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伯特·格雷 (探險家)
生平事跡簡介
格雷出生於羅得島州蒂弗頓 ,美國獨立戰爭時服役於大陸軍海軍。後於1790年成為第一位進行環球航行的美國船長。他還是哥倫比亞河的發現者。[2]
獨立戰爭結束後,他來到馬薩諸塞州的皮貨貿易公司,開始了他作為貿易商人和地理探險家的傳奇生涯。
當時,馬薩諸塞州的波士頓商人熱衷於有利可圖的對華貿易,已經把原來由英國東印度公司供應美國的中國茶葉和其他中國產品的貿易權掌握到自己的手中。這個時候,美西地區具有廉價加工皮貨產品的巨大潛力,而中國人認為這種皮貨產品,特別是海獺、海狸一類的毛皮極其珍貴,他們寧願用中國的絲綢、茶葉、香料等商品交換美國的皮貨產品。羅伯特認為自己擁有海軍經歷,適合從事遠航貿易活動,所以一退役就受僱于波士頓商人協會組織的貿易探險隊。
探險過程
1787年,波士頓商人協會組成一支遠航探險隊,裝備了一艘212噸的「哥倫比亞號」探險船,由約翰·肯德里克擔任船長;還裝備了~艘「華盛頓女士號」補給船,船長正是羅伯特•格雷。這兩艘船滿載着波士頓的牛油、珠子、藍布等商品,從波士頓港起錨出發。探險隊繞過好望角時,兩艘船隻因遇到特大風暴襲擊而失散了,但不久它們又奇蹟般地在努特卡灣(北緯40。)實現了會合,並最終於1787年10月到達西太平洋的俄勒岡海岸。
船員們與當地的印第安人為海獺和海狸皮貨的價格討價還價,直到第二年春天,他們才收購了足夠的毛皮,準備前往中國市場進行交易。由於從美洲到東亞的路程相當遙遠,探險隊決定委派羅伯特擔任船長,由他率領「哥倫比亞號」前往中國,「華盛頓女十號」則留存當地繼續收購皮貨產品。
雖然太平洋航線早已被早期的歐洲殖民探險者開通,但對於沒有走過這條通道的探險者而言,這無疑是一次極富挑戰性的冒險嘗試。1789年,羅伯特·格雷不畏艱險,決定指揮「哥倫比亞號」從美國西海岸橫渡太平洋。他首先從努特卡灣航行到夏威夷群島,在那裡補充新鮮食品和水果後,再朝中國南方的廣東方向駛去。
羅伯特一行到達廣東後,立即以高於出產地數倍的價格出售了他們所帶來的全部皮貨,併購買了大量的中國茶葉、香料、絲綢等奢侈品。完成買賣交易後,1790年遠征探險隊沿着西行航線踏上了歸程。羅伯特『格雷率船穿越印度洋,繞過好望角,然後橫渡大西洋,回到了美國東部的波士頓港。就是說,他駕駛着懸掛美國國旗的「哥倫比亞號」,勝利地完成了首次的環球航行。
這次由波士頓商人組織的環球航行,在經濟上沒有獲得什麼實際收益,相反,卻做了一樁賠本的買賣。當羅伯特『格雷首次完成具有重要意義的環球航行回到美國後,他才發現由於缺乏與中國人做生意的經驗,他本以為高價出售毛皮製品可以獲利,實際上卻低於其他商船在中國出售的皮貨價格。
另外,當「哥倫比亞號」到達廣東之前,其他美國商船已先行到達了中國南方,他們返回時從中國帶回的貨物也已經在「哥倫比亞號」回到波士頓港口前就銷售完畢了。不過,在那些來往於中、美之間的商船中,還沒有一艘像「哥倫比亞號」那樣成功地實現環球航行的。雖然組織這次環球航行沒有獲利,波士頓商人還是非常高興的,最值得他們興奮的就是羅伯特-格雷為他們打開了有價值的中國市場。
對於羅伯特·格雷而言,他因開闢「三角貿易」而越來越受到波士頓商人的重視。這裡所謂的「三角貿易」,是指用船隻裝載上北美新英格蘭地區的牛油、珠子、藍布,繞過非洲好望角到美洲西北海岸出售.以換取當地的皮貨,再把皮貨帶到中國,交換中國的茶葉、香料、絲綢,最後再回到新英格蘭的波士頓。隨後,這條由美國人開闢的「三角貿易」航線逐漸繁忙起來。
