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靈武市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於 2021年4月11日 (日) 08:25 由 风雨同舟對話 | 貢獻 所做的修訂
前往: 導覽搜尋

靈武市寧夏回族自治區轄縣級市,由銀川市代管。位於自治區境中部、黃河以東。總面積3846平方千米。總人口24萬人(2013年末)。全市轄1個街道、6個鎮、2個鄉:城區街道、東塔鎮、郝家橋鎮、崇興鎮、寧東鎮、馬家灘鎮、臨河鎮、梧桐樹鄉、白土崗鄉。市政府駐東塔鎮。

黃河由南向北自市境西邊流過。鹽環定揚黃灌溉工程從南部山區穿過。屬亞溫帶氣候,乾旱少雨,日照充足。煤、石油天然氣等資源豐富。銀川河東飛機場位於境內。名勝古蹟有建於元代的鎮河塔(俗稱東塔)、西夏影視城、金水旅遊區,以及水洞溝、漢代古墓群[1]、明長城等遺址。

歷史沿革

戰國時期為秦北地郡轄地,秦統一全國後,置富平縣(今靈武市西南),靈武屬其管轄。西漢惠帝四年(公元前191年)置靈洲(因其地處河之洲,「隨水上下,未嘗淪沒」,故名),此乃該地最早的政區設置。北魏太延三年(437年)在今市境置薄骨律鎮。孝昌二年(526年)又改薄骨律鎮為靈州,北周時改置回樂縣。隋大業三年(607)為靈武郡治。唐武德元年(618年)再為靈州治,唐太宗李世民為修民族和好曾親臨此地,天寶末年安史之亂,肅宗李亨於756年即位於此,遂升為大都督府。

宋咸平五年(1002年),地入党項,縣廢,改稱西平府。1038年西夏建國,一度為西夏國臨時國都。元仍為靈州治,屬甘肅省寧夏府路管轄。設置靈州守御千戶所,屬陝西布政使司所轄。清雍正二年(1724年)改置靈州,屬甘肅省寧夏府。中華民國二年(1913年)廢州置靈武縣,屬甘肅省朔方道(即寧夏道)。1929年朔方道改建為寧夏省。1945年寧夏省建行政督察專員區,靈武縣屬第一督察專員區,不久,此區撤銷,仍屬寧夏省。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寧夏省於1954年建立河東回族自治區,靈武即屬河東回族自治區。同年秋,寧夏省撤銷,併入甘肅省,寧夏省河東回族自治區改為甘肅省河東回族自治區。1955年河東回族自治區改稱吳忠回族自治州。1958年寧夏回族自治區成立,吳忠回族自治區隨即撤銷,靈武縣直屬於寧夏回族自治區。1972年,寧夏回族自治區銀南地區建立,靈武縣歸其管轄。(以上摘自《寧夏現代政區變遷沿革》,馮茂著,寧夏人民出版社,1998年9月第1版,銀川)

1996年5月20日,國務院批覆同意撤銷靈武縣,設立靈武市(縣級),仍屬銀南地區;9月16日,靈武市政府正式掛牌辦公。1998年,靈武市由地級吳忠市代管。2002年10月25日,寧夏回族自治區人民政府(寧政發〔2002〕92號)批覆同意將靈武市由吳忠市代管變更為由銀川市代管。

1929年寧夏建省後,靈武縣分為區、鄉、閭三級。1935年改為區、鄉、保、甲制。後來撤銷區,實行鄉、保、甲制。到1949年解放前,縣轄1鎮(吳忠鎮)15鄉。1949年解放後,全縣組建為8個區49個鄉,並改吳忠鎮為縣轄吳忠市。1950年1月,析縣境西部1市3區組建省轄吳忠市後,全縣轄5個區、23個鄉:第一區駐城鎮,轄4鄉;第二區駐崇興寨,轄5鄉;第三區駐郭家橋,轄5鄉;第四區(原為第七區)駐紅山堡,轄5個鄉;第五區(原為第八區)駐磁窯堡,轄4鄉。

