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欢迎当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实资料,洗刷冤屈,终结网路霸凌。

台铁浊水溪桥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事实揭露 揭密真相
Sisley讨论 | 贡献2021年5月20日 (四) 14:01的版本 (added Category:733 臺灣 using HotCat
跳转至: 导航搜索
旧浊水溪桥
图片来自 PChome新闻台

浊水溪桥日本时代台铁纵贯线第一大铁桥和最长的桥梁。位于台湾彰化县云林县浊水溪上的一座铁路桥梁,连接彰化县二水乡二水车站云林县林内乡林内车站,现役桥梁于1990年3月27日完成东正线通车、同年6月22日完成西正线通车交通部台湾铁路管理局台铁局另有一座浊水溪桥,位于宜兰线铁路二结车站二结站北侧,又名“兰阳溪桥”。[1]

沿革与设计

铁路浊水溪桥是在二水站与林内站之间横跨于浊水溪上的一座大桥,也就是浊水溪冲破八卦山脉流入平原的隘口所在,桥的两端分别是八卦山脉的尾棱,二水乡的鼻仔头及林内乡的触口山,桥长约一千二百公尺。

为铁路所经过的地方刚好是浊水溪流入平原的隘口所在,宽约仅一千公尺,出了隘口,河床宽度遽增为约两千公尺,因而迁就浊水溪建桥。铁桥是由日本三菱重工渡部技师监造,从中国雇铁工施做,当时无重型起重机,弧形拱架,每座重达一百公吨,搭铁桥架,须就地将一根根粗大钢筋,以帽钉衔接法,安装固定位置,技术精巧让人叹为观止。

铁桥于在一九六一年配合铁路双轨工程拆除,改为双轨平台式钢制铁桶桥一九八六年改为双线预力梁大桥,往日拱形铁桥身影不见,目前仅剩一座糯米桥见证历史。一座桥墩遗迹,孤独的站在浊水溪南岸。

三代桥

由于浊水溪桥是建在二水“鼻仔头”与云林县林内乡触口之间的隘口,二水人就称之为“鼻仔头大桥”。第一代桥是完成于明治三十九年(1906);这也是浊水溪下游最早的一座大桥,全长一千二百四十多公尺,由三十一座桥墩连接而成,桥上搭建有拱形钢梁,所以又称之为“浊水溪铁桥”。[2] 1907年6月19日,台湾第一座大铁桥浊水溪铁桥完工。

第一代桥

第一代红砖砌成的桥墩在南岸留下一座当历史见证,屹立在河床上,四周均农民垦为耕地,高高的桥墩上竖立一颗大石头,南面刻著“浊水溪桥,台湾铁路管理局”,北面刻著“浊水清山”字样。

旧桥墩是在新桥下游位置,火车是靠左边走,北上列车且左边靠窗座位可仔细见到。

第二代桥

民国五十年(1961),铁路局为配合双轨化工程,改建为平台式复线钢制铁桶桥。 第二代浊水溪桥为单线下承式钢钣梁桥,计32孔桥孔,长1,023公尺,于1969年11月开工、1970年8月25日完成桥梁下部结构,1971年6月15日完成上部钢钣梁架设,6月28日下午2时通车,二水林内双轨化完成,台铁局实质完成彰化至台南段全区间双线〈浊水溪桥完成 明起双线通车〉。

第三代桥

第三代桥建造于原第一代桥上游侧,由台铁嘉义工务段设计、兴福营造有限公司承包,下部结构为长圆形开口沉箱基础及双圆柱悬臂式桥墩、上部结构则为下承式钢筋混凝土预力U型梁,全长1,477公尺,计46孔桥孔,每孔32.1公尺,自1986年3月10日开工,施工期间曾遇沉箱下沉困难问题,经采用高压喷水冲洗法克服,全部工程于1990年3月27日完工切换下行线(东正线)通车并停用第一代桥、同年6月22日切换上行线(西正线)通车并停用第二代桥。

民国七十五年(1986),为配合铁路电气化工程又改建为复线预力梁大桥,于民国七十八年十二月竣工通车。

影片

2004次区间快车行经浊水溪桥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