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人物传记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跳转至: 导航搜索
人物传记

人物传记,是通过对典型人物生平生活精神领域进行系统描述介绍的一种文学作品形式。作品要求"真、信、活",以达到对人物特征和深层精神的表达和反映。人物传记是人物或人物资料的有效记录形式,对历史时代变迁等方面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基本信息

中文名称 人物传记 [1]

外文名称 Biography

文学类别 传记文学

人物传记1.jpg

传记类别 志传 [2]

文体特征 "真、信、活"

定义特征

人物传记是人物志的主体,是地方志中的重要内容。人物传记的特征有二个:其首要特征是真实,另一个显著特征是生动。(即真实性和文学性)

"人物传记"中的"人物"都是历史、文化等领域的名人(政治家、历史学家、经济学家、文学家、甚至艺术家等)。

记载人物经历的作品称传记,其中文学性较强的作品即是传记文学。传记文学的基本特征是:以历史上或现实生活中的人物为描写对象,所写的主要人物和事件必须符合史实,不允许虚构。在局部细节和次要人物上则可以运用想象或夸张,作一定的艺术加工,但这种加工也必须符合人物性格和生活的特定逻辑。

人物传记2.jpg

在这一点上,它有别于以虚构为主的小说。所写的人物生平经历必须具有相当的完整性。在这一点上,它有别于只写人物一事数事、突出性格某一方面的报告文学、人物特写等。它必须写出较鲜明的人物形象,较生动的情节和语言,具有一定的艺术感染力。在这一点上,它有别于普通的人物传。传记文学一般采用散文的形式和手法,有的和小说接近。

这种文体在中国有悠久的传统。古代传记文学大体上包括两类,一类是历史传记文学即史传文学,一类是杂体传记文学即杂传文学。司马迁是第一位史传作家,他的《史记》中的"本纪"、"世家"、"列传",几乎都是优秀的传记文学作品,一些历史人物传记具有强大的艺术魅力。

司马迁开创的以人物描写为中心的"纪传体",成为以后历代正史的标准文体。班固的《汉书》,陈寿的《三国志》,范晔的《后汉书》,沈约的《宋书》,李延寿的《南史》、《北史》,欧阳修的《新唐书》等,都包含一些较出色的史传文学篇章。

杂体传记文学包括史传之外的一切具有传记性质的作品,如碑诔、传状、自传等。秦汉时期即已出现这类作品,但它的发达兴盛,主要在唐代以后,至明清尤盛。杂传作家有韩愈、柳宗元、欧阳修、王安石、宋濂、顾炎武、黄宗羲、戴名世、全祖望等。杂传作品往往能道正史所不能道,作家的感情和倾向也更鲜明强烈,有许多优秀篇章。

专门成集的有《列女传》、《圣贤高士传》、《高僧传》、《明儒学案》、《国寿录》等,更多的作品则编入各家的文集中。

到了近代,正式的史书和个人的传记逐渐分家;"五四"文学革命以后,文学创作又从一般的文学作品中独立出来--史、传、文三者的关系发生明显的变化,传记文学也由传统的体裁向现代的文体演变。因为需要新的探索,也因为新文学作家中很少有人专门创作这种边缘性文体的作品,在一个时期里传记文学显得比较沉寂。

人物传记3.png

由文史学者朱东润撰写的《张居正大传》,被公认为这个时期的代表作品,此外,像鲁迅的自叙性散文《朝花夕拾》、郭沫若的长篇自传《反正前后》、《创造十年》、《革命春秋》等,也可以看作是传记文学作品。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随着回忆录和人物传记等文体的繁荣,这种情况有所改观,陆续产生了一些有影响的作品,传记文学出现兴盛的趋势;特别是一些英雄模范人物的传记文学作品(如吴运铎的《把一切献给党》等),成为流传很广的青年读物。《人物》、《名人传记》等刊物也经常刊些传记文学作品。

体现真实

"志属信史",志传和史传一样,必须真实可靠,符合历史事实。对人物的记述也必须坚持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一是一,二是二,功是功,过是过,不虚构渲染,不隐恶扬善,不拔高溢美,不贬责降低,据事"直书",做到人真、事真、言真、情真、形象真,以真取信,以真感人。只有做到"情真而不诡","事信而不诞",才能有益于人,传之久远。

丰富翔实

要使传记真实可信,首先必须全面搜集、占有丰富翔实的资料,使传记所反映的人物生平事迹准确无误,完整无缺。这些资料一般包括五个基本方面的内容:

