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雨林樹冠層動物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雨林樹冠層動物賦
來自網絡的圖片
雨林樹冠層動物

中文名稱 :雨林樹冠層動物

原 因 :食物來源

實 例 :樹懶

價 值 :觀覽野生動植物最合適的位置

雨林樹冠層動物:由於冠層中多樣的食物來源和獨一無二的生態位的存在,使大量的動物在此生存。動物們經常聚集在鮮花盛開的樹木周圍,使得這些樹成為觀覽野生動植物最合適的位置。在這些有着充足食物的地方,動物們建立了自己的「領地」,但由於地面被冠層樹葉覆蓋的緣故,它們就分不清各自「領地」的界線了,於是大多數動物開始依靠聲音信號來分辨。因此逐漸地這些冠層中的「居住者」屬得上世界上聲音最大動物了。許多的靈長目動物會發出哀號和尖叫聲,而小鳥們通過鳥叫聲向別的動物宣示它們的到來。

運動方式

因為樹冠層的分支之間有高低差距,所以這個地區的動物必須通過一些的方式從這棵樹到另棵樹。大多數冠層林中的動物通過攀登,跳躍或者飛行的方式實現。一些物種為了實現滑翔,結構上發生了巨大的改變。在每個熱帶雨林中的每個樹冠層,其占主導地位的運動方式都不一樣,因森林的結構和演化歷史不同而不同。

美洲

美國,藤本植物很常見,卷尾在樹冠動物中占主導地位。卷尾可以支撐起動物的全部重量。除此之外,卷尾(末端通常毛髮比較少)也常作為一個感覺器官。靈長類動物中的一些物種有卷尾,而新大陸的靈長目動物普遍具有這樣的第五肢,包括嚎叫猴和蜘蛛猴。蜘蛛猴在樹上棲息時很像亞洲的長臂猿。雖然與嚎叫猴存在着近緣關係,但是蜘蛛猴的身體很細長,且體重可達6千克。其主要取食樹葉,竹筍和花朵,偶爾也食用昆蟲和鳥蛋。在新大陸猴分布最廣泛的是分布於巴西的蛛猴或者木炭猴,但是因為其原始森林保存率不到5%現僅存於幾個狹小的地區。在葡萄牙人抵達巴西之前,蛛猴的數量超過40萬隻,但是在1987考察的時候僅發現了386隻,而在1993年僅發現了559隻。根據推測,雖然過度狩獵對蛛猴的減少有着不可推卸的責任,但是主要原因還是棲息地的破壞。蛛猴的特點為其淺黃色的表皮和深灰色的臉,以及一個卷尾。這個物種的生殖行為為一夫多妻。蛛猴相對於靈長類動物和其他動物較為特殊,因為其雌性在成年後必須離開群體。而一般而言,在動物種群中,雄性必須分散然後進入不同的基因庫種群中。貧齒目的許多動物都有卷尾,其中包括不經常住在樹上的哺乳動物。兩種長鼻子的物種,食蟻獸和豪豬都有卷尾。夜間行動的食肉動物蜜熊也具有卷尾。

