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之源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林之源 | |
---|---|
出生 | 浙江温州 |
国籍 | 中国 |
别名 | 号石门山樵、冷香居士 |
职业 | 书画家 |
知名于 | 曾任中国书画家协会副秘书长、中国书画院高级院士、中国书画院副院长、清华大学美术学院高研班教师等职。 |
知名作品 |
《惩罚者》 《再造战士》 《敢死队》 |
林之源,林之源,男,字半溪,号石门山樵、冷香居士,浙江温州人,中国著名山水画家。曾任中国书画家协会副秘书长、中国书画院高级院士、中国书画院副院长、清华大学美术学院高研班教师等职。
林之源生于儒医世家,幼时天资聪颖,好读书,喜临池。及长学诗书、习字画,且兼攻金石。后移居沪上十数载,广交四方名流。他曾被国务院参事室中央文史馆馆刊《中华书画家》大型刊物聘为特邀编审;被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参事室文史馆破格聘为文史馆员。入选《中国当代山水画十大名家》。当代隐士文化的代表人物。
个人简介
林之源曾任中国国际书画艺术研究院常务副院长,中国书画家协会副秘书长等职。1997年于桂林资江百卉谷创建“冷香书屋”,潜心书画。以山水画见长,兼攻金石,其作品传递着浓郁的当代隐士文化。
2007年5月18至22日在北京荣宝斋举行了个人诗书画印展。林之源成长于儒医世家,家学渊源的潜移默化给了他巨大的影响,使他自幼对艺术产生浓厚的兴趣,师从江南“永嘉学派”柯逢春诸方家。他学诗习字作画治印,广泛涉猎,既吸收了新旧传统的技法,又应物象形所表现的物体加以变化。
林之源的艺术创作思想:“攻而不守”、“随类赋彩”。他经常去博物院看画,并且自己收藏传统书画、和鉴赏家一起看古画,读其艺、品其言。因此,他的画既有传统的特色,又绝不似某一家某一派。他的作品始终表露着鲜明的对历史和社会的思想感情的取向,始终运用生动、明快和写意的造型语言作为思想与情感的载体,充分反映了一个画家领异标新的情怀。在资江隐居的时间里,林之源的作品中进一步去除了稚嫩的写实、以景写景创作期,留下大气与脱俗创新道路。此外,他的书法以“二王”为宗,历数法帖,融魏碑于一炉,线条洒落流畅,章法疏密错落,随意发挥。他的篆刻,吸汉印之乳汁、撷明清之精华,布局错落有致,刀法峻爽有力。
人物特写
林之源在书画创作中,是以作品的艺术生命力来写其艺术价值的。所谓艺术生命力,是指作品不但要解决笔墨纸色等技法上的问题,还要从形态上有自我审美的定位,最关键的是作品要有书卷气,要有强烈的时代感和植根在中华民族文化上的艺术语言。他认为,只有像宋明时代一样的古典式书院教育,有着优美宁静的山水,充足的供给,从容和闲暇的环境,才能静读书,读通书,悟人生,得其笔,识其意,理其神,写丹青,表其情,留其名。
任何一幅书画作品,都应包含了创作者本人具有的文化素质、艺术素质、历史素质、思想素质和对书画技法的运用。它既展示了创作者本人对上述功能的结合所反映出的个性,又能引导观者从中得到感悟,引起共鸣,诱发其思维的二次活动。一幅书画作品仅仅以外表美来评判是不够的,它必须达到书画技法的神来之笔,表现形式的创新和深刻的主题思想。
林之源的画尽态极妍,生面别开,大写意,气旺神畅,笔墨华滋,整个一“风卷星河下碧溪”的诗化诠释。他的画用色仍很保守,基本采用中国画的传统颜料:朱砂、花青、石绿、藤黄,然而在沿用黄宾虹、吴昌硕用色的基础上,大自然的基本色是他追随的色调。他将西画的一些表现理念揉进国画的创作中,显现出其他画家笔下全然没有的缤纷天地。在构图上,他的画以“满”取胜,几乎不留白,但能让整个天风白云涨满眼睛,密集而能透风,营造出一种“乱峦迷人眼”的古典意象,给人以一种强烈的原始自然美的视觉冲击力。在题材上,他既致力于写意小品,又钟情于工笔花鸟人物,尤潜心于水墨山水画的突破。