(1)人物的姓名、性别、籍贯、民族。

人物传记4.jpg

(2)人物的生卒年月。

(3)人物的学历、简历、党派、职务。

(4)人物的贡献功绩、科技成果、著作。

(5)能反映人物思想风貌本质特征的典型事件。

对于收集的大量资料,又要细心鉴别,严格选材,作一番"弃粗取精","去伪存真"的分析、研究、考证工作,严格坚持史实的可靠性、准确性。这样,才能为社会所公认,才能经得起历史的检验。如果史实错了,立论也就不正确了。因此编写传记时,一定要占有丰富、翔实、真实可靠的资料后,方能动笔。梅林为了写作《马克思传》,用了几乎二十年时间,搜集并深入钻研有关马克思的资料。司马迁写《史记》,经历了十年,如果加上他搜集史料,调查研究所花去的时间,可以说一部《史记》倾注了他的毕生精力。

人物本质

抓住人物本质,从环境中说明人。

撰写人物传记,应把所写的人物放到他所处的社会关系中去,从表面现象深入到人物和各种社会关系的内在联系,抓住人物的本质进行记述。马克思指出: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任何人的思想和行动都受一定的社会关系的制约,人物传记就是要写出一定的社会关系造就了一定的人,而这个人又怎样对当时的社会关系施加一定的影响。

人物传记5.jpg

马克思的论点为人物传记的创作提供了最重要的指导思想,也为真实地描述人物的本质特征指明了正确的方向。一些杰出的思想家和作家也曾经指出过,编写人物传记必须把人物放在他所处的历史环境中来描述,不能脱离当时的历史环境,这是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德国工人运动领导人罗·卢森堡,希望梅林在写作《马克思传》时,能做到从环境中说明人,从历史中说明环境。

如果不顾人和社会关系的内在联系,不把人放在当时所处的历史环境之中,就不能写出具有真实感的人物,甚至歪曲历史人物的真实面貌。即使象杰出的法国作家维·雨果,他的《小拿破仑》,由于不理解法国当时的阶级斗争造成一种社会局势,使得一个平庸可笑的人物路易·波拿巴有可能扮演英雄的角色。马克思说雨果没有觉察到:"当他说这个人表现了世界历史上空前强大的个人主动作用时,他就不是把这个人写成小人而是伟人了"。而这,也就是背离了历史的真实了。

可见,要写好人物传记,必须了解人物所处的历史环境与时代背景,把人物置于一定的历史环境和时代背景之中,论其世知其人,才能写得典型真实。

名人举例

所谓生动,就是要把人物写活。写成既具有鲜明的个性,又能体现时代特征和阶级特征,栩栩如生的血肉之躯,而不是干巴枯燥的偶像或只有动作没有思想的机器人。司马迁的《史记》雄视百代,卓然独立于千古,不是偶然的,而是由于他刻划了许许多多个性鲜明的人物。

马克思也曾为十八世纪末到十九世纪上半叶的军事活动家政治家写作小传。他写的《贝尔蒂埃》、《贝尔纳多特》、《布律恩》、《布里昂》,生动记述了拿破仑一世时期法国军事活动家和政治活动家的群象,其中有贪得无厌、追名逐利之徒;有渴求官职、封号和王位的野心家;有愿为任何制度效劳的不择手段的钻营者。这些小传,既描述人物的特有个性,又提供了拿破仑一世帝国资产阶级上层人物的本质特征,成为传记文章的典范。

人物传记6.jpg

恩格斯也写过不少人物小传,恩格斯写人物传的杰出之处和马克思一样,在于紧紧抓住人物的个性,同时突出人物所代表的阶级特征。所以,在他笔下,马克思、燕妮·马克思……等人物形象,被活生生地再现出来。所以一部成功的人物传记,既要体现人物的阶级、职业、文化素质、信仰、经历、遭遇及其产生影响等方面的不同,又要体现同阶级、同职业、同素质、同信仰、同遭遇、同影响而在性格上的差异。

要突出人物个性,体现人物个性形成发展的必然性。只有这样,写出的人物才能鲜明生动。

选材典型

要达到上述要求,一要选材典型。编写人物传要在概括人物全貌的同时,选择重大的有代表性的最能反映人物特征的事件详细记述,把不能表现人物特征的事件摒弃或一笔带过。从各种素材中加工、提炼,选择最能表现人物主要性格特征的典型事件来写。

这些典型事件,往往是人物一生的关键所在。写好这些关键之处,不仅可以表现人物一生的主要功罪,而且可以显示历史发展的进程及其特点。司马迁的《史记》在这方面有不少地方值得我们借鉴,如《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廉颇和蔺相如都是赵国封建统治集团中举足轻重的人物。

