銮豆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銮豆又名双眼龙、猛子、江子,为较常用川产道地中药材,
始载于《神农本草经》,列为下品,其性热,味辛,有大毒, 具有破积、逐水、退肿、祛痰等功效。[1]
巴豆野生于山谷、林缘、溪旁或密林中,现今多为栽培,其生长适应性很强,但是非常容易受到天气的影响。
中医药上以果实入药,误食巴豆会引起腹痛腹泻等症状,它是泻药中的主要成分,
通常用于消毒水肿和通便利便,巴豆是含有毒性的,所以不能随便使用 。
别 称 : 双眼虾 ,红子仁,豆贡,銮豆、贡仔,双眼虾、红子仁、巴贡、巴米、毒鱼子、銮豆、贡仔、八百力、巴仁、芒子、药子仁、芦麻子、腊盘子、泻果
生长环境
喜温暖湿润气候,不耐寒,怕霜冻。
喜阳光,在气温17-19℃、年雨量1000mm、全年日照1000h、无霜期300d以上的地区适宜栽培,当温度低于3℃时幼苗叶全部枯死。
以阳光充足、土层深厚、疏松肥沃、排水良好的砂质壤上栽培为宜。
形态特征
灌木或小乔木,高3-6米;嫩枝被稀疏星状柔毛,枝条无毛。
叶纸质,卵形,稀椭圆形,长7-12厘米,宽3-7厘米,顶端短尖,稀渐尖,有时长渐尖,基部阔楔形至近圆形,稀微心形,
边缘有细锯齿,有时近全缘,成长叶无毛或近无毛,干后淡黄色至淡褐色;基出脉3(-5)条,侧脉3-4对;
基部两侧叶缘上各有1枚盘状腺体;叶柄长2.5-5厘米,近无毛;托叶线形,长2-4毫米,早落。总状花序,
顶生,长8-20厘米,苞片钻状,长约2毫米;雄花:花蕾近球形,疏生星状毛或几无毛;雌花:
萼片长圆状披针形,长约2.5毫米,几无毛;子房密被星状柔毛,花柱2深裂。蒴果椭圆状,
长约2厘米,直径1.4-2厘米,被疏生短星状毛或近无毛;
种子椭圆状,长约1厘米,直径6-7毫米花期4-6月。[2]
地理分布
产于浙江南部、福建、江西、湖南、广东、海南、广西、贵州、四川和云南等省区。
生于村旁或山地疏林中,或仅见栽培。
栽培技术
1、选种
在高温地区宜随采随播,在低温地区,于8月采收初期花结的种子,粒大饱满,果实成熟,称伏子,摊在通风处晾干,忌晒。
带果壳贮藏至第二年2月下旬播种。后期花结的种子,粒小而轻,多空壳称秋子,不宜作种。
2、育苗
雨水节前后,选晾干饱满的种子作种。
选择好肥土,深耕细耙,施足基肥,做成高畦,畦面开沟,深4cm左右,进行条播,种子粒距1.5cm左右,播后覆盖灰肥。
苗出土后视苗稼生长情况,施肥、除草。天旱应浇水,第2年早春即可移栽。
3、整地
在移栽前,先在选好的地方挖穴[8u58药材网www.8u58.com],如果成片栽种,株距270cm,
行距300cm左右,穴深27~33cm,穴底泥土要细,和入堆肥或草木灰拌匀作为底肥,以备栽种。
4、栽种
在雨水节前后,由原有巴豆树下找幼苗,或经过培育的秧苗,移至打好穴的地方栽种。每穴栽1株,
栽23~27cm深(视幼苗大小确定深度),栽正后盖土,轻轻压紧,使根部与土紧密接合,以利生长。
5、田间管理
栽种后经常除草和壅土。在春季施肥1次,开花时施追肥1次,促使所结果实饱满壮大。
肥料可用人畜粪尿,在树侧边挖一小坑,肥料施在坑里,然后用土盖好。
