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丁颖稻作论文选集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风雨同舟讨论 | 贡献2021年7月23日 (五) 00:45的版本
跳转至: 导航搜索

丁颖稻作论文选集》,丁颖个人稻作论文选集。为纪念丁颖而编。1983年农业出版社出版。

内容简介

本书选择了有代表性的稻作论文34篇,按论文的性质归纳为概论、起源和演变、分类和生态、生长和发育、栽培和育种及附录等部分,约67万字。有关育种的论文共有5篇,即 《广东野生稻及由野生稻育成之新种》 (1933)、《水稻田之实验误差》 (1935)、《水稻纯系育种之理论与实施》(1936)、《水稻特性调查与育种》 (1936) 和 《水稻纯系育种法之研讨》 (1944)。《水稻纯系育种之理论与实施》(原载《农声》1936)一文,创造性地提出了区别选种方法,即首先以农家品种鉴定为基础,然后按地区、熟期,以特定农家品种为选育对象,在选育过程中采取农家惯用的栽培管理方法,并以同一农家品种的原种为标准种作对照,用区别法进行了产量鉴定。这一方法比当时风行的 “洛夫选种法”实用得多,育种周期缩短4—5年。论述了作者在多年选育良种工作的实践中创立的水稻品种多型性理论,其要点是: 每个品种都包含着基本型和杂型; 前者具该品种的主要性状,在本品种中占半数以上,从而保证了本品种在产地的产量和品质; 其他在性状上与基本型有差异的称为杂型,因此,每个品种都是多型和可变的。该理论的创立,为品种选育,良种繁育,品种提纯复壮工作奠定了理论基础。在这个理论的指导下,混合选种法是基本型植株的纯化法,单株选种法是优良基本型和杂型的选出法,为农民惯用的 “一株传”选种法提供了理论的证明。

作者简介

丁颖 (1888—1964),中国农学家和水稻专家。1912年留学日本,1924年毕业于东京帝国大学农学部,回国后任中山大学农学院教授,1940年担任中山大学农学院院长。1957年中国农业科学院成立后被任命为第1任院长,同年担任中国科学院生物学部委员。毕生研究水稻科学,先后进行过水稻的灌溉、施肥、稻种起源演变、稻种分类、稻作区划、良种选育及栽培技术等方面的研究。1963年建立了水稻生态学研究室,进行水稻品种的生理、生态和生化等方面的研究。在稻种栽培的起源和演变方面,从植物学,地理分布学,历史学,语言学,人种学和古生物学等多学科上进行了全面、系统的研究。一生发表论文140余篇 (包括合著),主编 《中国水稻栽培学》,对水稻科学理论与生产实践,起到重要作用,特别是对中国栽培稻种的起源与演变,中国栽培稻种的分类,中国稻作区域的划分,中国水稻品种的生态类型等方面,在理论上作出了重大贡献。

工具书的分类

工具书[1]按内容分有综合性的、专科性的;按文种分有中文的,外文的;按编辑体例与功用分有辞书、类书、政书、百科全书、年鉴、手册、书目、索引、文摘、表谱、图录、地图、名录等[2]

视频

丁颖稻作论文选集 相关视频

中国稻作之父——丁颖
水稻栽培历史最早的国家,就是中国!

参考文献

  1. 常见的工具书术语,新浪博客,2008-11-29
  2. 工具书有哪些类型,中学生读书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