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欢迎当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实资料,洗刷冤屈,终结网路霸凌。

边关地道遗址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事实揭露 揭密真相
跳转至: 导航搜索

边关地道遗址北宋初期为防御辽国南侵而修建的地下战道的遗址,发现于20世纪中期。目前已发现的遗址分布于河北省雄县、霸州、文安、永清、固安五县,纵横东西约65公里,南北约25公里,纵横地区总面积达1300平方公里,仅在永清县境内就有300平方公里。2006年列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

历史沿革

20世纪50年代,边关地道遗址被发现。

20世纪60年代末,边关地道遗址藏兵洞被发现。

1988年,永清县组织了边关地道遗址的挖掘,根据明、清地方史志和民间传说,经过试掘查明,边关地道遗址在永清境内覆盖面积达300平方公里,它以县城南关为起点,向东南和西南两个方向延伸。

1989年12月,中国社会科学院国家文物鉴定委员会等研究所的专家、学者考察和论证,认定为宋辽时期宋拒辽侵的战道。

1990年左右,永清县人民政府成立了“古战道开发办公室”,加强对古战道研究。

遗址特点

边关地道遗址,位于河北省永清县境内,是北宋初期为防御辽国南侵而修建的地下军事防御工程遗址,横跨雄县、霸州、文安、永清、固安五县(市),东西长约65公里,南北宽约25公里,全长约65000米,分布面积约1600平方公里,仅永清县内就有300多平千米 ,涉及6个乡镇、11个村街,结构复杂,延伸长,类型多,洞体由规格与质量统一的青砖构筑而成,洞内高矮各异,宽窄不一,延伸曲折,直角转向,走向不定,既有宽大的藏兵洞,又有窄小的迷魂洞、迷障巷道、翻板、翻眼等军事专用设施,洞内还备有通气孔,放灯台、蓄水缸、土炕等生活设施和为运兵而造的“引马洞”,以长期隐蔽为目的的“藏兵洞”和深入敌阵前沿的“了敌洞”等;呈立体布局,深及地下1-5米;地道群,环环相绕,彼此勾连,独成一体的小洞也分深、中、浅3层。

文物遗存

边关地道遗址重点试掘了5处,发掘总长度达173米,发掘出的遗址由两部分组成,分别叫迷魂洞和藏兵洞;迷魂洞,设计曲折繁复,敌人进去后分不清方向,会被困在里面,入口在地面下约4米处,洞口只有半米左右的高度;藏兵洞,主要是在里面隐藏兵力和囤粮,洞内能容纳100-200人,洞口高度不到1.3米,宽度仅容一人通过,成年人必须弯腰低头才能进入,每隔几米,洞壁上都挖有拱形的浅洞,必须在这里转身,否则只能倒退着走出来;发现有烛台水缸等物品,还有夹壁墙、掩体、闸门等军事设施。

研究价值

边关地道遗址多用于攻城,是持久防御工事,在宋辽交战的数百年里,辽军一直都没有发现这个地道,作为国家的秘密工程,史册上没有记载,所以边关地道遗址的发现和发掘,填补了史书记载的空白,是中国军事史上的重大发现,也为古代建筑等多学科研究提供了新课题和资料[2]

视频

边关地道遗址 相关视频

红色之旅—河北雄县古战道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