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我的长征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跳转至: 导航搜索

我的长征《我的长征》(My Long March),是一部八一电影制片厂为纪念红军长征胜利70周年而拍摄的献礼电影。由翟俊杰总导演,王珈杨军联合执导,王伍福王心刚王霙钟秋等演员主演。制作成本为5000余万元人民币。

影片以一个普通红军小战士王瑞的命运为主线,前后贯穿了长征过程中的各个重大事件。本片于2006年10月16日在人民大会首上映。[1]

剧情简介

十五岁的红军小战士王瑞全家四口人都参加了长征。湘江突围时,在敌机的狂轰滥炸中,他第一次认识了毛泽东,他的父亲也在惨烈的炮火中牺牲了。残酷的战争给他的心灵留下深深的创痛,父亲和连长说过的一句话却坚定着他的信念:“跟着走!”

历史终于迎来了伟大的转折。担任警卫任务的王瑞在遵义又一次见到了毛泽东。继续长征途中,他亲眼目睹了毛泽东贺子珍为了坚守红军的纪律,在紧急环境中被迫丢掉刚刚出生的女儿那动人心魄的一幕。悲痛激发了王瑞和红军战士们更加强烈的战斗意志,在毛泽东的正确指挥下,红军赢得了长征中的第一次大胜仗——娄山关大捷

红军通过凉山彝区受到拦阻,长期遭受反动派欺压和蒙骗的彝族同胞把前去探路说明情况的王瑞和他的姐姐竹妹子捆绑了起来。红军模范执行民族政策深深感动了彝族父老兄弟,结下了骨肉情谊,留下了千古佳话。也就在这里,王瑞结识了彪悍刚烈的彝族汉子达尔火和美丽的彝族姑娘索玛。热烈欢乐的军民联欢篝火之夜,少不更事的王瑞发现了达尔火和索玛的隐情。

清晨,战士们被紧急集合号惊醒。指导员对战士们下达战斗任务:反动头人勾结白匪洗劫了红军的野战医院,立刻出发解救。突发的事件把王瑞惊呆了——姐姐竹妹子就是野战医院的护士。竹妹子牺牲了。王瑞在长征路上失去了第二个亲人;达尔火参加了红军,依依不舍地告别了目送的索玛。

红军强渡大渡河,三条船无法渡过千军万马。王瑞所在部队奉命沿江而下,抢夺距安顺场渡口三百二十里的泸定桥。悬崖羊肠小道,大雨泥泞难行,红军战士饿着肚子强行军,连长为救遇险情的王瑞落崖牺牲了。王瑞失去了敬爱的兄长。

黎明时分的泸定桥一片静悄悄。桥板被敌人拆去,剩下十三根光溜溜的铁索凌空而悬。发起总攻之前,还差半年才满十六岁的王瑞被提前接收入党。

二十名红军号兵被集中起来吹响了惊天动地的冲锋号,飞夺泸定桥的战斗打响了。二十二位红军突击队员用血肉之躯谱写了一曲人类战争史上惊天地、泣鬼神的英雄壮歌!王瑞最后一位亲人——姐夫肖德昌牺牲了,从悬空的铁索上中弹跌落到汹涌咆哮的大渡河激流中;他的彝族兄长达尔火——这位参加红军才二十多天的小伙子在把弹痕累累的红旗插上桥头堡时,也被流弹击中,头上那绺“天菩萨”长发随风轻飘、轻飘……

王瑞在硝烟尚未散尽的泸定桥头再见到了毛泽东。毛泽东轻轻地为“瑞伢子”梳理着被烟火烧焦的头发,轻声感叹:“有红军这样大无畏的革命精神,还有什么能阻挡我们呢?”王瑞经受了艰难困苦、血泪战火的磨砺后成长起来了。

七十年后,白发苍苍的王瑞老人重新走上了长征路。[2]

角色介绍

王瑞

一个16岁的小红军战士身上,他经历了长征的炮火,也在长征中失去了所有的亲人,残酷的战争给他留下了深深的创痛,父亲和连长的教诲一直坚定着他的信念。

毛泽东

共产党领导人,为了坚守红军的纪律,甚至在紧急环境中被迫丢掉了刚刚出生的女儿。

竹妹子

王瑞的姐姐,野战医院的护士,在反动头人勾结白匪发动的战争中牺牲。

肖德昌

王瑞的姐夫,在飞夺泸定桥的战斗中牺牲,从悬空的铁索上弹落到汹涌咆哮的大渡河激流中。

幕后花絮

拍摄过程中“毛主席”的扮演者王霙在厕所遇到了他的超级“粉丝”。[3]

