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主菜单

求真百科

中和殿

Wenbei讨论 | 贡献2020年3月9日 (一) 20:03的版本 (使用页面处理(refimprove、overlinked)给页面添加标签)

中和殿,是北京故宫外的三大殿之一,位于紫禁城太和殿保和殿之间[1]。是皇帝去太和殿大典之前休息,并接受执事-的朝拜的地方[2]。凡遇皇帝亲祭,如祭天坛地坛,皇帝于前一日在中和殿阅视祝文,祭先农坛举行亲耕仪式前,还要在此查验种子和农具。皇太后上徽号,皇帝在此阅视奏书。玉牒告成,恭进中和殿呈御览,同时要举行隆重的存放仪式。

始建于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明初称华盖殿,嘉靖时遭遇火灾,重修后改称中极殿,现天花内构件上仍遗留有明代“中极殿”墨迹。清顺治元年(1644年),清皇室入主紫禁城,第二年改中极殿为中和殿。中和殿匾额“允执厥中”匾,为乾隆御笔。

目录

殿名来源

殿名取自《礼记·中庸》:“中也者,天下之本也;和也者,天下之道也”之意。中和殿匾额“允执厥中”匾,为乾隆御笔。典出《书·大禹谟》“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

“中和”二字是说,凡事要做到不偏不倚,恰如其分才能使用各方关系得到和顺,其意在于宣扬“中庸之道”。

建筑特征

外部特征

中和殿高19米,平面呈方形,为单檐四角攒尖,屋面覆黄色琉璃瓦,中为铜胎鎏金宝顶。它的面积是三大殿中最小的。太和、中和与保和三大殿所在的台基上,设置有龙的头部形状的排水口。下雨时,排水头一起喷水,形成“千龙吐水”的景观。辛亥革命后,清逊帝仍居后宫。袁世凯意图复辟帝制,以三大殿为宫殿,对内外装潢有所改动。其中写有殿名的匾额上面的满文被凿去,汉字移至中间[3]

中和殿平面呈正方形,面阔、进深各为3间,四面出廊,金砖铺地,建筑面积580㎡。屋顶为单檐四角攒尖,屋面覆黄色琉璃瓦,中为铜胎鎏金宝顶。殿四面开门,正面三交六椀槅扇门12扇,东、北、西三面槅扇门各4扇,门前石阶东西各一出,南北各三出,中间为浮雕云龙纹御路,踏跺、垂带浅刻卷草纹。门两边为青砖槛墙,上置琐窗。殿内外檐均饰金龙和玺彩画,天花为沥粉贴金正面龙。殿内设地屏宝座[4]。门窗的形制则取自《大戴礼记》所述的“明堂”,避免了三座大殿的雷同。

内部特征

中和殿内宝座前左右两侧的两只金质四腿独角异兽。它是想像中的一种神兽,传说日行18000里,懂得四方语言,通晓远方之事[5]。放在皇帝宝座两旁,寓意君主圣明,同时为烧檀香之用。放在中和殿地平台两侧的铜薰炉,是用来生炭火取暖的。清代宫中烧用的是上好木炭,叫“红萝炭”。这种木炭气暖而耐烧,灰白而不爆。宝座两旁还放着两乘肩舆。

中和殿正中设有宝座,两旁陈列着两个肩舆。所谓的肩舆是皇帝乘坐的轿子中的一种,主要供皇帝在紫禁城内活动使用。

旅游信息

门票信息

学生、老人凭证半价,残疾人免票参观。珍宝馆10元、钟表馆10元,15:30停止售票。

交通信息

乘1、4、20、52、57路天安门站下。穿过天安门城楼、端门到达午门(正门)。 乘101、103、109路公共汽车故宫博物院下到达神武门(后门)。

视频

《中国宫殿与传说》故宫中和殿

中和殿:故宫中轴线

参考资料

  1. 中和殿,故宫博物院, 2019-12-31
  2. 故宫游(3)——紫禁城的三大殿,新浪博客 , 2014-1-3
  3. 袁世凯和故宫门匾什么仇什么怨?,墙根网, 2016-01-16
  4. 故宫内建筑及摆设之——中和殿,新浪博客 ,2008-7-8
  5. 甪端 ,新浪微博 ,2018-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