亞洲

在亞洲的熱帶雨林中,尤其是那些樹木高大的婆羅洲,滑翔和臂躍運動為主要的方式。具有滑翔飛行能力的動物有松鼠(多種屬)、飛狐猴(2種)、壁虎(2種)、飛蜥屬蜥蜴(2種)、青蛙(多種屬)、金花蛇等。在東南亞哺乳動物有卷尾的動物有穿山甲;鯪鯉科動物是在非洲發現的具有卷尾的動物。在這些飛行動物中並沒有能夠真正飛行的,而是從一棵樹滑翔到另一棵樹。為了滑翔,它們必須爬到樹的頂端,然後滑行到另一棵樹上。許多物種進化出的滑翔膜被稱為翼膜,當動物伸展四肢及它們的尾巴時翼膜就組成一個滑翔翼。當它們不使用的時候,那些皮膚就鬆散的掛在動物身上,也經常會導致行走和攀爬障礙。分布最廣泛且最有名的滑翔動物要數飛鼠。松鼠分布於全世界,熱帶、溫帶甚至北極都存在。熱帶雨林飛鼠卻只在東南亞、印度和斯里蘭卡,在那裡它們長於夜間活動。已記錄的飛鼠滑行距離超過200米。至少有4種蜥蜴進化出了滑翔的能力。其中的兩個物種存在於斯里蘭卡、印度和東南亞地區。最出名的Draco splenden出現於菲律賓、馬來西亞和印度尼西亞。這些蜥蜴一生除了產卵外,一直生活在樹上,它們的食物為樹上的螞蟻。它們最多可滑翔100米,但是通常一棵樹到另一顆樹的距離不超過20~30米。這些蜥蜴要依靠肋骨支持翼膜才能夠飛行。在東南亞的2種滑翔蜥蜴具有不同的形態。滑翔蜥蜴的四肢、軀幹、尾部和頭部只有少量的鱗片。馬來西亞飛蛙用四肢和位於足跟的小膜飛行,腿和前臂支持其膜伸展。它們的顏色非常豐富,通常其背上為亮綠色,腹部為黃色,雙腳和肩部有藍色的斑點。它們與其它的樹蛙一樣,把蛋下水邊的植物之上,當卵孵化出來後,蝌蚪就會掉進下面的水中。天堂樹蛇是存在於泰國南部、馬來西亞、婆羅洲、菲律賓和蘇拉威西的滑翔動物。它有可從身體側面展開的肋骨,其作用類似於降落傘,所以它們的肚子是凹的,使得它們能夠實現橫向滑動動作。臂躍運動是部分靈長類動物的樹林移動特殊方式。尤其是長臂猿,它們通過擺動從樹一端到達另一端。這些靈長類動物的解剖顯示,為了適應這種擺動形式的運動,它形成了比較長的手臂和手指,以及可移動肩關節。

非洲

在非洲,那裡的森林中藤蔓生長高度有限,所以動物也以樹冠運動為主。幾乎所有非洲的物種都缺少卷尾,僅穿山甲具有。穿山甲是一個酷似舊時代恐龍和新時代的犰狳食蟻獸,它全身披被大而厚的鱗片(除了腹部),當它被捕食時就蜷成一個球。它有較長的嘴巴和小眼睛,並有用來挖掘和撕裂實物的強有力的胳膊和腿。它的卷尾類似於新大陸的其它動物,在其末端有一個手指狀的感覺器官。大約有7種穿山甲分布於非洲和亞洲,其中6種存在於熱帶雨林地區。在熱帶雨林中,一些穿山甲是樹冠動物,而另一些則喜愛在陸地的洞穴中。不管它們生活在哪,穿山甲都很會游泳,而且都是夜行的,都是吃白蟻,螞蟻和幼蟲。穿山甲依靠它們發達的嗅覺來尋找螞蟻白蟻。它們用堅硬且鋒利的爪子扒開螞蟻或者白蟻的巢,並用它25厘米長的舌頭取食。因為它們的食物較難消化,穿山甲常會取食沙礫,以便在胃中可以研磨昆蟲。

其它

其中最常見的形式就是通過尾巴保持平衡,而在間距較小的樹木間移動。許多猴子,松鼠,狐猴有發達的尾巴,以幫助它們保持平衡。其它的樹冠居住者,像懶猴,樹懶、象猴子等都是用它們的大爪子抱着樹冠並在樹上緩慢的移動。[1]

食葉哺乳動物

儘管冠層的樹葉如此之多,但幾乎沒有多少哺乳動物以它們為食;由於葉片細胞壁的主要成分——纖維素很難被消化,因此食葉動物需要較大的胃去容納分解它們。由於大型的胃會造成體型碩大,對於這些依靠樹枝來支撐它們身重的冠層「居民」來說,這無疑是不利的。同樣地,這裡也很少存在以葉片為食的鳥類,因為繁複的消化系統也會增加它們的體重,這樣勢必會妨礙它們的飛行。有趣的是,有很多的舊世界哺乳動物,尤其是靈長目動物,它們主要依靠樹葉為食,但是對消化纖維素有着生理適應性的舊世界靈長目動物卻很少。以葉子為食的森林冠層動物有樹懶、吼猴屬動物、猩猩和黑猩猩等。