主演王瑞在拍这部戏之前体重有110斤。因为太胖,不太符合角色的标准,所以钟秋便悄悄给自己定下了减肥30斤的目标。他每天基本上不吃主食,只吃蔬菜和米粥,10天就掉了26斤。[4]

于拍戏天天要穿草鞋,粗糙的鞋底把钟秋的脚磨破了,站着或是走起路来钻心地疼,但是他没对任何人说,直到站不住倒在地上大家才发现。

王霙为演好这一时期的毛泽东节食减肥,拍戏时成功瘦身十几斤,十分敬业。[5]

幕后制作

创作背景

翟俊杰第三次拍长征题材,反复琢磨如何拍出新意来。他认为像长征这样的重大革命历史题材,是一个艺术创作的课题,应该常拍常新。10年前他导演的《长征》是用全景式的手法展现了长征;10年后,人们的审美都在发展,拍电影不能见事不见人。所以最后他决定从小战士出发,以小见大,折射和反衬大的历史进程和历史事件。而影片创作人员为了编写剧本,全国各地采访了90多位红军老战士。

本片作为八一电影制片厂为纪念红军长征胜利70周年而拍摄的献礼电影,在遵义开机。作品以一个普通红军小战士王瑞的命运为主线,前后贯穿了长征过程中的各个重大事件。通过他在湘江战役遵义会议四渡赤水飞夺卢定桥等事件中的不平凡经历,折射出了红军两万五千里长征这个东方神话。[6]

拍摄过程

翟俊杰拍摄时为了让每个场景更真实,拍摄效果更具有震撼力,共270多名主创和工作人员、48辆载着12万件道具和枪械弹药的车辆、23支参拍部队共11万人组成的庞大剧组走过了4省8个县市,近10个外景地,大规模转场6次,行程逾15000公里,动用TNT炸药45吨。在气温高达40摄氏度的云南元谋,演员照样打着厚厚的绑腿,穿着浸透汗水的戏服。在急流汹涌的湘江边,剧组架好的浮桥被突然而至的洪峰连续冲走两次,抱着摄影机不放的摄影师被冲到了200米外。影片还使用了大量数字特效镜头,营造出更真实的战争环境。

影片评价

翁世荣(上海电影评论学会会员): 长征题材很多,本身这个题材是史诗题材,这部影片虽然大环境还是长征的主要历程,但是有新意。通过瑞伢子一家,他的父亲、姐姐、姐夫等残酷牺牲,反映长征的伟大意义。但是也带来一个问题,长征的一些基本历程,长征的连续剧要拍三四十集,但是《我的长征》里面造成了很多空白要靠观众自己弥补,如果没看过长征片子的话,观看时就会有很多不可理解的东西。还有个大难题,里面出现了那么多领袖人物,毛泽东的刻画还多一些,周恩来、朱德只出现这个镜头,别人是不可理解的。

王兵(华东政法学院研究生):

这部影片展示了一种亲人的离失、肉体与大自然的搏斗,非常震撼。导演把观众拉回那个年代,看那个年代的人怎样在领袖的指挥下去跋涉、去寻找光明。整个影片的感觉是它用很微妙的手法让观众感觉到人物内心的挣扎以及他们对光明的向往,还有他们那种很坚强的意志力。这部电影总体效果很好,确实有很大的正面教育意义。

龚金平(复旦大学艺术教育中心): 《我的长征》,从片名就把视角定在“我”身上,整部影片来看有一种相当规范的叙事视角,既然是以第一人称“我”,所以它每一个场景基本上都是“我”在场或者“我”看到,很少有客观叙述。他把瑞伢子的一些情绪和感觉非常好地融合在整个长征的过程中,能够产生亲切感,也能够让观众更加真切地体认他失去亲人、战友、兄长的痛苦,而不仅仅是失去战友的痛苦,因为他们都是亲人,能够把个体化的情绪展现出来。

整个影片比较含蓄,虽然有人物出来宣扬主流意识形态,但很多细节可以让我们捕捉到它对含蓄的努力。同时对领袖的刻画上面也是非常用心的,非常注意把领袖作为一个平民、一个普通人来展现,把领袖平民化了,也能在观众心中产生一种更加亲切的感觉,也能够增强影片的感染力。这部影片它能够捕捉到人物的心路历程,也就是人物的成长,非常细腻地展现了瑞伢子在长征过程中的心路历程和他的成长。

