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丁穎稻作論文選集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丁穎稻作論文選集》,丁穎個人稻作論文選集。為紀念丁穎而編。1983年農業出版社出版。

本書收編於《世界百科名著大辭典》。

內容簡介

本書選擇了有代表性的稻作論文34篇,按論文的性質歸納為概論、起源和演變、分類和生態、生長和發育、栽培和育種及附錄等部分,約67萬字。有關育種的論文共有5篇,即 《廣東野生稻及由野生稻育成之新種》 (1933)、《水稻田之實驗誤差》 (1935)、《水稻純系育種之理論與實施》(1936)、《水稻特性調查與育種》 (1936) 和 《水稻純系育種法之研討》 (1944)。《水稻純系育種之理論與實施》(原載《農聲》1936)一文,創造性地提出了區別選種方法,即首先以農家品種鑑定為基礎,然後按地區、熟期,以特定農家品種為選育對象,在選育過程中採取農家慣用的栽培管理方法,並以同一農家品種的原種為標準種作對照,用區別法進行了產量鑑定。這一方法比當時風行的 「洛夫選種法」實用得多,育種周期縮短4—5年。論述了作者在多年選育良種工作的實踐中創立的水稻品種多型性理論,其要點是: 每個品種都包含着基本型和雜型; 前者具該品種的主要性狀,在本品種中占半數以上,從而保證了本品種在產地的產量和品質; 其他在性狀上與基本型有差異的稱為雜型,因此,每個品種都是多型和可變的。該理論的創立,為品種選育,良種繁育,品種提純復壯工作奠定了理論基礎。在這個理論的指導下,混合選種法是基本型植株的純化法,單株選種法是優良基本型和雜型的選出法,為農民慣用的 「一株傳」選種法提供了理論的證明。

作者簡介

丁穎 (1888—1964),中國農學家和水稻專家。1912年留學日本,1924年畢業於東京帝國大學農學部,回國後任中山大學農學院教授,1940年擔任中山大學農學院院長。1957年中國農業科學院成立後被任命為第1任院長,同年擔任中國科學院生物學部委員。畢生研究水稻科學,先後進行過水稻的灌溉、施肥、稻種起源演變、稻種分類、稻作區劃、良種選育及栽培技術等方面的研究。1963年建立了水稻生態學研究室,進行水稻品種的生理、生態和生化等方面的研究。在稻種栽培的起源和演變方面,從植物學,地理分布學,歷史學,語言學,人種學和古生物學等多學科上進行了全面、系統的研究。一生髮表論文140餘篇 (包括合著),主編 《中國水稻栽培學》,對水稻科學理論與生產實踐,起到重要作用,特別是對中國栽培稻種的起源與演變,中國栽培稻種的分類,中國稻作區域的劃分,中國水稻品種的生態類型等方面,在理論上作出了重大貢獻。

相關信息

名著是書籍中的精華。它標誌着人類認識發展的水平,影響乃至支配人們的思想和行動,影響乃至支配社會的各種實踐活動[1]。《世界百科名著大辭典》,在浩如煙海的書籍中,篩選出價值高、作用大、影響廣的一萬部名著,把它們匯集一起,根據科學文化知識體系的區別和聯繫加以分門別類,並逐部作出精要的詮釋。可以說,這是對科學文化的一次總結,是一項很有價值的科學文化建設工程。這部辭典是一部很有用的工具書[2]

視頻

丁穎稻作論文選集 相關視頻

中國稻作之父——丁穎
水稻栽培歷史最早的國家,就是中國!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