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欢迎当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实资料,洗刷冤屈,终结网路霸凌。

大度桥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事实揭露 揭密真相
跳转至: 导航搜索

大度桥

图片来自自由时报

大度桥依《台湾道路发展史》记载是“大肚桥”,与《台中州要览》记载对照,可知“大度桥”此名是经过易名。又称大度溪桥,位于台1线185公里处,为横跨大肚溪联络台中市乌日区荣泉里至彰化县彰化市国圣里的大桥。

历史

第一代旧桥原址

清代时居民在大肚溪设立渡口,以提供渡船服务,为当时往返南北的交通管道。日本治台初期,为了军事需求,著手兴建台北至枫港的军用道路,定名“纵贯道”(台1线前身)。但在行经大肚溪并无桥梁,故于大正10年(1921年)7月兴建,大正11年(1922年)12月完工,大正12年(1923年)5月14日启用,命名大肚桥《台中州要览》此文献是属日文书籍,桥名则以汉字记载“大肚桥”。

结构

大肚桥以钢筋混凝土桥墩及上承式普拉特式(プラットプラット便是Pratt truss,是桁架桥一种型式。

桥身长593.8公尺,宽度5.5公尺[1],仅容许车辆单向通行,为当时全台湾最长的公路桥梁。

此桥位于海岸线铁路大肚溪桥之西侧(下游侧),连接今台中市大肚区兴和路、南荣路与彰化县彰化市国圣路。1946年大肚桥重建,并将原宽度拓成7.5公尺。1959年发生八七水灾,大肚桥未受影响,但东侧(上游侧)旁边海岸线铁路与台中线铁路之大肚溪桥均被冲断[2],致使大肚溪以南的灾区无法获得救援。

第二代旧桥

台湾省交通处公路局公路总局前身是公路局,隶属于台湾省政府交通处,故全衔交通处公路局。计画改善纵贯公路,采行北、中、南三段施工,为了因应逐段拓宽需要,1967年另选址于台中线铁路大肚溪桥之东侧(上游侧)新建大度桥,1969年6月完工,9月通车,桥身长1,000公尺,宽为16公尺,桥身两侧设有路灯,桥面采沥青混凝土铺面,一跃形成现代化桥梁。随著第二代桥完工,原第一代旧桥拆除。1988年第二代大度桥改建,将原宽度拓成31公尺。

第三代桥(现今)

第二代旧桥经过921大地震后,公路总局评估大度桥结构不足以耐震,故于2005年底动工改建,采先封闭北上车道再封闭南下车道改建的方式,将单向车道进行封闭施工,改建工程中增设人行道、机车道,于2008年12月26日完工启用,为今所见第三代桥。

特色

总工程经费高达13亿元的省道台一线大度桥重建工程,历经3年施工,全部工程终于在最近完工,并已开放全线通车。工程单位说,全新的大度桥不仅分设汽车与机车专用道,还设有行人专用道,分流后安全性更高,嘉惠往来彰化县与台中县的用路人。

连接台中县与彰化县的台一线大度桥,跨越乌溪,全长1000公尺,于民国78年拓宽,但在民国88年921大地震后受影响,经办理检测及耐震评估,发现其承载力、稳定性与耐震能力都不足,因此公路总局规划重建及耐震补强工程,并于民国94年底动工。

为避免影响往来交通,工程单位先封闭北上车道进行拆除、重建作业,仅开放原来的南下车道分隔成两边车道供南来北往的车辆通行,去年10月完成北上车道重建工程后,改为开放新建的北上车道供南来北往的车辆通行,并继续进行南下车道拆除与重建工程,全部工程终于在2008年12月26日完工。

增机车、行人专用道

负责这项工程的公路总局西部滨海公路中区工程处第一工务段长王荣呈表示,拆除改建后的新桥,在愈接近桥中间路段,桥面的高度就愈高,此设计是为避免乌溪溪水暴涨时冲刷到桥梁,让桥的寿命更长、用路人更安全。改建前的旧大度桥,汽车为双向共6车道,并无机车专用道,改建后的新大度桥,除了设置汽车双向共4车道外,还设置有机车、行人专用道,分流后安全性将更高。[3]

影片

没有车种分流的大度桥 会是什么样子


参考文献

  1. 台湾省文献委员会:《重修台湾省通志》卷四经济志交通篇(第一册),南投县,1993年1月15日,页52。
  2. 交通部. 中华民国39年~49年合编本《交通年鉴》. 台北市. 1962年: 页440 (Chinese (Taiwan)). 
  3. 台一线大度桥 双向通乐,自由时报,2008/12/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