它的缺陷是有些地方太直,也许可以更含蓄一些,还有一头一尾好像刻意制造个体性的回忆,但我看这一头一尾没有太大意义,也许用旁白或者低缓的叙述,效果也能出来。

李建国(上海电影评论学会会员): 这是部感人的革命题材教育片。整体感人,细节感人,有别于纪录片的电影化,潜移默化中感动了观众。但是有个败笔,瑞伢子发现留在当地的小孩,那张纸条瑞伢子竟然全部读了出来,在当时的年代,像他那个年纪的小孩怎么可能有文化。风格上可能也有些唐突,过彝区的时候,瑞伢子的姐姐向老乡唱起了江西的山歌,但是突然边上有和声,是彝族人唱江西的民歌,太唐突了。当然合唱从音乐理解说,是合着共产党的声音去感化彝族同胞,觉得音乐是没有什么民族区分的,但是从艺术处理角度上是有些不统一的。

陈玉芳(上海电影评论学会会员): 《我的长征》放在电影美学上是不成功的。长征是一个大事件,应该展现一种史诗般的悲壮,应该是震撼人心的,而不是图解的。本片标题是《我的长征》,它不是一般的战争片,用这个标题的话应该是部回忆片,结尾和开头是用回忆的,整个叙事风格和表现手段应该是虚实相间的,整部电影头和尾是用叙事来讲的,这是个败笔。整个电影是应该用回忆叙述和当时的场景交叉结合,给人的感觉就能更真实了。

可看性上来讲,《我的长征》有它的成功之处。它很巧妙地截取了家情、血液情、社会情、少数民族的情。但是导演、编剧功力不够。所以它只解决了一个好看,解决了一个家情,然后里面有亲情。这部电影往胜利的方向走这句话是好的,但是我们的编导太直白了,与其这样不如走纪录片的形式。

表演方面毛泽东和瑞伢子还是可以的,彝族戏太粗糙。编剧不成功。低层面讲很好,很流畅,很有趣,有情感,但是回到史实上和长征地位上,还是觉得不满足。

肖朵朵(复旦大学电影学硕士): 实际上在长征的时候个体死亡根本没有人在意的。而这部影片,每一个人的死亡作为英雄的定格。但是在当时的情况下,个体的存亡是非常微漠的,每个人能存活下来就非常的不容易。太少给人真实的震撼,它缺少很感人的真实的细节,很笼统很粗糙,缺乏个体的生动。

张德林(华师大教授): 影片讲客观史实,加强主观感受性,不同于一般单纯政治角度讲长征,主线是放在革命历史上,放在底层,与过去长征上层讲法有别,所以叫《我的长征》,强调“我”。电影叙述上加强了主观视角,每一个场景都有“我”的感觉,不是单纯的客观性,这一点在战争题材作品写法上是有一定突破的。

影片场面相当宏大,特别是泸定桥很立体,有平的有高空的,各个角度拍摄,所以很雄伟,有真实性。当然场面拍摄效果如果用宽银幕更壮观一些。有一些东西编剧还是煞费苦心的,遵义会议在侧面提了几句,没有用更多的篇幅,因为确定的主线在下面,毛泽东说“怎么走,我自己也不知道”,在摸索中国人自己的革命道路上是比较真实的。瑞伢子的一家四口人在战争里面一个个牺牲掉,每一个都有他的侧重点,这几个演员都很棒。

有些地方处理的有点问题,生活实际是不是这样的,毛和贺子珍的小孩,那是人性和革命环境矛盾的集中体现,但是把孩子扔在那里的处理就值得商榷。姐姐的死也涉及到通过彝族的复杂性,也没有交代清楚。[7]

羊城晚报: 《我的长征》塑造的长征英雄既写高层,也写基层。该片以王瑞一家人在征程中曲折的命运贯穿全剧,这几名普通男女战士与红军最高统帅毛泽东之间都有戏剧性关系和感情交流,由此带出长征过程中最有名的事件和战役,以小见大。影片有史有诗也有戏。而影片为克服流水账弊病,格外注重抒情色彩。细致刻画了夫妻情、恋人情、父子情、姐弟情、战友情、军民情,感人肺腑。

《我的长征》还有一大突破,就是战争大场面拍得精彩。运用最新数字特技、巧妙的镜头剪接节奏、独特的声画和动作设计,使每场战争戏的震撼力互不雷同。泼墨与工笔并用的动静对比手法,让观众既有感官的震撼,又有心灵的震撼。

视频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