崖爬藤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崖爬藤(走游草),常绿或半常绿木质藤本;小叶和叶有短刚毛;卷须有数个分枝,顶端有吸盘。掌状复叶有长柄;小叶通常5,近无柄,菱状倒卵形,长1.5~4.5cm,边缘有稀疏小锐锯齿,无毛。伞形花序,花小,绿色。果球形或倒卵形。
形态特征
草质藤本。小枝圆柱形,无毛或被疏柔毛。卷须4-7呈伞 状集生,相隔2节间断与叶对生。叶为掌状5小叶,小叶菱状椭圆形或椭圆披针形,长1-4厘米,宽0.5-2厘米,顶端渐尖、急尖或钝,基部楔形,外侧小叶基部不对称,边缘每侧有3-8个锯齿或细牙齿,上面绿色,下面浅绿色,两面均无毛;侧脉4-5对,网脉不明显;叶柄长1-4厘米,小叶柄极短或几无柄,无毛或被疏柔毛;托叶褐色,膜质,卵圆形,常宿存。花序长1.5-4厘米,比叶柄短、近等长或较叶柄长,顶生或假顶生于具有1-2片叶的短枝上,多数花集生成单伞形;花序梗长1-4厘米,无毛或被稀疏柔毛;花蕾椭圆形或卵椭圆形,高1.5-3毫米,顶端近截形或近圆形;萼浅碟形,边缘呈波状浅裂,外面无毛或稀疏柔毛;花瓣4,长椭圆形,高1.3-2.7毫米,顶端有短角,外面无毛;雄蕊4,花丝丝状,花药黄色,卵圆形,长宽近相等,在雌花内雄蕊显著短而败育;花盘明显,4浅裂,在雌花中不发达;子房锥形,花柱短,柱头扩大呈碟形,边缘不规则分裂。果实球形,直径0.5-1厘米,有种子1颗;种子椭圆形,顶端圆形,基部有短喙,种脐在种子背面下部1/3处呈长卵形,两侧有棱纹和凹陷,腹部中棱脊突出,两侧洼穴呈沟状向上斜展达种子顶端1/4处。花期4-6月,果期8-11月。
产地分布
产甘肃、湖南、福建、台湾、广西、四川、贵州、云南。生山坡岩石或林下石壁上,海拔250-2400米[1]。
分布于云南、四川、贵州、湖北、湖南、江西、广东、广西、湖南等地,常于林中阴处攀附于树干或岩石上。
生长习性
喜温暖湿润气候,喜阴,在较强散射光下亦能生长,有一定耐旱能力。
繁殖
播种、压条繁殖。
应用
园林
与爬山虎相比,岩爬藤叶小,茎纤细,枝叶覆盖性也不及爬山虎,但用于装饰性绿化,崖爬藤则显得小巧玲珑,姿态秀丽,可用于墙垣,篱栏、山石、树干等的装饰性绿化或试用作室内庭园的垂直绿化材料。
药用
视频
崖爬藤 相关视频
参考文献
- ↑ 崖爬藤 Tetrastigma formosanum (Hemsl.) Gagnep,植物百科,2019-10-7
- ↑ 这种爬藤草,专家称为“民间神草”,但农民见了就烦,搜狐,2018-07-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