作为一个画家,林之源对山水有着天生的敬畏。他在广西资源县深山的10年隐居生活经历,自此而自称“山野村夫”,每天都以一个学者的眼光来看山水,感受山的稳健,领悟水的灵性,他把自己当成和山水一样的大自然的一分子,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亦耕在《冷香书屋记》里有这样一段话;“ 至于庭院之内,隙地遍植翠竹,每当风欺寒玉,时闻响作环佩,又有篱落丛菊,窗外孤松,可寄傲东轩,悠然忘言,境幽室雅如此,故时来高朋,常聚良友,或放歌纵酒,频呼冷香旧酿,或汲泉烹茗,印证陆羽茶经,文坛辞宗、点评风骨神思,画界方家,往往笔超画论,书屋富藏,可信手取读,其乐又无穷也。”这是写他生活的真实写照。在这日复一日与人、与物、与大自然的对话中,先生读懂了山,融入了水,进而把自己融入山水之中,最终真正感悟到山水的性情,达到天人合一之境界。
在隐居山林的10年读书论理中,林之源对中国经、史、子、集作了选读,对《昭明文选》、《古文观之》作了学习的批注。读书的得法,做人的感悟,使其书画作品更加充盈着真实的可爱,山水作品更加形神兼备,令人神往。他认为,“小桥流水人家”才是人与自然的和谐,是现代人们向往的“桃花源”。
行为风范
林之源的行为,常常意出尘外。在西安搞画展,他一举将上百幅展品捐给陕西慈善协会。同道不解,朋友震动。在一个市场化社会中,人们往往想当然推论:这样做还不是为了曲线出名。但是,林之源这样做,却拒绝上报纸、上电视。他说,他想让自己的行为,唤醒社会公众,唤醒众多画家,唤醒经济富裕的人,多一点善心善举,多一些精神追求。
“先做人,后做事。”林之源多次这样说。他在山中住了10余年,面山独思,扪心自问,抚山观云,读书悟道,终于悟透一个最简单的法则,就是做人和艺术之间的关系——人到达什么境界,画才能到达什么境界;先诚恳做人,再翩然作画。
林之源对山水的深情,还来自于他对大自然的体认。他认为,中国象形文字是将天地万物作为符号来描绘世界,山水多么可爱,它包容、养育了动植物,才有了人类与自然万物共存的感受。
在自然界中,林之源感受到了人与万物之间的和谐共鸣。他充满感情地说,我们凭什么轻薄一块石头,一株古树,抑或是一根枯藤。他曾问古藤:你跑到这儿干什么?忽然间,他又意识到,我能这样问吗?我能懂什么?老枯藤会说,你爷爷的爷爷,我是看着他们长大的。这是林之源对待自然的态度,有敬畏有谦卑。只有深刻理解了自然的人,才能从内心发出这样的声音。
惟其如此,林之源将“上善若水、厚德载物”书写在自己心中;惟其如此,他挂在口边的话是“先做人,后做事”;也惟其如此,他的作品里才能充溢清明隽永、朗然澄澈之气。我庆幸,能收藏他的印章、山水画,如同把天地情怀揽于陋室之中。
二零一零年五月十七日,北京大学燕南园六十三号(原马寅初讲习堂)迎来了林之源为一百位北大教授讲述《生活与艺术》课,此次讲座,层次清楚,论述明确,铺叙精当,思辨清晰,把生活与艺术融会贯通,课间讲座气脉连络,前后纵收自如,掌声一片,老教授们为之振奋,听后意境清新,众说讲座言辞清丽,刻画细致,情致绵绵,是北大讲座中划时代的人物。
任职情况
林之源年青时曾任职于多个地方群众书画组织,省级文化艺术团体,后在北京任(国际)书画、艺术研究院任职,于北京重要艺术机构用事艺术活动。二零零七年八月与著名人物画家董承生,版画家彦涵、同时被中国商业企业管理协会聘为高级艺术顾问,时为国务院参事室、中央文史研究馆、《中华书画家》国家艺术类大型专业期刊任特邀编审;历任桂林第二届人大代表,第三届、四届政协委员。现为中国散文学会会员、广西文史研究馆馆员。
游学经历
林之源曾游学东瀛,继赴加拿大,新加坡、香港、台北等地,以书画会友,曾客居沪上十馀载。然而,他竟放弃上海大埠的优越生活,只身单影,闲云野鹤般周游祖国名山大川,最后卜地越城之腹,资水之滨,百卉之谷,结庐而居,名之曰“冷香”,竟日以松竹为友,书画作伴,悠哉游哉,其乐融融。在世人眼中,俨然一个新时代的“林下隐士”。他依旧仙风道骨,神态飘然。可能这种尘俗生活与他的人生意趣大相经庭,未几,他又远离五光十色的社交场面,蝎居斗室,或读书作画,或独钓寒江,终日浸沉在青山碧水,丹青翰墨中。
作品参展情况
作品
