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埃米爾·費歇爾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於 2019年12月12日 (四) 18:00 由 钢丝對話 | 貢獻 所做的修訂 (removed Category:科學技術醫學人物 using HotCat
前往: 導覽搜尋
埃米爾·費歇爾
出生 1852年10月9日
國籍 德國
別名 埃米爾·費歇爾
職業 化學家
知名於 諾貝爾化學獎 (1902)

人物簡介

中文名: 赫爾曼·埃米爾·費歇爾

外文名 :Hermann Emil Fischer

別 名: 埃米爾·費歇爾

國 籍: 德國

出生地 :德國奧伊斯基興

出生日期 :1852年10月9日

逝世日期: 1919年7月15日

職 業: 化學家

畢業院校: 波恩大學

信 仰: 天主教

主要成就 :諾貝爾化學獎 (1902)

性 別: 男

赫爾曼·埃米爾·費歇爾 (德語:Hermann Emil Fischer,1852年10月9日-1919年7月15日),德國 有機化學 家。

他合成了 苯肼 ,引入 肼類 作為研究 糖類 結構的有力手段,併合成了多種糖類,在理論上搞清了 葡萄糖 的結構,總結闡述了糖類普遍具有的立體異構現象,用 費歇爾投影式 描述之。

他確定了 咖啡因 、 茶鹼 、 尿酸 等物質都是 嘌呤 的衍生物,合成了嘌呤。他開拓了對蛋白質的研究,確定了 氨基酸 通過 肽鍵]]形成 多肽 ,並成功合成了多肽。1902年他費歇爾因對嘌呤和糖類的合成研究被授予 諾貝爾化學獎 。

年青經歷

費歇爾出生在德國 科隆 地區的 奧伊斯基興 小鎮,父親是一個商人。以優異成績從中學畢業後,他本想進入大學學習 自然科學 特別是物理學,但他的父親強迫他從事家族生意,直到確定他的兒子不合適經商,不得不說「這個孩子太蠢成不了商人,只能去讀書」[1]

費歇爾從而進入 波恩大學 學習 化學 ,曾經上過 凱庫勒 等人的化學課程。

1872年他轉學到德國在 阿爾薩斯-洛林 地區建立的威廉皇帝大學(現今的 斯特拉斯堡大學 ,目前該大學 化學 系的一間階梯教室以費歇爾命名)以求繼續學習物理,卻在 阿道夫·馮·拜爾 的影響下,決定終生從事 化學 。

1874年以對 熒光黃 和 酚酞 染料的的性質進行研究獲得 博士 學位,並被任命為助理講師。

科研經歷

在斯特拉斯堡的臨時講師任上,費歇爾作出了自己在化學上的第一個重要發現,使用 亞硫酸鹽 還原 重氮苯 ,合成(C6H5NHNH2)。[2]

以 苯肼 為起點,他和他的表弟奧托·費歇爾一起研究 肼 類的性質,他們提出了從 三苯甲烷 生產 染料 的新合成路線,並通過實驗證明了這一方法的正確。1875年阿道夫·馮·拜爾被邀請前往 慕尼黑大學 接替1873年去世的李比希留下的化學系教授的教職,費歇爾跟隨 阿道夫·馮·拜爾 前往,成為 阿道夫·馮·拜爾 在有機化學研究上的一名助手。

1879年 被慕尼黑大學任命為 分析化學 的副教授,並拒絕了來自 亞琛工業大學 的擔任化學系主任的邀請。

1881年他被 埃爾朗根-紐倫堡大學 任命為正教授,對 茶葉 、 咖啡 和 可可 等飲料的組分進行研究,分離並分析了茶鹼、咖啡因和 可可鹼 等,進一步闡明了這些化合物和 尿酸 都是一個雜環化合物的衍生物[3]。這個化合物便是 嘌呤 ,是由一個 嘧啶 環和一個 咪唑 環雜合的雜環化合物,是重要的代謝物之一。

科學成就

一、對糖類的研究;

二、對嘌呤類化合物的研究;

三、對蛋白質;主要是氨基酸、多肽的研究;

四、在化工生產和化學教育上的貢獻。

由此可見,他的研究領域集中在對有機化學中那些與人類生活、生命有密切關係的有機物質的探索。可以說他是生物化學的創始人。

「生命是蛋白體的存在方式」。用現代的觀點來看,「蛋白體」實際上就是蛋白質和核酸的複合體。鑑於這一點,可見費歇爾研究工作的重要意義,他為現代蛋自質和核酸的研究奠定了一個重要的基礎。

AKA Hermann Emil Fischer

Born: 9-Oct-1852

Birthplace: Euskirchen, Prussia, Germany

Died: 15-Jul-1919

Location of death: Berlin, Germany

Cause of death: Suicide

Gender: Male

Race or Ethnicity: White

Sexual orientation: Straight

Occupation: Chemist

Nationality: Germany

Executive summary: Investigated sugars and purines

Father: (businessman)

Wife: Agnes Gerlach (dau. of Professor J. von Gerlach, m. 1888, three sons)

Son: (d. WWI)

Son: (d. suicide age 25, during WWI)

Son: Hermann Otto Laurenz Fischer (Professor at UC Berkeley, d. 1960)

University: University of Bonn

University: PhD, University of Strasbourg (1874)

Professor: University of Munich (1875-81)

Professor: University of Erlangen (1881-88)

Professor: University of Würzburg (1888-92)

Professor: Professor of Chemistry, University of Berlin (1892-)

Nobel Prize for Chemistry 1902

Davy Medal 1890

費歇爾命名的貢獻

費歇爾吲哚合成

費歇爾投影式

費歇爾惡唑合成

費歇爾肽合成

參考文獻

  1. 諾貝爾獎官方網頁
  2. Fischer, E. "Ueber aromatische Hydrazinverbindungen" Ber. Dtsch. Chem. Ges., 1875, band 8, 589-594.
  3. E. Fischer, Ber. Dtsch. Chem. Ges. 1890, 23, 799 ± 8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