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花港天主教堂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黃花港天主教堂位於唐山市豐潤區三女河鄉,建於明朝,隸屬永平教區(唐山教區)是豐潤區最早的宗教村。天主教於1821年傳入豐潤縣,當時教徒不足百人,無正式教堂。豐潤縣的第一座教堂於1850年在黃花港村建造。
由來
黃花港村原是一片低洼荒地。清代康熙年間,新軍屯鎮梁莊子村貧苦農民劉德遷居此地開荒。劉德經北京教區的法國神甫張城介紹,在北京宣武天主教堂受洗禮入教。當時民眾對外教有反感,一些自感孤立的教民(有本縣的,有寶坻、寧河等縣的)先後遷入黃花港定居,1850年建教堂,形成了一個縣內唯一的天主教村。黃花港教堂原屬北京教區,1899年改屬永平教區(住盧龍成)。荷蘭籍司懋功神甫、文華神甫住堂。1920年,由文華神甫主持,利用庚子賠款之一部,在村北建起了哥德式耶穌聖心堂一座(寬19米,長49米,頂尖十字架高40米)。
建築堂皇肅穆,配套設施考究,環境十分優美。此後縣內小稻地村、西歡坨村、八戶村、張秀莊村,相繼建起了教堂,均屬黃花港本堂區(天主教基層組織)管轄,黃花港教堂成了豐潤縣天主教的傳教中心。
記載
據《豐潤縣事情》(1939年版)記載:全縣有教徒3052名。先後在黃花港教堂主持教務的有:荷蘭籍神父司懋功、文華、魏德志、安志平、包德滿、葛世光、楊洪恩、華福滿等,中國籍神父巴希略、安兆民、安中、蘭柏露、王沛如、陳文彬、蘭華庭、劉景生、陳福庭等。
解放前,黃花港村人全部奉教,據1985年統計,全村240戶僅有6戶不奉教。黃花港教堂再近百年中造就了眾多神職人員,僅黃花港村人就有神父8人,計劉景和(唐山教區榮休主教、中國天主教愛國會副主席,中國天主教主教團副團長、全國政協委員)、謝博思(唐山教區副主教)、劉景生(曾任秦皇島教堂神父)、蘭華庭(任盧龍教堂神父、黃花港教堂神父、豐潤政協委員)、趙貴(曾任盧龍、灤南、遷安等縣教堂神父,後省公安廳任職)。蘇百鈞(曾任盧龍教堂神父)蘇百齡(曾任盧龍、遷西、山海關、唐山等地教堂神父,1966年「文化大 革命迫害致死)、蘇百勤(曾任石家莊教區神父,唐山教區神父)。此外上有修士16人,修女15人。
文化大革命時期,黃花港天主教受到了嚴重摧殘。1967年,造反派將堂皇秀麗的大教堂拆毀,把神職人員和一般教徒當做牛鬼蛇神,進行殘酷的批判鬥爭,教務活動處於低潮。當時,虔誠的教徒能夠偷着過宗教生活的不過四五百人。
1978年,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宗教活動開始正常化,1985年黃花港重建了大教堂,保證了宗教活動的正常開展。1995年以後,黃花港村又有四位修士晉鐸,即蘭寶強神父、劉允山神父、張建林神父、王寶亮神父。
哥特式風格
哥特式建築的風格是多種傳統的風格融合而成,飛扶壁[1]是哥特大教堂革命性的建築技術之一,使教堂擺脫厚重的牆壁也能高聳入雲,讓教堂的高頂的重量通過飛扶壁而傳遞到地面,使得大面積的玫瑰窗[2]可以在牆壁上出現,牆壁的承重減輕,大教堂整體也更加堅固。飛扶壁上也滿是精美的雕刻,中世紀的工匠們內心最在乎的是,讓上帝看見他們的用心。
參考文獻
- ↑ 【哥特建築:飛扶壁】,新浪博客,2014-05-30
- ↑ 哥特建築之精髓 ——玫瑰窗 (the rose window)║牆紙知識 ,搜狐,2017-06-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