林之源艺术生活及作品[1]入选《大地》人民日报社,《共和国娇子》中国文联出版社、《当今最具升值潜力的画家》、《人民美术》人民美术杂志社、《中国画名家邀请展作品集》北大出版社,《亚洲新闻人物》、《山水意境》荣宝斋、《北大一百一十周年校庆邀请展作品集》、《山水画研究》,《中国画人物林之源》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香港枫叶出版社出版《隐士林之源》。人民日报多次刊出他的事迹并刊登其作品,解放军报等全国各大媒体六百多次宣传他的艺术生涯。
二00七年五月十八日在北京《荣宝斋》,成功举办了个人诗书画印展,艺展引起京城书画艺术界的高度注意,此展被《荣宝斋》认为是建斋三百年来集诗书画印展的中国第一人。同年年底在西安陕西省美术博物馆成功举办了诗书画印展,陕西省四班子领导全部出席为其剪彩,陕西省美协、书协、陕西国画院为其举办林之源诗书画印展研讨会,被认为是将南方山水带给北方黄土的“当代隐士”。在北大、多个延海城市举办个展。
二00九年三月,林之源被国家民委《民族出版社》入编为《中国当代山水画十大名家》最年轻名家之一。入选的有张仃,白雪石,龙瑞,郭公达,姚治华,雷正民,陈大章,于志学,官布,林之源十位当代十大山水画名家,此书于二零零九年九月九日在国内发行。
2010年6月6日,为期三天的林之源诗书画印展今天在人民大学开幕。嘉宾如云,这次由徐悲鸿艺术研究院主办的林之源个人诗书画印展,党政军领导和学界、商界、媒体名流到场祝贺。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曾成钢委托陈春江为开幕宣读贺词、中国华文教育基金会理事长林文肯、广西自治区高级法院院长罗殿龙等分别为展览发来贺信。
开幕式结束后,林之源诗书画印研讨会在人民大学逸夫楼会议厅举行。
参与研讨会的有陈传席,刘福顺,徐庆平,刘松林,刘大椿,张振国,郑岩,毛佩琦,韩国的崔成仁等国内外著名学者专家。研讨会气氛热烈,与会专家学者纷纷发表个人看法,对林之源的艺术成就给予高度肯定,林先生是在文化方面搞通了,才有那么丰富的笔墨情思画出这么好的作品,名利方面想通了,淡泊明志,才能获得今日的成功。他画功的独特风貌,可用几句话来概括他:‘深沉与轻快并存,直观与含蓄共处,无声与有声完美交融,笔墨凝重与书法功力齐进共生!”
研讨会进入佳境,各位贤者高人纷纷发表观点。围绕着林之源先生的诗书画印成就,在当代中国的传统文化的发扬光大,当代传统国画的新生命力,全球化时代中国文化走向世界等问题上进行了深入的探讨。
本次人民大学林之源诗书画印展暨中国书画研讨会在一片热烈的,学术性浓厚的气氛中,获得了圆满的成功,林之源在研讨会上表态,”这次诗书画印展,得到了专家学者们对我读书、做人、学艺道路的充分肯定,山人觉的这次画展是我艺术生涯中的一个豆号,此次画展结束后,我将重入新的山谷,探索山水哲学的新问题,潜心研习国学,以隐逸文化的理念赋予诗书画印新的艺术生命,开创隐逸学绘画领域。也许十年后北京的某展览厅,独辟蹊径的诗书画印展将会成为划时代的一个完美句号”!
文章摘录
“一个人入世太深,久而久之,当局者迷,陷入繁琐的生活末节之中,把实际利益看得过重,囿于成见,很难有大作为。这就需要有点出世的精神。站得高一点,看得远一点,对有些东西看得淡一些。这样才能排除私心杂念,保持良好的心态,悟道一以贯之。以这种出世的精神去做入世的事业,就会事半功倍。从另一方面看,一个人生在世上,只是一味地出世,一味地冷眼旁观,一味地看不惯,一味地高高在上,一味地不食人间烟火,而不想去做一点实际的,入世的事情,到头来也是‘白了少年头,空悲切’。唯有能否定,才有大肯定,只有丢掉那些微不足道的小事,才能集中精力于真正有价值的大事。如果你想深入这个世界,必须先走出这个世界,这就是所为道家的本色。进得去,出得来,是艺术的代名词,更是人生的哲学。”[2][3]
参考文献
- ↑ 林之源 2015-04-13 来源:人民铁道网
- ↑ 林之源的水墨天堂,人民网,2007-06-28
- ↑ 中国当代山水十大名家--林之源,搜狐,2018-12-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