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洪治纲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Hxg123讨论 | 贡献2019年9月28日 (六) 22:44的版本 (added Category:人文社科学家 using HotCat
跳转至: 导航搜索
洪治纲
出生 1965年10月
国籍 中国
职业 教授,著名评论家

洪治纲安徽人,著名评论家杭州师范大学人文学院教授,现任杭州师范大学人文学院院长,中国作家协会小说委员会委员,中国小说学会副会长,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常务理事等职;广东省高等学校“千百十工程”省级培养对象,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曾任暨南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现当代文学专业学科带头人[1]。

1个人信息

洪治纲, 男,1984年考入安徽师范大学中文系,1988年毕业,获文学学士学位,同年考入浙江师范大学中文系中国现当代文学方向研究生,后获硕士学位,曾先后在杭州学军中学、浙江省作家协会工作,期间在浙江大学中文系攻读在职博士,2005年获博士学位。2006年调入广州,为暨南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广东省高等学校“千百十工程”省级培养对象,并入选2008年度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2012年,洪治纲加盟杭州师范大学,2013年5月担选杭州师范大学人文学院院长[2]。曾在《中国社会科学》、《文学评论》、《文艺研究》、《当代作家评论》、《南方文坛》等刊物发表论文及评论200余万字,多篇论文被《新华文摘》和《中国社会科学文摘》转摘。出版有《守望先锋》、《余华评传》、《无边的迁徙》、《中国六十年代出生作家群研究》等个人专著多部,以及《国学大师经典文存》、《最新争议小说选》、《年度中国短篇小说选》等个人编著二十余部。

2学习经历

1984—1988安徽师范大学中文系 1988—1991浙江师范大学中文系,中国现当代文学硕士 2003—2005浙江大学中文系,中国现当代文学在职博士[3]

3工作经历

1991~2005 浙江省作家协会文学院,创研室主任。 2006~2012 暨南大学中文系,教师[3]。

4研究方向

中国当代文学思潮,中国当代小说

5主要著作

《审美的哗变》(百花文艺出版社1998年11月)

余华评传》(郑州大学出版社2005年1月)

永远的质疑》(人民文学出版社2000年9月)

无边的迁徙》(山东文艺出版社2004年5月)

《清平乐》(浙江摄影出版社2003年9月)

《零度疼痛》(花城出版社2003年4月)

《守望先锋》(广西师大出版社2005年9月)[1]

6主要论文

⑴《多重文体的融会与整合》,《文学评论》2007年第3期。 ⑵《唤醒生命的灵性与艺术的智性——2006年短篇小说创作巡礼》,《文艺争鸣》2007年第2期。 ⑶《民族精魂的现代思考——重读<白鹿原>》,《南方文坛》2007年第2期。 ⑷《人性的勘探与诗意的表达——论艾伟的小说创作》,《当代文坛》2007年第1期。 ⑸《傲慢、奴性及其他》,《中国图书评论》2007年第3期。 ⑹《缝隙中的呓语——20世纪70年代出生女作家群的当代都市书写》,《文艺研究》2006年第1期。 ⑺《在裂变中裂变——论余华的长篇小说<兄弟>》,《当代作家评论》2006年第4期。 ⑻《“史诗”信念与民族文化的深层传达——论刘醒龙的长篇小说<圣天门口>》,《当代作家评论》2006年第6期。 ⑼《文学“瓶颈”与精神“窄门”——漫谈60年代出生作家及其长篇小说创作》,《上海文学》2006年第3期,《新华文摘》2006年第11期转载(合著,本人为第一作者)。 ⑽《魏晋风度与“鱼道主义”》,《当代文坛》2006年第5期。 ⑾《先锋文学:概念的源起与文化的流变》,《当代作家评论》2005年第4期。 ⑿《现代性的追问与当代先锋的崛起》,《南方文坛》2005年第4期。 ⒀《谎言是何等的楚楚动人》,《当代作家评论》2005年第1期。 ⒁《悲悯的力量——论余华的三部长篇小说及其精神走向》,《当代作家评论》2004年第6期。 ⒂《1976:特殊历史中的乡村挽歌》,《南方文坛》2005.6[3]

