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钟祥文风塔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跳转至: 导航搜索

钟祥文风塔,位于中华人民共和国湖北省荆门市钟祥市郢中镇,是一座砖混实心覆钵式塔。该塔始建于唐朝,当时为一座土塔,后来被毁,明朝时重建。该塔通高20余米,塔基、塔身、塔刹等部分组成,其中塔刹有二十一层相轮。2006年,钟祥文风塔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

简介

钟祥文峰塔,又名文风塔、白乳高僧塔,坐落在湖北省钟祥市郢中镇古城东西隅的龙山之颠,始建于唐僖宗广明初年。据载:“塔在弥勒院(龙山报恩寺前身),昔黄巢戮一僧,刀方加,白乳流出,巢异之。邦人敬礼,累土为浮图。”

明洪武二十三年(公元1390年)重建为形实心砖石塔,由地宫、塔座、覆钵、相轮、宝盖和利刹六部分组成。塔式独特,通体雪白,通高21.52米。塔基呈递缩八边形;上为覆钵,似倒扣的佛家法器——;相轮二十一递缩,每层檐下设类似斗拱的砖饰;顶部为三个铜质圆形宝盖,四周悬挂铜铃;利刹一柱嵌三元,象征“三元及第”;地宫中珍藏着佛教珍物:“佛像一尊、辟支佛舍利二颗、柏达师舍利二十颗。碧峰师灵骨一枚。”该塔距今已有610年历史,一九六一年列为湖北省第一批文物保护单位

文峰塔别具风采,象竖立的毛笔,直插云霄,颇具文采之风,而故名。龙山面临镜月湖,背倚古城,西与元佑宫毗邻,东连绵绵群山。登龙山瞰四周,奇情美景美不胜收,是人们游览的好去处。白乳高僧塔,历史悠久,历经沧桑,尽管时过境迁,打,但是它仍然保存完好,雄伟壮观,仙气缭绕,神秘莫测,香客不断,乃佛教胜地也[2]

历史

相传,唐末农民起义军首领黄巢率军攻占郢州(今钟祥),结识了龙山弥勒院高僧。一天,高僧梦见黄巢突然举刀向他扑来,他躲闪不及,被黄巢杀中,只听“啊”的一声,恶梦惊醒后,吓出一身冷汗。他想,这不是好兆头,黄巢在郢州期间不知何时要招来杀身之祸,回避为上策。于是就开始寻找藏身之地。这天傍晚,他见弥勒院后有一棵粗壮的空心古树,便藏了进去。第二天清晨,黄巢到此舞刀,舞着舞着,便大吼一声,向古树劈去,顿时,高僧化为白乳,从刀痕处汩汩外流。后来,黄巢离开了郢州,当地百姓就在此地用土垒起高塔以示纪念,起名白乳高僧塔。有史料为据:“刀方加,白乳溜出,巢异之。邦人敬礼,累土为浮图。”

后来又改土塔为砖塔,圆形实心,高16米,方圆10米。塔身自下而上由地宫、塔座、腹钵、塔刹头组成,腹体自下而上逐级递缩呈21层圆环形;塔刹头下部有3个铜质“元”字;每层檐下都有类似斗拱建筑装饰;塔身有3个圆形铜制空宝盖,四周系以铜铃,风吹铃响,悦耳动听。

明朝重修白乳高僧塔后,改名文风塔。郢州文风,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已名驰誉传,塔顶似穿云倒插的铁笔,有“文风报天”之意,故名文风塔。清乾隆年间,塔顶刹头歪斜,城中匠人登顶扶正,府衙大庆,以联取乐。上联是“文风塔儿斜指拳头捶红日”,很久无人对出下联,后来,在京做兵部左侍郎的李潢回乡,在塔下游玩赏景时看了上联,对出下联“城墙垛子倒长牙齿啃青天”。时至今日,还流传着此副对联的趣谈。

文风塔不仅是名胜古迹,而且还是佛教胜地。早在远古时期,这里就是弥勒院,随着历史的变迁,尽管没有了寺院的痕迹,但是朝拜者仍然不断,香火旺盛。前几年,在这里供上了菩萨,香客更是络绎不绝,尤其是每年阴历的三月三、九月九,周边十里八乡的香客日夜兼程赶往此地烧香许愿,拜佛求平安,可谓车水马龙。

1954年,省政府拨款维修,列为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1年,恢复原名白乳高僧塔。现由钟祥市博物馆管理。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