新大陸

樹懶是一種對冠層有着高度適應性的特殊動物。其屬於貧齒類動物(沒有牙齒),具有頰齒,並且只存在於中美洲和南美洲地區。在那裡有6~7種樹懶,分為兩組:三趾樹懶和二趾樹懶。三趾樹懶幾乎只以樹葉為食,而二趾樹懶生活在冠層高處,主要以各種樹葉和果實為食。三趾樹懶具體分布於洪都拉斯至阿根廷之間。當地人很熟悉其發出的類似於「Ai」的刺耳叫聲。二趾樹懶具體分布於尼加拉瓜至玻利維亞和巴西北部的廣大地區。這兩種樹懶主要在夜間活動。為了更容易排出水分,它們的毛髮由腹部向後背分布。樹懶經常倒掛在樹枝上。由於它們行動極其緩慢,再加上身上毛髮潮濕,以致於毛髮上會出現藍藻。正是如此,其身上像披着一層綠衣,也正因為這層綠色的偽裝,它就不易被天敵「菱紋鷹」發現了。樹懶的胃分成了許多個「隔間」,其中含有能消化分解纖維素細菌。樹懶行動緩慢,再加上每天15小時的睡眠時間,緩慢的新陳代謝為它保存體能提供了條件。那些被樹懶吃掉的葉子會在它們的腸里呆上一月之久,在熟悉的環境下,它們通常每一周排一次糞便和尿。樹懶的毛髮上也存在一個複雜的生態系統:曾經有一項研究發現,樹懶身上存在這950多隻靠毛髮里生長的藻類生活的甲蟲。同時,樹懶的毛髮也是一些蛾類的生存之地。當樹懶在地面上時,蛾子就會迅速在它們的糞便中產卵,而後又返回毛髮中。卵孵出後,經過一段時間,幼蟲變成了成蟲,而後它們又會以其它的方式寄生到別的樹懶身。樹懶的行動如此之慢,它們會選擇危險性很高的地面排糞而不選擇在樹上解決的答案就在於雨林生態系統的複雜性。樹懶在樹的底部排下糞便,給樹提供了珍貴的肥料,在大部分的雨林中,這些肥料都是很珍貴的且極其重要的。吼猴屬動物是另外一種主要以樹葉為食的新世界冠層動物。它們是冠層中叫聲最大的動物,根據吉尼斯世界記錄的記載,它們發出的沙啞叫聲可以在10多英里外的地方聽得清清楚楚。當一群吼猴靠近時,音量之大是相當難以置信的。和蜘蛛猴有着近親關係的吼猴,其雄性的聲音很特別,當「敵人」來侵犯時,根本都用不着身體上的對抗,它們利用叫聲就足以嚇退對方,從而保衛了領土。吼猴通常5~20隻為一群,其中雌猴和幼猴比例最大。這些又矮又胖的黑靈長目動物,身重可達9千克,儘管它們只有當果實短缺時才會食用樹葉,但它們仍屬於食葉動物。

舊大陸

在舊大陸,一些冠層中靈長目動物以樹葉為食。亞洲最大、世界第三大的靈長目動物——猩猩就是以樹葉為食的靈長目動物中的一種。猩猩一度存在於亞洲,但僅限於婆羅洲北部(猩猩婆羅洲亞種)和蘇門答臘地區(猩猩蘇門答臘亞種)。經抽樣調查,蘇門答臘猩猩雄性身高1.6米,重180千克,臂寬超過2米。婆羅洲猩猩則小的多。猩猩生活在森林冠層的中層,在這裡它們以葉片、水果、幼芽為食,偶爾會取食鳥蛋。猩猩不是群居動物,習慣獨來獨往。它的這種不合群行為並非先天存在而是後天習得的。猩猩幼崽的母親逼迫它們彼此分離,讓它們在森林中能夠獨自生存。因為一對或一群行動遲緩的猩猩找到的食物將比單只找到的少,所以這種獨來獨往的行為對它們在雨林中的生存有着極其重要的意義。猩猩的基因組中98%的基因與人類相同。猩猩照顧子女的時間也很長。同人類一樣,猩猩也具有特徵性的面貌。在它們的一生中面貌會發生變化:出生時是光禿禿的,幼年時開始長鬍鬚,到了成年,其臉頰上開始出現臉袋。猩猩每晚都會在離地面有5~25米的地方新建它們的「臥室」,從不回原先的「臥室」。在印度尼西亞和馬來西亞,瀕臨物種的非法交易以及大面積地的森林砍伐給猩猩的生存構成了威脅。世界自然基金會估計自然界只存在30000~40000隻猩猩了,每年有超過1000隻的猩猩作為寵物或獸肉的來源而被偷獵者捕捉或獵殺。從遺傳上講,黑猩猩與人類關係最為密切,它們也是食葉動物,通常取食樹苗、種子、樹皮、水果等,偶爾取食昆蟲、魚、爬蟲和一些小哺乳動物。在它們的出生地西非和中非地區,由於人類的獵殺和棲息地的破壞,它們的處境也極度危險。黑猩猩直立時高達1.7米,在居住在樹上和地面上的所有動物中,它們都屬於最強壯的動物。