7社会职务

中国作家协会小说委员会委员

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理事

中国小说学会副会长[1]

中国小说学会年度排行榜评委

8荣誉与奖励

1.2000年获全国首届“冯牧文学奖·青年批评家奖”。

2.《无边的质疑》获《当代作家评论》1999年度优秀评论奖。

3.《审美的哗变》获浙江省政府颁发“第四届鲁迅文艺奖·优秀成果奖”。

4.《永远的质疑》获“第八届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优秀成果奖”。

5.《陷阱中的写作》获《当代作家评论》2002年度优秀评论奖。

6.《想像的溃败与重铸》获《南方文坛》2003年度优秀论文奖。

7.2005年12月,获中共浙江省委组织部、宣传部,浙江省人事厅联合颁发的“第一批浙江省宣传文化系统‘五个一批’人才”。

8.2006年11月,《无边的迁徙》获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第十届优秀成果表彰奖。

9.2007年10月,《困顿中的挣扎 ——贾平凹论》获第四届全国鲁迅文学奖

10.2008年11月,获当代中国文学批评家奖[1]。

9主要成果

⑴《多重文体的融会与整合》,《文学评论》2007年第3期。

⑵《唤醒生命的灵性与艺术的智性——2006年短篇小说创作巡礼》,《文艺争鸣》2007年第2期。

⑶《民族精魂的现代思考——重读<白鹿原>》,《南方文坛》2007年第2期。

⑷《人性的勘探与诗意的表达——论艾伟的小说创作》,《当代文坛》2007年第1期。

⑸《傲慢、奴性及其他》,《中国图书评论》2007年第3期。

⑹《缝隙中的呓语——20世纪70年代出生女作家群的当代都市书写》,《文艺研究》2006年第1期。

⑺《在裂变中裂变——论余华的长篇小说<兄弟>》,《当代作家评论》2006年第4期。

⑻《“史诗”信念与民族文化的深层传达——论刘醒龙的长篇小说<圣天门口>》,《当代作家评论》2006年第6期[4]。

作品欣赏

《守望先锋》 在中外文学发展史中,先锋文学一直是颇受关注的热点之一。尽管人们对先锋文学常常持以这样或那样的否定性看法,但是,不可否认的是,无论是对整个世界现代文学的发展,还是对改变中国现实主义一元化的当代文学景观,它都有着不可或缺的革命性的意义。我们甚至很难想象,如果没有一批又一批先锋作家孤独而又执著的实验,世界文学发展到今天会是怎样一种格局;我们同样也很难想象,如果没有一部又一部具有鲜明独创品格的作品,中外文学流传到今天又会是怎样一种形态。我们的文学之所以呈现出当今这样丰富复杂、多元共存的审美格局,并产生了一批又一批足以经受历史检阅的经典性作品,从某种程度上说,也离不开无数先锋作家在不断反叛传统的过程中所进行的艰辛探索。在经历了无数次的怀疑、忽略甚至被否定之后,先锋作家们依然顽强地坚守文学作为自我内心真实表达的需要,冲破一个又一个被视为艺术铁律的传统规范,在探求种种新的审美价值与形式表达的过程中,不断地将艺术引向更为自由、更为深邃的审美空间。

作家点评

这是一种对生命的敬畏,对风雨人生的呵护。它所折射出来的,是作家内心里罕见的旷达之情。和大多数作家一样,钱国丹的小说也离不开对底层苦难的直接表达,离不开对历史和现实重压之下的生存境域的执着探究。大到家仇国恨,民族灾难,小到家法族规,以至痴男怨女,都以各种各样的方式,细腻地展现在她的笔端。

——选自洪治纲《让苦难凸现出人性的光泽——钱国丹小说简评》

浮躁,泡沫,苍白,粗糙,自恋,虚假,远离经典,逃避疼痛……,尽管也有为数不多的作品的确具有丰沛的审美意蕴,完全属于优秀之列,但对于异常庞大的长篇小说整体而言,它们的存在却势单力薄,永远无法改变长篇的总体创作格局。

