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性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人性(英文:Humanity),一般指人的本性。作为人应有的正面、积极的品性,比如慈爱、善良,包含所有正义性的人类价值观。以人为本,也包括对“人”个体的尊重,无论国家功能机器还是社会资源对于“人”的不可凌驾性,不走极端路线。通常所说的“人性”,也指同情心与同理心,是隶属于人性这一定义中的分支。但人性中的不受欢迎的性质,应该也属于人性的一部分却多被刻意匆略掉,这能看出人普遍的良好期望。
关于人性的问题,一直是学术上争论不休的一个话题,目前没有一个确切的结论。但是大部分人相信人性的存在,相信这是一种人类的特有标签。区别于“人格”。
人性,作为人类特性解释者,很有可能需要一并研究心和脑的功用,即思想和心态等范畴中的普遍存在,又历久不衰的特质特性。
现代社会学定义
现代社会学家则认为世界上只有一个人类,所以只有一种人性。这是不同民族之间能够交流、达成理解的前提。但根据对婴儿反复实验,显示人性是进化的结果,与生俱来的有:由于祖先生存的险恶环境衍生的对生存需要,对胜利的渴望,以及对与自己相似伴侣的渴望,对同类间自己地位的关心,由于始前人类的习惯和同理心对还有同类帮助的冲动。从人脑的结构来看这些都直接对前额叶造成影响,但可以被出生后的记忆和周围事物所改变。 另有说;个别受后天影响的“人性”应分开称作“个人人性”(个性),或这人或这群、族、片土地上的等等人的人性特质,以作有别于“人类人性”(方便哲学或人类学等课题上的研究总称人性human nature之用)的解释。
中国文化的定义
- 人性本善论,以儒家孟子为代表。《三字经》开篇即为“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
- 人性本恶论,以儒家荀子为代表,有“人之性恶,其善伪也”的论断[1]。
- 人性无善无恶论,代表人物为告子,他认为人性无善无不善,“生之谓性”,“食色,性也”。
- 人性既善又恶,代表人物是西汉的扬雄,他认为“人之性也,善恶混。修其善则为善人,修其恶则为恶人”。
其他的定义
马克思主义虽承认人性的存在,但否认存在普遍抽象的人性:只有从人的社会性和阶级性出发,才能得出对人性的正确解释,并由此断言,在阶级社会中没有超阶级的人性。所以无产阶级有一个人性,资产阶级有另一个人性。这两种人性是不可调和的,只能通过斗争解决。
(西方谚语):正因为人性本恶,所以民主是必须的;正因为人性向善,所以民主是可能的[2]。
视频
人性 相关视频
参考文献
- ↑ 通过人为而向善——谈荀子“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道客巴巴,2016-9-6
- ↑ 早点归来吧,善良的人性!——(生活随想录49) ,新浪博客,2014-06-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