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事求是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實事求是,漢語成語,拼音是shíshì qiúshì,意思是指從實際對象出發,探求事物的內部聯繫及其發展的規律性,認識事物的本質。通常指按照事物的實際情況辦事。[1]
成語出處
《漢書·河間獻王劉德傳》:「河間獻王德以孝景前二年立,修學好古,實事求是。從民得善書,必為好寫與之,留其真,加金帛賜以招之。」
顏師古 註:「務得事實,每求真是也。」
成語故事
劉德是漢景帝劉啟的第三子,於公元前155年以皇子的身份受封為河間王。劉德非常喜好儒學,衣着服飾,言行舉止都仿效儒生,山東的眾儒生多依附於他。
當時儒學還未成為正統。經過秦末的戰爭,典籍留存很少,讀書人也是鳳毛麟角,想恢復儒學談何容易。這時,河間王劉德應時而起,「於灰盡之餘纂亡散篇卷,僅而復存」。劉德為王26載,始終沒有捲入諸王爭權的政治漩渦,而將其畢生精力投入到了對中國文化古籍的收集與整理之中。
為了收集書籍,劉德的足跡遍布洛陽、山東、河北等地。他不畏勞苦,身體力行,凡聞民間有善書者,就親自前去以重金購之,並命人重抄一份留給百姓;對不願出讓的,他就好言求之,從不採取強制手段。這對當時的絕大多數統治者來說,是難以做到的,因此劉德賢名遠揚,眾多知識分子都不遠千里,攜先祖舊書,送給劉德。對這些人,劉德均給予重用和獎金。其所得之書有《詩》、《左傳》、《周官》、《禮記》等,多達幾十種。
劉德還親自參與了古籍的整理工作,他以名儒毛萇、貫長卿為博士,王定為史丞,又廣招天下著名學士,對所得之書進行研究、整理。劉德整理古籍的態度極為嚴謹,對殘缺不全、字異文非和不同版本的古籍,必組織群儒進行研討辨析、勘誤訂正、精心校理後,才整理成冊。
經過艱苦的校勘工作,劉德整理出大批的正本古籍,對於當時書典十分匱乏的漢朝來說,真是雪中送炭。史載劉德多次車載《詩》、《書》等古籍應詔入朝,漢武帝劉徹看到劉德帶來這麼多書,十分高興,每次都要舉行隆重的接書儀式。
儘管劉德一心撲在古籍整理上,後來還是因為遭漢武帝的猜疑而憂悒成疾,於公元前130年逝於封國。但是,劉德的作為仍受到知識分子的追捧,班固在《漢書》中專門為之立傳,其傳首就評價劉德治學「實事求是」。[2]
成語用法
實事:根據實證。求是:求索真相。「實事求是」是《漢書》對西漢河間獻王劉德治學態度的評價。後以「實事求是」為典,指按照事物的實際情況實實在在地辦事。
作定語、賓語、狀語;指從實際情況出發
近義詞:腳踏實地
歇後語:三擔牛糞六筲箕
燈謎:找根據;不圖虛假,查明真相[3]
示例
宋·劉跂《趙氏金石錄序》:「東武趙明誠德夫家,多前代金石刻,仿歐陽公《集古》所論,以考書傳諸家同異,訂其得失,著《金石錄》若干卷,別白抵捂,實事求是,其言斤斤,甚可觀也。」
清·李伯元《官場現形記》7回:「老弟肚裡實在博學,但上頭的意思是要實事求是;你的文章固然很好,然而空話太多,上頭看了恐怕未必中意。」
清·梁啓超《論中國學術思想變遷之大勢》:「本期學者以實事求是為學鵠,頗饒有科學的精神。」
明 張居正 《辛未會試程策二》:「其所以振刷綜理者,皆未嘗少越於舊法之外,惟其實事求是,而不採虛聲。」
清 葉名灃 《橋西雜記·趙甌北汪龍莊考史之法》:「二君於學,皆能實事求是,可為考史之法矣。」
周而復 《上海的早晨》第四部四九:「我覺得,總經理過分謙虛了。我們對待問題應該實事求是,不要客氣才好。」
參考文獻
- ↑ 實事求是介紹_歷史知識_詞典網 實事求是歷史詞典解釋: 實事:根據實證。求是:求索真相。「實事求是」是《漢書》對西漢河間獻王劉德治學態度的評價。劉德(?——130年),漢景帝劉君之子,漢武帝劉徹...
- ↑ 【實事求是】意思_出處 - 成語詞典 成語[實事求是]的詳細解釋,拼音:shí shì qiú shì…實事求是的意思…實事求是近義詞、反義詞…實事求是 出處●在線成語詞典 chengyu.t086.com。更新時間:15-10-28
- ↑ 實事求是_漢語詞典 漢語詞典為您提供實事求是,實事求是的意思,實事求是是什麼意思,實事求是什麼意思,實事求是的近義詞,實事求是的反義詞,實事求是的拼音,實事求是的解釋,實事求是的同義詞
- ↑ 實事求是的解釋_漢語詞典_詞典網 試程策二》:「其所以振刷綜理者,皆未嘗少越於舊法之外,惟其實事求是,而不...關注詞典網微信公眾號:icidian,回復:實事求是漢語 快速查詢。新華字典 康熙字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