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欢迎当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实资料,洗刷冤屈,终结网路霸凌。

六二三路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事实揭露 揭密真相
跳转至: 导航搜索
六二三路
图片来自radianag

六二三路,原称沙基沙基大街,位于广东省广州市沙面对岸,是一条呈倒U型走向的道路。东起人民桥北测,西至黄沙码头,全长1417.5。南侧隔沙基涌与沙面相望。

历史

沙基英语:Shakee)位于荔湾区沿江西路一带,为1920年当局清拆了广州城墙之后形成的街市,西南侧隔沙基涌与沙面岛相望,由于口岸经济的发展,形成骑楼建筑群,前面形成的街道称沙基马路

1925年6月23日,此地发生沙基惨案,为纪念遇难者,广东革命政府将该路改名为六月二三路,后简称为六二三路,路东段有沙基惨案烈士纪念碑

1950年代起由商业区渐转为民宅。1986年11月在沙基涌上兴建人民路至六二三路高架路,是当时中国大陆首条最长的城市高架路

1990年代,在六二三路与黄沙大道交界处兴建地铁一号线黄沙站

2000年配合内环路的兴建而对其拓宽、改造,将上部的高架路改为内环路的一部分,也兴建了清平中药材市场。而原本完整的骑楼街和“蓝鸟冰室”等众多老字号在一个星期内就被当局完全拆毁,是中国大陆拆迁速度最快的工程。广州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教授汤国华称“这是一个耻辱”。而周恩来曾说过“要好好保护六二三路”。[1]

沙面岛

沙面岛又称沙面,旧称拾翠洲,是广州市内的一座岛屿,位于西关六二三路的对岸,白鹅潭北部,是珠江上的一个人工小岛,与广州河北地区隔着沙基涌相望,面积约0.3平方公里。

历史

在拾翠洲时代建有津亭。

1860年第二次鸦片战争前后,英法两国在广州河南首次选点建立租界。1843年在广州,英国原预想租用十三行对岸河南的数十亩田地,时清廷并无异议,而地方乡绅“会齐四十八乡,集约二千馀人”大肆反对征地,英方同意放弃选择。直到1859年7月,正式与法国共同由清廷政府处租获沙面。

其改选这块珠江中的小沙洲(距离清朝闭关锁国时期中国唯一的的外贸区“广东十三行”相当近)作为租界地址后,填筑成岛,并于1861年签订租约。岛上西部4/5划为广州英租界,约44英亩(264),东部1/5划为广州法租界,约11英亩(66亩)。每亩年缴地租1500制钱,中国政府放弃对沙面的一切权利。英法租界各有一桥与广州河北(华界)相通。

在之后的大半个世纪里,英法两国取得了在沙面岛上的许多特权,政府相关机构与企业大量移入,主要的领事馆和政治、金融组织都建立在此,并在相当长的时间内给予附近的中国人不公平的待遇,沙面岛因此成为后来中国乃至附近国家民族解放运动人士抗议与攻击的目标。如发生在1920年代的广州市民多次反殖民游行,以及越南革命者范鸿泰(Pham Hong Thai)在沙面行刺法属印度支那总督马兰等等。

1942年,大日本帝国将对英国宣战后占领的沙面英租界交给汪精卫政权。1943年,法国维希政权退出法租界,交给汪精卫政权。同年,重庆国民政府另行与英国订约收回英租界。二战结束后,新成立的法国临时政府正式宣布将沙面法租界交还中华民国政府

1948年1月5日,港英政府强拆九龙城民房。事件触发了中英双方围绕九龙城主权问题的交涉,并引发中国内地民众抗议港英政府的浪潮。广州成立了“粤穗各界对九龙事件外交后援会”,举行大规模的示威游行。游行最终失控,酿成了火烧英国领事馆的“沙面事件”。

1996年,沙面的建筑群被定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7年,国务院将沙面列为国家级文物保护区

参考文献

  1. 旧城改造与文化传承 骑楼街与2/3老字号消亡. 新快报. 2007-11-21 [2014-05-2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3-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