书省如先。
  10. 《梁书·吕僧珍传》:卒于领军府舍,时年五十八。高祖即日临殡,诏曰:“思旧笃终,前王令典;追荣加等,列代通规。散骑常侍、领军将军、平固县开国侯僧珍,方参任台槐,式隆朝寄;奄致丧逝,伤恸于怀。宜加优典,以隆宠命。可赠骠骑将军、开府仪同三司,常侍、鼓吹、侯如故。给东园秘器,朝服一具,衣一袭,丧事所须,随由备办。谥曰忠敬侯。”
  11. 《梁书·吕僧珍传》:姊适于氏,住在市西,小屋临路,与列肆杂处,僧珍常导从卤簿到其宅,不以为耻。
  12. 《资治通鉴·卷第一百四十六·梁纪二》:(天监五年)九月……临川王宏以帝弟将兵,器械精新,军容甚盛,北人以为百数十年所未之有。军次洛口,前军克梁城,诸将欲乘胜深入,宏性懦怯,部分乖方。魏诏邢峦引兵渡淮,与中山王英合攻梁城。宏闻之,惧,召诸将议旋师。吕僧珍曰:“知难而退,不亦善乎!”宏曰:“我亦以为然。”柳惔曰:“自我大众所临,何城不服,何谓难乎!”裴邃曰:“是行也,固敌是求,何难之避!”马仙琕曰:“王安得亡国之言!天子扫境内以属王,有前死一尺,无却生一寸!”昌义之怒,须发尽磔,曰:“吕僧珍可斩也!岂有百万之师出未逢敌,望风遽退!何而目得见圣主乎!”朱僧勇、胡辛生拔剑而退,曰:“欲退自退,下官当前向取死。”议者罢出,僧珍谢诸将曰:“殿下昨来风动,意不在军,深恐大致沮丧,故欲全师而返耳。”宏不敢遽违群议,停军不前。魏人知其不武,遗以巾帼,且歌之曰:“不畏萧娘与吕姥,但畏合肥有韦虎。”虎,谓韦睿也。僧珍叹曰:“使始兴、吴平为帅而佐之,岂有为敌人所侮如是乎!”欲遣裴邃分军取寿阳,大众停洛口,宏固执不听,令军中曰:“人马有前行者斩!”于是将士人怀愤怒。
  13. 《南史·吕僧珍传》​:初,宋季雅罢南康郡,市宅居僧珍宅侧。僧珍问宅价,曰“一千一百万”。怪其贵,季雅曰:“一百万买宅,千万买邻。”及僧珍生子,季雅往贺,署函曰“钱一千”。阍人少之,弗为通,强之乃进。僧珍疑其故,亲自发,乃金钱也。遂言于帝,陈其才能,以为壮武将军、衡州刺史。将行,谓所亲曰:“不可以负吕公。”在州大有政绩。
  14. 14.0 14.1 14.2  《梁书·卷十一·列传第五》.国学网.2018-05-19
  15. 《全梁文·卷三》.汉典古籍.2018-05-19
  16. 16.0 16.1  《南史·卷五十六·列传第四十六》.国学导航.2018-05-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