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欢迎当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实资料,洗刷冤屈,终结网路霸凌。

史迪威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事实揭露 揭密真相
跳转至: 导航搜索
史迪威

中文名: 约瑟夫·史迪威

外文名: Joseph Stilwell

国 籍: 美国

出生日期: 1883年3月19日

逝世日期: 1946年10月12日

职 业: 军人

军 衔: 四星上将

毕业院校: 西点军校

主要成就: 驻华美军司令等

约瑟夫·史迪威(Joseph Stilwell,1883年3月19日—1946年10月12日):美国佛罗里达州巴拉特卡市人。1904年西点军校毕业,参加过第一次世界大战,担任过美国驻华大使馆武官。1926—1929年出任美军驻天津的第15步兵团营长、代理参谋长,晋升中校。当时马歇尔任该团副团长、代理团长,两人在此结识。史迪威曾多次来华,会讲中文。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珍珠港事件之后,美国参战,史迪威于1942年晋升中将,并被派到中国,先后担任中国战区参谋长、中缅印战区美军总司令、东南亚盟军司令部副司令、中国驻印军司令,分配美国援华物资负责人等职务,后被晋升为四星上将。[1]


人物生平

出生于美国佛罗里达州帕拉特卡,后随家人定居纽约州扬克斯市。


1900年7月,考入西点军校,成为当年最年轻的学员之一。


1904年6月,从西点军校毕业,授予少尉军衔,随后赴菲律宾在步兵第12团服役。


1906年2月,调回西点军校,在现代语言系任教官。


1910年10月,与威妮弗雷德·A·史密斯结为伉俪,相爱终生。


1911年1月,再次赴菲律宾步兵第12团服役,3月晋升为中尉。


1911年11月,第一次来华,游历上海厦门广州、梧州、香港等地。


1913年9月,重返西点军校任教。


1916年夏,在纽约州普拉茨堡后备役军官训练营地任教官;9月,晋升上尉。


1917年8月,在弗吉尼亚州李营第80师任旅长副官,晋升临时少校。


1918年1月,赴法国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在美国远征军总司令部和第4军担任情报工作,先后晋升为临时中校、上校,并荣获优秀服役勋章。翌年7月回到美国后,临时军衔全部取消,重新成为上尉。


1919年8月,被任命为首任驻华语言军官,赴伯克利加利福尼亚大学学习汉语。1920年8月,第二次来华,正式就任驻华语言军官,在北京华北协和语言学校继续学习汉语。


1921年至1922年,被国际赈灾委员会借用,先后担任修筑山西汾阳至军渡、陕西潼关至西安公路的总工程师,接触了各种社会情况,结交了各界人物,加深了对中国的了解。


1922年至1923年6月,作为美国驻华武官处工作人员,视察和游历了中国东北、外蒙古、浙江江西湖南和苏联西伯利亚、朝鲜、日本 。


1923年7月,回美国赴本宁堡步兵学校学习;1924年毕业,任校长韦尔斯将军的助理执行官;1925年9月,入利文沃思指挥和参谋学院深造。


1926年9月,第三次来华,出任美军驻天津步兵第15团营长。


1927年5月,受美国驻华公使馆派遣,到徐州南京、上海等地考察军情,尔后所写的报告受到嘉奖。


1928年1月,代理步兵第15团参谋长;5月晋升中校。


1929年6月,回到美国任本宁堡步兵学校战术系主任,在此获得“醋性子乔”(亦称“尖刻的乔”)这一使他引为骄傲的绰号。


1935年7月,第四次来华,在北平任美国驻华武官,已晋升上校。1936年,先后考察广州、桂林、梧州、南宁、汉口、徐州、开封、洛阳 等地。


1937年7月,中国抗日战争爆发,组织一个情报组,及时向美国报告战争进展情况;年底迁至汉口,翌年曾在兰州、台儿庄、长沙、重庆 等地考察战况。


1939年8月,回到美国出任步兵第2师第3旅旅长。


1940年7月,出任第7师师长兼蒙特雷市奥德兵营司令;9月,晋升少将。


1941年6月,出任第3军军长。1941年12月太平洋战争爆发后,奉调赴华盛顿,负责制定在北非登陆的“体育家”作战计划,并准备出任美国远征军司令。


1942年3月,第五次来华,担任盟军中国战区参谋长兼中缅印战区美军司令,已于2月晋升中将;随后赴缅甸指挥中国远征军作战;5月,缅甸战役失败,率110多人徒步走出缅北丛林。


1942年6月,向蒋介石递交关于中国军事制度改革的建议:(1)对部队进行精简整编;(2)撤换无能的高级军官;(3)授予前线指挥官全权。


1942年7月,向蒋介石递交收复缅甸的作战计划;蒋介石借美国总统私人代表劳克林·柯里来华之机,第一次要求撤换史迪威,未果。


1942年8月,出任中国驻印军总指挥、在印度兰姆加尔整训和装备中国军队。


1943年1月,因在第一次缅甸战役中亲临东枝前线指挥作战,荣获优秀服役十字勋章。


1943年3月,在云南组建昆明训练中心,4月1日正式开训,执行整训和装备30个中国陆军师的计划。


1943年5月,出席在华盛顿召开的“三叉戟”会议。1943年8月,魁北克会议决定成立盟军东南亚战区,史迪威任该战区副最高统帅。


1943年9月,向史迪威建议使用共产党第18集团军等部队向华北日军侧翼进攻,并建议给西北部队以充分的供应。


1943年10月,蒋介石第二次提出撤换史迪威,未果。


1943年11月,出席中美英开罗会议。


1943年12月,指挥中国驻印军开始反攻缅北。


1944年8月,占领密支那,取得战役基本胜利,给日军精锐第18师团以歼灭性打击。


1944年1月,同意政治顾问戴维斯关于向延安派遣美军观察组的报告;7、8月间,美军观察组分两批抵达延安。


1944年7月,罗斯福建议蒋介石授予史迪威指挥中国战区所有军队的全权;蒋介石复电表示“原则同意”。1944年8月,晋升四星上将。1944年9月,蒋介石第三次要求美国总统召回史迪威。


1944年10月,罗斯福同意召回史迪威;史迪威于21日离开重庆回国;31日《纽约时报》发表文章,批评美国政府召回史迪威,是“消极地支持了一个在中国日益不得人心和不为人民所信任的政权”。


1945年1月,出任美国陆军地面部队司令;由印度利多、经缅北密支那、至中国云南的中印公路通车,被命名为“史迪威公路”。


1945年2月,荣获荣誉军团勋章和橡叶勋章。


1945年6月,出任第10集团军司令,参加冲绳战役


1945年9月,出席在“密苏里号”战列舰上举行的日本投降签字仪式,并主持琉球岛的受降仪式;回国前通过马歇尔要求去北平看望老朋 友,被蒋介石拒绝。


1945年10月,出任军需装备委员会主席。


1946年1月,被任命为第6集团军司令,并负责西部防御司令部的工作。


1946年10月12日,因患胃癌并转移到肝部,在旧金山莱特曼陆军医院逝世,享年63岁。


参考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