——选自洪治纲《陷阱中的写作 ——论近年来的长篇小说创作》

是的,先锋就是自由,就是逃避圭臬。但是,这种自由又决非为所欲为。它不能逃离写作作为人类精神显现的一种手段和方式,不能逃离文学对人类生命本质及其存在真相的探索目标,更不能逃离以语言的方式重构某种审美理想。先锋文学的自由,是一种创作主体精神上的自由,是在审美形式选择上的自由,是一种怀疑与反抗的自由。

——选自洪治纲《先锋:自由的迷津——论九十年代以来中国先锋小说所面临的六大障碍》

文学从它诞生的那一刻起,在某种意义上说,就是人类为了自身梦想的需要——通过这种梦想,解除内心深处的现实焦虑;借助这种梦想,寻找苦难生命的拯救勇气;怀抱这种梦想,踏上充满自由的未来之途。

——选自洪治纲《想象的溃败与重铸 》

莫言的长篇小说《檀香刑》既是一部汪洋恣肆、激情迸射的新历史主义典范之作,又是一部借刑场为舞台、以施刑为高潮的现代寓言体戏剧。它以极度民间化的传奇故事为底色,借助那种看似非常传统的文本结构,充分展示了作者内心深处非凡的艺术想象力和高超的叙事独创性,张扬了作者长期所崇尚的那种生命内在的强悍美、悲壮美。同时,在这种强悍和悲壮的背后,莫言又以其故事自身的隐喻特质,将小说的审美内涵延伸到中国传统文化的内部,并直指极权话语的深层结构,使古老文明掩饰下的国家权力体系和伦理道德体系再一次受到尖锐的审视。

——选自洪治纲《刑场背后的历史——论〈檀香刑〉》

叶弥的小说充满了一种南方式的叙事情调——从容,悠闲,散淡,轻逸,追求生活外在的优雅质感,并试图以此来掩饰人物内心的焦灼与冲突。但叶弥又无法回避那些生存本质上的疼痛,无法漠视成长记忆中的苦难,无法摆脱物欲现实对诗性理想的消解。

——选自洪治纲《轻逸的叙事与南方的智慧——论叶弥的小说 〉》

戴来是一个具有良好艺术潜质的作家。她不仅能自觉地规避同类作家极度个人化、躯体化的叙事格调,使叙事摆脱了对创作主体自身经验的过度依恋,而且不断地采用一种反女性化的视角,将叙事延伸到相当宽阔的生活领域,去触摸自我经验之外的生存景象及其精神状况。在戴来的小说中,我们看不到那种被当下青年女作家所普遍采纳的自传式叙事腔调,看不到她对叙事话语不断进行私秘化处理的审美意图,更看不到她对现代都市时尚生活的迷恋式表达以及由此而生的某种优越感。

——选自洪治纲《生存的反诘与意义的探寻——戴来小说论 》

尤凤伟的小说总是潜藏着一种尖锐的疼痛。这种疼痛,看似来自社会生活的外部冲突,实则是源于生命内在的两难对立。它以自我撕裂的方式,不断将人物置于各种伦理观念、权力欲望以及人格尊严的对抗之中,在保持强劲叙事张力的同时,又凸现出一个个无助而又无奈的人生场景。这使得我们一方面可以尽情地享受那种由于紧张叙事所带来的阅读快感,另一方面又强烈地感受到那种疼痛自身所拥有的内在力量。

——选自洪治纲《知识分子的另一种书写姿态 》

鬼子是一个有着强烈忧患意识的作家。这种忧患不是来自那些公众社会喧嚣已久的现实矛盾,也不是来自所谓的知识分子在社会角色分配上的心理失衡,而是纯粹地来自民间,来自作家与生俱有的平民化生存记忆。

——选自洪治纲《宿命的体恤---鬼子小说论》

参考资料:

1. 洪治纲教授介绍

2. 我院新一届领导班子到任

3. 洪治纲

4. 洪治纲

词条标签: 行业人物 科研人员 教师 大学教师 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