人物传记7.jpg

司马迁为了要表现廉颇、蔺相如的主要性格特征,不是给他们各开一张履历表,而是选择了"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三件事来写。这三件事反映了两种矛盾,一是秦赵两国之间的矛盾,一是廉蔺两人之间的矛盾,前一个矛盾发展的后果,是构成后-个矛盾的原因。通过这两对矛盾冲突,廉颇、蔺相如的主要性格特征得到了充分的展示。

同时秦赵争夺和氏璧以及渑池之会两件事,实质上是秦赵两国统治阶级两次实力较量,是秦国大举进攻赵国的前奏,所以选择这两件事情,也显示了历史发展进程的特点。

写大事固然重要,但对细节描写也不可忽视,有时人物的性格特点往往在一些细节中表现出来。茅盾说:"善于描写典型的作家,不但用大事来表现人物性格,而且不放松任何细节的描写。"恰当地记述小事,能见微知著、增强传记的可信性和感染力,甚至预示着人物日后的发展。

如《史记·陈涉世家》,开头写了这样一个细节:陈涉为人佣耕时,曾对同伴说:"苟富贵,无相忘",并十分自负地说:"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这个细节,看来或许并非必要,其实对描写人物来说,却有助于展示人物思想脉络,写出人物前后一贯的性格史。

写陈涉少时就有鸿鹄之志,所以后来才发展到大泽乡起义。写陈涉少时就把别人比作微不足道的燕雀,所以称王后严重脱离群众,甚至把早年同过患难的老朋友也杀了。这是他最后失败的一个重要原因,可思想根子却早就种下了。

讲究文采

人物传记8.jpg

三要讲究文采。人物传虽不能偏向华丽的辞藻,繁琐的描写,多余的形容,曲折的情节。但语言生动形象,用词精当贴切,句子流畅,层次分明,布局合理,一句话,文采还是必须讲究的。

虽说史志中的人物传记与文学中的人物传记有区别,前者完全是根据历史事实,不允许任何虚构,后者在符合历史真实的基础上允许一定程度的虚构。但是,在需要生动因而需要文采这一点上是共同的。因为传者,传也。立人物传记就是为了传于后世,为了"记一方之言,激千秋之爱憎"为了"鉴人明事"。

孔子曰:"言之无文,行而不远"。可见讲究文采,也是史志中编写人物传记应高度重视的一个问题。马克思要求人物传记应当写得有"强烈色彩"、"栩栩如生"。恩格斯认为人物形象应当"光芒夺目"。《史通》说:"夫史之称美者,以叙事为先,至若书功过,记善恶,文而不丽,质而非野,使人味其滋旨,怀其德音,三复忘返,百遍无致"。

在不影响历史真实性的情况下,史志崇尚文彩,文史并茂,引人入胜,还是必要的。因此,在写人物传记时,应当重视文字锤炼,讲究艺术手法。

传记分类

人物传记,有多种分类方式。

按写作方式分类

人物传记9.jpg

人物传记中,自己写自己的传记称为自传,主要叙述自己的生平事迹和作品等,有些回忆录也属于自传。自传,一般用第一人称,也有用第三人称的。自传按叙述方式,可以分为亲笔自传和口述自传。

按载体分类

按载体的不同,人物传记可分为传记、画传和传记片。

一般传记,主要以文字叙述为主。

画传,指的是以图片、照片等为主,辅以简短精炼的文字、资料,反映传主的生活历史、生平状况、精神面貌、主要贡献等的纸质书籍或者电子文本读物。画传兼具文字传记的真实性、可读性和画册的直观性、可视性等特点。

传记片,就是以纪录片、电影形式制作的传记。以纪录片形式制作的传记也叫人物纪录片;以电影形式制作的传记也叫传记电影。

按传主分类

按传主分类,一般多按传主个性身份分类:

人物传记0.jpg

政治类:领袖、政治家、政治人物、革命家

文艺类:文学家、艺术家、哲学家、教育家

科技类:科学家、院士、专家、工程师

军旅类:将军、军官、英雄、烈士

体育类:教练、运动员

演艺类:明星、艺人

财经类:创始人、企业家、领军人物

人物传记00.jpg

社会类:社会活动家、慈善家

民间类:侠义之士、奇人异士、模范、孝子

传记起源

我国人物传记不仅起源很早,而且体裁多样。归纳起来,人物传记体裁可分为四类:一是纪传,二是文传(即传记文学),三是史传,四是志传(指方志中的传说)。我国人物传记的写作,早在春秋战国时代,就已处于萌芽状态。《左传》、《国语》和《战国策》等历史著作中都出现了相当生动的人物形象。

