泥金彩漆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泥金彩漆是浙江省宁波市的一项传统手工艺,其主要特色为泥金工艺和彩漆工艺的有机结合,亦与朱金木雕、金银彩绣并称宁波传统工艺“三金”。其作品大到床笫橱柜,小到提桶果盒,应用于居民生活的各个方面。2011年6月,宁波泥金彩漆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1]。
艺术概况
泥金彩漆在明清时遗留下来的描金漆器,仍金光灿灿,可见泥金质量之好。宁波生产的一批“鼓凳”、“红楼十二金钗”等仿古工艺品,制作精巧,人物造型逼夏,烁烁闪光,又富有立体感,很受外商欢迎。是宁波市主要出口工艺品之一。
主要原料
宁波泥金彩漆以中国生漆和金箔为主要原料。漆器以木胎为主,也有竹片、竹编为胎。
制作分类
泥金彩漆以被漆物的花纹凹凸之别,制作分为浮花、平花、沉花三大类。
工艺特色
泥金彩漆有一套独特复杂的工艺流程。泥金彩漆全靠师徒口传手授,纯手工技艺制作,工艺考究、精致,共有箍桶、批灰、上底漆、描图、捣漆泥、堆塑、贴金、罩漆、上彩、铺云母螺钿、分天地色、修边、挖朱等20多道工艺流程,约3个月器物才能成品。其中,堆塑(堆泥)是泥金彩漆最具特色的手工艺,也是与其他漆器最大区别所在,为宁波所独有。具体地说,所谓堆塑,就是艺人把生漆、瓦片灰或蛎灰按一定比例捣制成漆泥,反复搡打、揉捏,然后在竹木等胎胚上堆塑山水、花鸟、人物、楼阁等图饰,最后给图饰贴金、上彩,使器物外表富丽堂皇、异常美观。
历史发展
宁波的漆器工艺历史悠久。距今已有7000年历史的河姆渡遗址中出土的一只涂有朱红漆的木碗,便是佐证。
宁波古时的乡里人家往往储备有大量的木头,准备在嫁女或娶媳妇时,派上用场。男方家父母在娶媳妇前要做一张大木眠床给儿子;女方家则要置办红妆家具。两家做的都是竹木器活,完工之后,就要进行外表装饰。为使器具外表绚丽多彩,往往会选择工艺方式——泥金彩漆,即在木胎漆胚上堆塑、沥粉、泥金彩绘。
唐代高僧鉴真出使到日本,也从宁波带去佛像、生活用具及其它漆饰等泥金彩漆作品,对日本的民间漆艺发展有重大的影响。《浙江通志》云:“大明宣德年间,宁波泥金彩漆、描金漆器闻名中外”。明宣德年间距今已有550多年了,从中可以知道,泥金彩漆在明宣德年间已形成了制作的强盛时期。另外,从保存在日本大都奈良正仓院的隋唐以来的宁波漆器来看,泥金彩漆可能远在明以前便远涉重洋,为中国漆艺远播扶桑作出过贡献。清朝时,泥金彩漆仍延续其辉煌的发展历史。历史上,宁海的漆器久负盛名。从宁海十里红妆博物馆收藏的宁海民间泥金彩漆家具——清中期的龙凤红板箱及大木眠床,可以看出当年泥金彩漆带给人们生活的光彩。
民国至新中国成立初的宁波乡间,泥金彩漆也曾辉煌一时,作品常出现在国内外的展览会上,备受赞誉。新中国成立后,一个新的社会体制的展现,在新思想、新风尚、移风易俗的主旋律中,从前结婚的千工床、万工轿,显赫的十里红妆及几千年的婚俗习惯被彻底地改变,所以,泥金彩漆器具的需求,慢慢地淡出了人们的日常生活。十年浩劫中,泥金彩漆的工艺被划入了封、资、修和香花毒草的行列,迫使从艺人员弃艺从耕,直到现在此门工艺技法面临着濒危的状况。
随着现代人们生活观念和习惯的转变,泥金彩漆工艺失去了它生存的市场,一般农家已见不到泥金彩漆的踪影,其展示面已越来越狭窄了。虽然泥金彩漆工艺在移风易俗中被渐渐隐没,但在我县还有几位艺人在坚持保留这一民间绝技。我县的民间艺人黄才良于1973年师从张学笔学艺,在农村婚俗嫁妆中从事泥金彩漆工艺制作。1975年就职于宁海工艺美术厂,在各门派师傅指导下,吸取传统工艺精髓,反复钻研,进一步掌握泥金彩漆工艺配方和制作工艺流程。1979年后,泥金彩漆工艺在现代工业浪潮冲击下终止,但他仍潜心研究泥金彩漆,带徒一人。与黄才良同时的泥金彩漆艺人还有陈孝吉、李光昭、童中回等人,一直痴迷于该门工艺[2]。
视频
泥金彩漆 相关视频
参考文献
- ↑ 宁波宁海泥金彩漆是“国遗” ,人民网,2016-12-25
- ↑ 富有宁波特色的泥金彩漆文化 ,第一星座网 ,2015-7-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