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杨简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跳转至: 导航搜索

杨简(1141年-1226年),南宋理學家明州慈溪(今宁波市)人,敬仲,世称慈湖先生。父亲杨挺显。杨简的主要哲学贡献在心学的发展上。

宋孝宗乾道五年進士及第,授富阳主簿。杨简师从哲学家陆九渊,具体实践了陆氏“六经注我”的为学方法,主张“毋意”、“无念”、“无思无虑是谓道心”等,為“甬上四先生”之首。由于“朱陆之争”,朱熹对于杨简的评骘颇苛,不時以“异端”视之。[1]奸相史弥远是杨简的学生,却大力宣扬朱熹的《四书集注》。宋宁宗嘉定初,出知温州,为官清廉,“务以德化感人。”[2]为当地民众所爱戴。官至宝谟阁学士,卒文元

学术思想

杨简继承与发展了陆九渊的心学伦理思想,剔除了与其心学体系不合的“沿袭之累”,使之彻底化。认为“天者,吾性中之象;地者,吾性中之形。故曰‘在天成象,在地成形’,皆我之所为也”(《慈湖遗书·家记一·己易》)。“天地人物尽在吾性命之中,而天地人物之变化,皆吾性之变化”(《周易解序》)。

从这一唯我论的世界观出发,把“心”看作天地之根、万物之本,认为“人心自明,人心自灵”(《绝四记》《慈湖遗书》卷二),“人心本善、本正,人心即道,故曰道心”(《将仲子》《慈湖诗传》卷六)。这是伦理道德的渊源与本质所在。“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夫夫、妇妇,道心之中固自有”(《睽》《杨氏易传》卷十三),并以此释《易》,认为“易者,己也,非有他也”。“元亨利贞,吾之四德也……人推吾之始,名之曰元,又曰仁;言吾之通,名之曰亨,又曰礼;言吾之利,名之曰利,又曰义;言吾之正,名之曰贞,又曰固”(《慈湖己易》)。

总之,仁、礼、义、固四德之分殊,不过是“吾”的展开与表现。“其觉谓之仁,其宜谓之义,其履谓之礼,其明谓之智,其昏谓之愚,其不实谓之伪,其得谓之吉,其失谓之凶,其补过谓之无咎,其忻然谓之喜,其惨然谓之忧,悔其非谓之悔,啬而小谓之吝,其不偏不过谓之中,其非邪谓之正,其尽焉谓之圣,其未尽焉谓之贤”(《慈湖遗书·家记一·己易》)。认为人的道德意识、道德品质、道德水平和人的完善程度,都是由吾心所决定的。

杨简重视道德实践,躬行封建礼教。认为“圣人藏身之道,惟以礼而已矣”(《观》《杨氏易传》卷八)。而有“此不敢犯礼之心,即正心,亦道心”(《汉广》《慈湖诗传》卷一)。袁蒙斋:《记乐平文元之遗书阁》评价他说:“慈湖先生平生履践无一瑕玷,处闰门如对大宾,在闇室如临上帝。年登耄耋,兢兢敬谨,未尝须臾放逸”(《宋元学案·慈湖学案》)《四库全书提要》虽然指出其学“入于禅”,但也肯定其行“则不失为正人”(《四库全书总目》卷一百六十)。他的为人处世甚至得到朱熹的称赞:“子静之门,如杨简辈躬行皆有可观”(《朱子语类》卷一百二十四)。为官清正廉明,“务以德化感人,民日悦服”(《宋元学案·慈湖学案》)。

后世评价

杨简与阳明心学的关系,从心学发展的历程来看,是陆九渊到阳明心学的重要中间环节。作为陆九渊的弟子,杨简从哲学理论上发展了陆九渊的本心论,又在自己的人生实践活动中亲身实践了陆九渊“先立乎其大”的道德修养说。

他处于从陆九渊到王阳明心学发展的中间环节,其心学思想与阳明心学思想又存在很多理论要素的相同处和逻辑演化上的必然联系,可以说杨简心学启迪了阳明心学。[3]

著作

  • 《慈湖诗传》
  • 《杨氏易传》
  • 《先圣大训》
  • 《五诰解》
  • 《慈湖遗书》

注釋

Template:Realist

參考文獻

  1. 朱子语类》卷一二四
  2. 宋元学案·慈湖学案》
  3. 慈湖心舟,不忘先生——忆大儒《杨简》 搜狐网,2017-12-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