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惠宫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慈惠宫原名马溪岩,光绪年间改名慈惠宫,俗名观音亭、大众爷公庙。址在山格圩米市街东向。初建于宋,元代毁于兵乱,至明代重修,清代再修,庙的规模渐次扩大。有宋代朱熹“怡性清心”、明代黄道周“白云深处”、张佐治“在云雾中”等匾额墨迹。宫二进三开间,1991年重修,增建台、亭、廊、阁。祀观世音,弥勒佛及大众爷。香客及旅游者颇多,尤其农历七月十九日更盛。为闽南著名古迹之一。
妈祖神像
慈惠宫主要奉祀天上圣母,也就是妈祖。妈祖原来是航海的守护神,庇佑船家在海上运输、捕鱼的安全。台湾与大陆隔着台湾海峡,俗称黑水沟,利用早期的船只渡海,实在非常危险,所以先民来台,大部分都会请一尊妈祖神像坐镇,等到平安到达目的地,就会建立庙宇供奉妈祖,久而久之,妈祖就成为台湾移民的保护神,信奉妈祖的信徒也越来越多。早期的妈祖庙,大部分都盖在海边或是河港渡口,再由这些庙宇分香到离港口较远的内地,由于新庄在清乾隆时期是北部最繁荣的河港,慈惠宫的香火就是来自新庄慈祐宫。
历史沿革
清咸丰十年(西元1860年),板桥林国芳从新庄慈祐宫分来妈祖香火,由于当时寺庙还没有盖好,所以暂时安置在接云寺里;同治十二年(西元1873年),林维源和佣人陈元瑞、林润波、杨早明等人商量要建立庙宇安置妈祖,经过一年完工后,才将妈祖移祀庙中。其后经过两次整修,分别是光绪十八年及民国六十五年,原来庙宇的格局,几乎已经完全不同,因此,虽然是历史悠久的古庙,却已经改变成叁层楼的现代水泥建筑,古迹的维护与庙宇的扩建,竟然无法并存,实在令人惋惜。
信仰中心
慈惠宫是板桥地区最早的妈祖庙,也是板桥地区的信仰中心之一,每年农历叁月二十叁日是妈祖圣诞,寺庙里里外外张灯结彩,各地的信徒香客绵延不绝地前来参拜祝祷,香火鼎盛,热闹非凡。[1]
妈祖部将
千里眼与顺风耳,是妈祖成为神明后所收服的部将。千里眼视力好,顺风耳听力高,经常协助妈祖拯救远方受苦受难的船只与民众,是妈祖得意的左右手,所以几乎所有的妈祖庙都少不了他们。[2]
庙里面有不少千里眼与顺风耳的雕塑,其中在一楼正殿与二楼正殿两边直立的雕像最为特别,这两对雕像手持金元宝,威武有力,年代也比较久远,据说全台湾古老的雕像中,只有板桥慈惠宫与西螺妈祖庙才有这样的雕法,非常具有特色。
如果有庙会游行的时候,千里眼和顺风耳就是妈祖的前导将军,千里眼是绿脸绿衣,顺风耳则是红脸红衣。游行时,人在神像里抬着神像前进,摆动双手,大步向前,威风凛凛,具有驱赶凶邪的意义。
祭祀神明
慈惠宫改建后成为叁层楼的建筑,一楼正殿供奉妈祖和千里眼、顺风耳,同祀的是五年千岁与五府千岁。后殿是太岁殿,供奉斗姥元君及六十甲子太岁星君,有不少信徒在此安置太岁;二楼正殿供奉镇殿妈祖和客座妈祖,在妈祖神像前方,则是佛教的娑婆叁圣,后殿是叁界殿,供奉叁界公、才光明佛与注生娘娘叁楼则是凌霄宝殿,供奉玉皇大帝,是道教里地位最高的神明,陪祀的是太阳星君与太阴娘娘,分别掌管日月运行,两旁有南斗星君与北斗星君,南斗注生,北斗注死,生死轮回,就像日月交替一样,循环不已。
祭拜完毕,从叁楼看二楼的屋顶,可以看到屋顶的剪黏,五颜六色的剪黏在蓝色的天空衬托下,显得非常庄严而亮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