这时期可以看做是人物传记的滥觞时期。到了西汉中叶武帝时期,被誉为"无韵之离骚,史家之绝唱"的《史记》出现了。司马迁创造的纪传体,标志着我国人物传记走上了成熟的阶段,并且达到了高峰。司马迁不仅创造了以人物记传来代替历史事件的叙述,通过传人来记事。

同时,他还以文学的手段,来描写历史人物,塑造了一系列鲜明生动而又形神具备的人物形象,不仅为我国文学和史学的兴起奠定了牢固的基础,而且对史学、文学、戏剧的发展都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史记》以后的所谓正史,一般地说都是学习或模仿《史记》的笔法,以纪、传作为主体。

人物传记-.jpg

到了魏晋以后文史开始分流,文学和史学各按照自己的需要和特点向前发展,以至于越来越泾渭分明。文学家注重辞藻和形象,史家则注重史料的真实及表述的准确,而对文采方面却顾及不多了。东汉以后特别在唐代以后,杂体传记的发展很快,如碑铭、传状、自传之类,也出现了许多高手佳作。

这类传记不仅在数量上增加了而且在形式上更加丰富多彩。它们在内容上不同程度地忠于史实,但其笔法都属于文学性质的。所以类似这些作品只能属于文学著作--传记文学。方志撰述人物由来已久。据《隋书·经藉志》载:"后汉光武始诏南阳,撰作风俗,故沛,三辅有耆旧节士之序。鲁、庐江有名德先贤之赞。

"(见《隋书·经籍志》982页)此后,到了晋代,常著的《华阳国志》中,从卷五至卷十二都是关于人物的记述。从此之后,地方志记述人物就成为定例。宋代以后,我国地方志的写作,已渐趋成熟,从体例到内容的设置更加完备。"北宋乐史的《太平寰宇记》又以地区而编入姓氏人物,并因人物而详及官爵与诗词、杂事。宋代方志记人物及有关史事与文献者更多。

"(见傅振伦:《论人物志的编撰》)。到了明、清之际,是方志走上大盛的时代,不仅数量多,而且设置的门类齐全。每种方志大都记述人物。清代方志,人物志都放在重要位置上。不仅占据篇幅多,人物的类别也多,只要是被统治阶级认为有利于当时社会的人物都进入志书。

综上所述,我国人物传记的发展经过了一个漫长的历史时期,从文史不分的纪传体,到文史分流的史体传记,又从纪传和杂体传记发展到传记文学,以及一方之志中人物传记的出现。说明了我国人物传历史悠久,内容丰富,形式多样。二属于人物传记性质的作品在古代名称很多。

人物传记=.jpg

诸如传、箴、铭、碑、表、颂、赞、哀等等,细分起来,更为复杂:如"传"指传记,以其内容有全传、大传、小传和传略之别,以传者与传主关系而言,又有他传和自传之异,此外还有别传、外传、评传等名目。再如"状"有行状、事略;表有墓表、阡表、墓志和墓志铭等等,都是记述和颂扬死人的生平事迹,多数是颂扬历史上有地位的人物。现存最多的作品是传记和碑文。这些是我们编史修志的珍贵资料。

区别纪传

传记在内容表述上忠于史实和抑恶扬善,是我国人物传记写作的优良传统,一直持续到当前,这是各种形式的人物传记的共同特点。但是,各种传记在表述方法上又存在着很大的差别。

人物传记10.jpg

首先,志传和纪传不同。一是"纪传"注重在文采方面,特别是在"词藻"上下功夫。有大量的形容词和修饰语,以增强传记的文学性;二是"纪传"在撰写人物时虽然也以事实为根据,同时它又偏重于文学形象的刻划。

使历史传记同文学传记合为一体,这就不能不使人物历史的真实性受到某种程度的影响;三是在"纪传"文章的最后都要加上一段评语,如"太史公曰"、"赞曰"等等。作者公开站出来对人物进行评价。以上三点在"志传"中是绝对不能允许的。其次,志传与史传不同。

有专家从"志属史体"出发,进一步指出方志传记与历史传记是一样的,属于同一种体裁--史体。但史传可以史论结合,有史有论,志传不能议论,是"寓褒贬于记述之中"。史传手法多样,可以夹叙夹议,也可以先议论、后记事,或者先叙述后议论。

而志传只能记述人物的生平、事迹和功过。人物的善、恶、美、丑则需要通过叙述反映出来。应该说志传别于史传,因此在志传的写作中,文字运用就要仔细地斟酌,对传主的是非不能明断,但又要让读者从字行间看得出来。

參考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