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難當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楊難當,氐人,在429年至442年間任仇池(今中國甘肅南一帶)首領。[1]
簡介
楊難當是前仇池首領楊玄之弟。429年楊玄去世,其子楊保宗繼位。楊難當之妻姚氏勸難當自立,難當乃廢保宗,自稱都督雍、涼、秦三州諸軍事、征西大將軍、開府儀同三司、秦州刺史、武都王。[2]
430年,宋文帝以楊難當為冠軍將軍、秦州刺史、武都王。432年,宋進楊難當為征西將軍。433年,北魏拜楊難當為征南大將軍、開府儀同三司、秦、梁二州牧、南秦王。同年楊難當攻佔漢中,次年被宋軍收復,難當向宋文帝遣使奉表謝罪,帝下詔赦之。[3]
436年楊難當自稱大秦王,改元建義,立妻為王后,世子為太子,置百官皆如天子之制,然猶貢奉宋、魏不絕。440年,楊難當復稱武都王。441年,楊難當入侵四川,次年被宋軍擊敗,宋人立楊保熾守仇池,難當逃入北魏。[4]
有子楊順。
人物生平
公元429年(南朝宋元嘉九年,北魏神麚二年),楊難當的哥哥仇池首領楊玄臨終時,對楊難當說:「如今境內環境不安寧,正需要進行安撫慰勞,楊保宗(楊玄之子)年紀小不懂事,我把國事交給你,希望你不要讓先人的功業垮掉。」楊難當堅決推辭,請求推立楊保宗為王,而自己輔佐他。同年,楊玄去世,楊保宗繼位。楊保宗繼位後,楊難當的妻子姚氏對楊難當說:「國家危險關頭應立一位年長的君主,現在反而去侍奉一個小孩子,這不是長遠之計。」楊難當聽從妻子姚氏的話,廢黜楊保宗而自立為王,向南朝宋稱臣。楊難當任命楊保宗為鎮南將軍,鎮守石昌,任命次子楊順為鎮東將軍、秦州刺史,鎮守上邽。楊保宗陰謀襲殺楊難當,事情泄露後被關押起來。[5]
當時,南朝宋梁州刺史甄法護刑罰政治搞得很亂,宋文帝劉義隆派刺史蕭思話前去代替他的職務,楊難當認為蕭思話還未到職,派遣部將起兵襲擊梁州,攻破白馬,於是占據漢中地區。隨即蕭思話派他的司馬蕭承之作為先鋒進兵討伐楊難當,所向獲勝,於是平定梁州,楊難當就因此又依附南朝宋。[6]
楊難當後來釋放了侄子楊保宗,派他去鎮守董亭。楊保宗與他的兄長楊保顯投降北魏,北魏太武帝拓跋燾授任楊保宗為征南大將軍、秦州牧、武都王,把公主下嫁給他;授任楊保顯為鎮西將軍、晉壽公。後來太武帝派遣大鴻臚崔賾授任楊難當為征南大將軍、儀同三司、領護西羌校尉、秦梁二州牧、南秦王。[7]
公元436年(南朝宋元嘉十三年,北魏太延二年),楊難當自立為大秦王,定年號為建義,立妻子姚氏為王后,世子為太子,設置百官機構,一切模仿天子朝廷。然而依然不斷地向南朝宋奉使朝貢。不久後仇池境內大旱,出現多種災異,楊難當取消大秦王的稱號,重新稱武都王。[8]同年五月,楊難當在上邽設立兵鎮。七月,太武帝派遣車騎大將軍、樂平王拓跋丕等人總督黃河以西的高平等諸路軍隊攻取上邽。九月,太武帝詔令說服楊難當,楊難當遵守詔令代替北魏朝廷鎮守上邽。
不久,楊難當傾盡全國兵力南下侵犯南朝宋,打算占領蜀地,襲擊南朝宋的益州,攻打涪城,又征伐巴西,獲取雍州流民七千多家送回到仇池。宋文帝憤怒,派部將裴方明等人討伐他。楊難當被裴方明打敗,放棄仇池,與一千多騎兵跑到上邽,太武帝派中山王拓跋辰迎接他到行宮去見面。裴方明攻克仇池,派楊保宗的弟弟楊保熾鎮守,河間公拓跋齊出兵打跑了他。
文成帝拓跋濬在位時期,授任楊難當為營州刺史,回京任外都大官。和平元年(464年)十二月,楊難當去世,諡號忠。
家族成員
祖輩:楊安(祖父)
同輩:楊玄(哥哥)
侄子:楊保宗(侄子)、楊保熾(侄子)、楊文德(侄子)、楊頭戌(宗侄)
前任: 楊保宗 |
仇池首領 429年—442年 |
繼任: 楊保熾 |
參考文獻
- ↑ 楊難當介紹_歷史人物_詞典網 盛子。魏太武帝神䴥初,廢侄保宗自立。後保宗兄弟受魏官爵。難當自稱大秦王,置百官,遣使通劉宋。魏軍進逼,難當歸附魏,攻劉宋益州,尋為劉宋軍擊敗、棄...
- ↑ 《魏書·卷一百一·列傳第八十九》:玄死,私諡孝昭王,子保宗統位。初,玄臨終,謂弟難當曰:「今境候未寧,方須撫慰,保宗沖昧,吾授卿國事,其無墜先勛。」難當固辭,請立保宗以輔之。保宗即立,難當妻姚氏謂難當曰:「國險宜立長君,反事孺子,非久計。」難當從之,廢保宗而自立,稱藩於劉義隆。難當拜保宗為鎮南將軍,鎮石昌,以次子順為鎮東將軍、秦州刺史,守上邽。保宗謀襲難當,事泄被擊。
- ↑ 《魏書·卷一百一·列傳第八十九》:時劉義隆梁州刺史甄法護刑政不理,義隆遣刺史蕭思話代任,難當以思話未至,遣將舉兵襲梁州,破白馬,遂有漢中之地。尋而思話使其司馬蕭承之先驅進討,所向克捷,遂平梁州,因又附義隆。
- ↑ 《魏書·卷一百一·列傳第八十九》:難當後釋保宗,遣鎮董亭。保宗與兄保顯歸京師,世祖拜保宗征南大將軍、秦州牧、武都王,尚公主;保顯為鎮西將軍、晉壽公。後遣大鴻臚崔賾拜難當為征南大將軍、儀同三司、領護西羌校尉、秦二州牧、南秦王。
- ↑ 《宋書·卷九十八·列傳第五十八》
- ↑ 《魏書·卷一百一·列傳第八十九》
- ↑ 《宋書 卷四十七 列傳第七》
- ↑ 《北史·卷九十六·列傳第八十四》
書籍資料
- 《資治通鑑》卷一百二十一至一百二十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