1952年,第五區的各個鄉均分成兩個鄉,以原第五區第三、四鄉的地域組建為第六區。1953年以國營靈武農場及第四區第五鄉合併成立農場鄉,由縣直管。1955年冬,撤銷第一、二、三、四區,將所屬19個鄉合併組建為10個鄉;第五、六區保持不變;此時全縣共轄2個區及城鎮、崇興、台子、胡家堡、郝家橋、清水營、杜木橋、新華橋、新龍灘、農場、磁窯堡、沙溝、橫山、石溝驛、海子井、馬家灘、楊家窯等18鄉。

1958年,全縣組建為3個公社,下轄11個管理區:躍進公社,駐崇興寨,轄5個管理區;星火公社,駐城關,轄3個管理區;燎原公社,駐磁窯堡,轄3個管理區。不久,3個公社按駐地分別更名為崇興、城關、磁窯堡公社。1961年,3個公社調整為11個公社:原崇興公社分為崇興、郝家橋(先稱胡家堡)、郭家橋、杜木橋等4個公社;原城關公社分為城關、新華橋、梧桐樹3個公社;原磁窯堡公社分為磁窯堡、橫山、石溝驛、馬家灘等4個公社。

1964年6月,由城關公社析城鎮部分,置城鎮。1975年5月,城關公社更名為東塔公社。1980年5月,橫山公社更名為臨河公社;石溝驛公社更名為白土崗公社。1981年4月,在新開發的五星坡增置五里坡公社。1983年6月,各公社改稱為鄉;9月,在大泉新灌區置大泉鄉。1985年12月,將崇興、新華橋、磁窯堡、馬家灘4個鄉改建為鎮。至此,全縣共轄城鎮、崇興、新華橋、磁窯堡、馬家灘等5鎮和臨河、梧桐樹、東塔、杜木橋、郝家橋、郭家橋、大泉、白土崗、五里坡等9鄉。

1996年,靈武市轄5個鎮、9個鄉:城鎮、新華橋鎮、崇興鎮、馬家灘鎮、磁窯堡鎮、東塔鄉、杜木橋鄉、大泉鄉、白土崗鄉、郝家橋鄉、梧桐樹鄉、郭家橋鄉、五里坡鄉、臨河鄉。

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靈武市常住總人口249890人,其中,城鎮30986人,新華橋鎮23753人,崇興鎮17325人,磁窯堡鎮30079人,馬家灘鎮11199人,東塔鄉18271人,梧桐樹鄉20464人,杜木橋鄉16257人,郝家橋鄉19651人,郭家橋鄉17230人,大泉鄉7545人,臨河鄉7366人,五里坡鄉4755人,白土崗鄉9275人,羊泉墩4251人,靈武農場10064人,長慶局油氣處1419人。

2004年9月,原靈武市臨河鎮橫城村已正式劃歸興慶區掌政鎮管轄(橫城村東靠水洞溝,西靠黃河,南靠臨河鎮十八村,北靠明長城,南北寬3.5千米,東西長15千米,總面積約50多平方千米,人口547人)。

2005年8月18日,磁窯堡鎮正式更名為寧東鎮。

2010年,自治區政府決定調整靈武市和吳忠市利通區、紅寺堡區部分行政區劃:將靈武市白土崗鄉沙溝以南、211國道—211高速公路以西地域,包括白土崗鄉的西溝沿、南梁、五里坡、海子井(除仍居住在211高速公路以東的一個村民小組)4村和白塔水村北部及新紅村位於211國道—211高速公路以西的地域劃歸利通區管轄;把靈武市白土崗鄉南部,自靈武市—利通區界線附近,向正東方向至211高速公路一線以南,包括白塔水村南部的地域劃歸紅寺堡區管轄。(同年6月15日舉行行政區劃調整移交儀式)

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2],靈武市常住總人口261677人,其中,城區街道52863人,東塔鎮22040人,郝家橋鎮32507人,崇興鎮41212人,寧東鎮48587人,馬家灘鎮8650人,臨河鎮16723人,梧桐樹鄉20506人,白土崗鄉8640人,靈武農場9949人。

視頻

靈武市 相關視頻

美好靈武歡迎您
靈武市創建文明城市宣傳片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