爬行動物

很多人想起叢林時,就會聯想到大毒蛇;但在冠層里沒有多少對人類有威脅的物種。冠層的大多數蛇是蟒蛇或者毒性不大的蛇,並且很少傷害到人類。甚至有時候,根本就看不到多少蛇,因為它們很多把自己偽裝成葉子和藤本植物。冠層中最富盛名的毒蛇是新大陸的睫毛蝰蛇,它有黃、綠、黃褐色和橙色等幾種不同的體色。這種毒蛇的眼睛上方有一種多刺結構,就是名字的由來。冠層中還有其它各種各樣的蟒蛇,它們用強有力的肌肉將獵物勒死。除蛇外,森林冠層里還有蜥蜴。鬣蜥是新大陸大型綠色蜥蜴,它有種極不尋常的本領就是能從18米高的樹上掉下來而沒有任何傷害。它的尾巴力氣很大,在掉落過程中能維持身體的平衡。鬣蜥經常將四肢懸於河上,遭遇捕食者時,它們便扎進水裡逃生,一直等30分鐘後再出來。它可達1.8米長,但一般的並沒有這麼大。它能稍微變色,以便更好的適應周圍的環境。但森林中真正能變色的是變色龍,有森林覆蓋的大陸都有不同的變色龍物種。變色龍是一種能夠快速改變自己體色來適應周圍環境的蜥蜴。舊大陸或者非洲和馬達加斯加的變色龍具有最強的體色改變能力,它們通常呈現出亮綠色、紫色和綠色,用顏色來折射出它們的心情。南美洲存在安樂蜥,而亞洲有蝴蝶蜥(Agamas)。

無脊椎動物

在雨林中,昆蟲無處不在,已充當了許多通常被其它動物所占的生態位。例如南美森林中軍蟻擔當了森林大象的的角色。在雨林冠層中,存在着大量的昆蟲:在對秘魯有着500立方米葉片容量的雨林冠層的一項研究發現,其中生存着50多種螞蟻,1000種甲蟲,1700種節肢動物,此外還有100000多種生物。一棵雨林樹木上就會生存大約1200種甲蟲,然而一公頃茂密的森林冠層里生存的甲蟲物種可高達12448種。有很多昆蟲和其它的無脊椎動物不被認為是樹棲型動物,但它們確實存在於冠層中。例如,在新熱帶區的鳳梨離地面數百英尺的地方發現有一些蟹類生存。同樣地,蚯蚓和大渦蟲(扁形動物)也是冠層系統的動物,蚯蚓在支撐附生植物生長的土壤和護根的處理過程中起了重要作用。冠層里蚊子也很多,但在地面上,一般沒有多少生蚊的水潭存在,這也沒有明顯的季節變化刺激蚊子的大量繁殖。在冠層里,蚊子將卵產在附生植物如鳳梨等的葉片中。因此,在冠層里受到的蚊子叮咬要比在地面上要嚴重得多。許多昆蟲像竹節蟲、蜘蛛、葉蟬、螳螂等都有特殊的行為、身體結構和與環境相類似的體色。這些模仿落(枯)葉、活葉、吃完一半的葉子、樹枝、樹皮、鳥糞和花部的昆蟲能夠在它們捕獵和休息時阻止捕食者發現並捕食它們。

視頻

你知道動物們在雨林中怎麼生存嗎?(上)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