如雨水过多易遭虫害,可用6%的可湿性六六六粉对水喷杀灭。
6、病虫害防治
巴豆的抗性是非常轻的,在它的整个生长期基本上是没有什么病虫害的,
其中很大一部分的原因也在于它自己本身就含有毒性,
所以能起到很好的保护作用,但又一种害虫它是不怕死的,
那就是尺蠖,可用90%晶体敌百虫800倍液喷杀。
7、收获与加工
农历八九月间采摘。采回后炕、晒或晾干均可(留种用的巴豆,
切忌烈日晒或用火炕,必须晾干,种子才能生芽)。每株产量一般在5kg以上,壮树能产15~20kg。
主要价值
药用价值
【性味】味辛,性热,有小毒。
【归经】胃、大肠经。
【功效】泻寒积、通关窍、逐痰、行水、杀虫,治冷积凝滞、胸腹胀满急痛、血瘕、痰癖、泻痢、水肿,外用治喉风、喉痹、恶疮疥癣。
药用功效:
1、寒积便秘:巴豆辛热,能峻下冷积,开通肠道闭塞。
可单用巴豆霜装入胶囊服,或配大黄、干姜制丸服,适用于寒邪食积,
阻结肠道,大便不通,腹满胀痛,病起急骤,气血未衰者,如三物备急丸。
2、腹水臌胀:巴豆峻泻,有较强的逐水退肿作用,用治腹水臌胀,
可用巴豆配杏仁为丸服。近代用巴豆配绛矾、神曲为丸,即含巴绛矾丸,用治晚期血吸虫病肝硬化腹水。
3、喉痹痰阻:巴豆能祛痰利咽以利呼吸,治喉痹痰涎壅塞气道、呼吸困难,
甚则窒息欲死者,可单用巴豆,去皮,线穿纳入喉中,牵出即苏,
近代用于白喉及喉炎引起喉梗阻,用巴豆霜吹入喉部,引起呕吐,排出痰涎,使梗阻症状得以缓解。
4、痈肿未溃:巴豆外用有蚀腐肉、疗疮毒作用,治痈肿成脓未溃者,
促进破溃排脓。治恶疮,单用本品炸油,以油调雄黄、轻粉末,外涂疮面即可。
巴菽的效果
本品为大戟科植物巴豆的干燥成熟果实。 治冷积凝滞,胸腹胀满急痛,血瘕,痰癖,泻痢,水肿,外用治喉风,喉痹,恶疮疥癣。
种子:归胃经、大肠经。
主治
泻寒积,通关窍,逐痰,行水,杀虫。治冷积凝滞,胸腹胀满急痛,血瘕,痰癖,泻痢,水肿,外用治喉风,喉痹,恶疮疥癣。
①《本经》:主伤寒温疟寒热,破症瘕结聚坚积,留饮痰癖,大腹水肿。荡练五脏六腑,开通闭塞,利水谷道。去恶肉。
②《别录》:疗女子月闭,烂胎,金疮脓血不利,丈夫阴颓,杀斑螫毒。
③《药性论》:主破心腹积聚结气,治十种水肿,痿痹,大腹。
④《本草拾遗》:主症癖,痃气,痞满,腹内积聚,冷气血块,宿食不消,痰饮吐水。’
⑤《日华子本草》:通宣一切病,泄壅滞,除风补劳,健脾开胃,消痰破血,排脓消肿毒,杀腹藏虫。治恶疮息肉及疥癞疔肿。
⑥《医学启源》:导气消积,去脏腑停寒,消化寒凉及生冷硬物所伤,去胃中寒湿。
⑦《汤液本草》:可以通肠,可以止泄。
⑧《纲目》:治泻痢,惊痫,心腹痛,疝气,风歪,耳聋,喉痹,牙痛,通利关窍。
禁忌
1、服巴豆时不宜食热粥、饮热开水等热物,以免加剧泻下。服巴豆后如泻下不止者,用黄连、黄柏煎汤冷服。或食冷粥以缓解。
2、体弱者及孕妇忌用巴豆,巴豆不宜与牵牛子同用,巴豆不能跟田螺一起食用。
3、内服巴豆应正确炮制,压油,加热成霜方可应用。巴豆霜入丸、散剂不可细嚼,应舌服。
4、如果患者在日常没有必要尽量不要服用,
一般很少人拿来当食材。[3]
其他价值
民间用枝、叶作杀虫药或毒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