1791年,羅伯特•格雷開始了他的第二次環球航行。這一次的地理探險活動是根據美利堅合眾國的主要締造者,第一屆總統喬治·華盛頓(1789-1797年)和第三屆總統托馬斯•傑斐遜(1801-1809年)的指令進行的,羅伯特被要求不得進入任何西班牙人的港口,因為上次他到達努特卡灣時,英國和西班牙之間正在這裡發生爭執。當時為避免捲入雙方的衝突,羅伯特沒有在該地開展貿易,而是在現在的華盛頓、俄勒岡一帶收集皮貨。
當年冬天,他在溫哥華島建造了一艘新船』將它命名為「冒險號」。第二年春天,羅伯特駕駛着「哥倫比亞號」,沿美洲太平洋海岸線向南航行,而新建造的「冒險號」則向北行駛。在這次探險航程中,羅伯特在北緯460附近看見了一條海岸線。由於他具有較為豐富的探險經驗,當他看到海岸邊湧起渾濁流動的海水時,他相信這裡必定有一條「西部最大的河流」。海上翻滾着陣陣浪花,泛起了層層白沫。他幾次想把船隻駛近海岸邊,但由於逆風和海流的阻攔,船隻始終未能靠近這條海岸。
在西太平洋沿岸附近,羅伯特』格雷似乎白白地浪費了一個多星期,然後他才考慮返航。可是,由於他總以為這裡應當存在着一條河流,他不甘心立刻放棄探尋這條河流的念頭。1791年5月初,他在北緯47°附近再次搜尋那條可能存在的河流。這期間,他發現了一個不大的海灣。稍晚一些時候,人們就以他的名字把這個海灣叫做「格雷灣」。
最後,羅伯特在北緯46°18'海岸邊終於發現了一條大河入海口,並從河口逆流而上航行了25英里左右的路程。雖然這次他沒能對這條河流做進一步的探險考察,但他以他的「哥倫比亞號」船為這條河命名,稱其為哥倫比亞河。
回到北部溫哥華島後,他又打算重新返回那條已經被發現的哥倫比亞河,希望對它做深入的探查。可他的意願沒有實現,因為他不得不再一次到遙遠的太平洋東岸的中國去。
1793年7月,羅伯特返回波士頓,最終完成了他的第二次環球航行。從此以後,他一直在沿大西洋海岸一帶指揮商船開展活動,直到去世前也沒有能再到哥倫比亞河那兒探險考察,這是他所留下的一個終身遺憾。
意義
在近代地理探險與發現的歷史上,在人類超越自然、征服世界的進程中,後來居上的美國人產生了重要的影響,主要表現在以下三個方面:
第一,羅伯特·格雷成功的環球航行,實現了美國人在世界航海史上的重要突破。剛剛立國的美國人,以一種前所未有的進取精神支配着自己的思維方式與生活方式。「控制自然,使它為人類的舒適生活服務,並在此過程中積累財富」,這就是當時的時代精神。雖然羅伯特『格雷的環球航行早已成為歷史,但它的意義至今看來仍然是不可低估的。
第二,作為環球航行的重要組成部分,羅伯特-格雷對北美西部的地理探險,為美國人開拓西部邊疆奠定了物質基礎;後來,美國人就以他當年涉足的哥倫比亞河口為證據,宣布俄勒岡領土歸屬於自己。俄勒岡最終得以成為美國的一個州,就有他的一份功勞。
19世紀30-40年代,美國還流行一種所謂的「顯然天命」理論,認為美國明顯的命運是必然地要兼併整個北美大陸。這為美國推行大陸擴張主義政策提供了理論根據。19世紀美國掀起的拓展「新邊疆」的「西進運動」,正是在地理探險方面取得重大進展的前提下開始的,「顯然天命」理論只是實現其擴張野心的一種藉口而已。
第三,地理探險活動為美國的皮貨貿易開闢了「三角貿易」,路線。從羅伯特-格雷的殖民探險開始,美國皮貨貿易的商船開闢了意義重大的「三角貿易」。在這樣的貿易中,夏威夷群島是重要的中轉站,它們是商人們的歇腳地和必需品的補給站。
當時,美國的西北貿易船隻在到達中國之前一般必須停歇兩個站點,第一站有時在馬爾維納斯群島,有時選擇在加拉巴哥群島,但夏威夷群島卻是他們不變的第二站,他們在這裡獲得新鮮的食物和水果補充後繼續航行。
從羅伯特·格雷完成第一次環球航行l805美國的對外貿易快速增長,尤其是早期對華貿易趨於繁榮』如在l805-1806年間,美國商船從廣東進口的貨物已經超過500萬美元。[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