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黑與阿詩瑪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阿黑與阿詩瑪是根據彝族撒尼人民間敘事長詩《阿詩瑪》改編的一目京劇。由雲南著名戲曲女作家金素秋、導演吳楓編劇,1953年由昆明軍區政治部京劇團首演,多次在雲南省及全國戲劇交流中演出[1]:79。阿詩瑪,雲南省石林彝族自治縣地方傳統民間文學,屬於中國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2]
戲劇簡介
- 《阿黑與阿詩瑪》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初期較早運用京劇藝術形式表現雲南邊疆少數民族生活題材的嘗試,陶君起在《京劇劇目初探》中評價此劇是「開當時京劇表現民族兄弟生活先例」的優秀作品[1]:80。
- 京劇中阿詩瑪與阿黑被處理為情侶關係,目的是增強京劇的觀賞性、引起觀眾的共鳴,實際撒尼民間鮮有此二者為情侶關係的說法[3]。
重要文史
- 阿詩瑪使用口傳詩體語言,講述或演唱阿詩瑪的故事。阿詩瑪不屈不撓地同強權勢力作鬥爭的故事,揭示了光明終將代替黑暗、善美終將代替醜惡、自由終將代替壓迫與禁錮的人類理想,反映了彝族撒尼人「斷得彎不得」的民族性格和民族精神。
- 2006年5月20日,阿詩瑪經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遺產編號:Ⅰ—28。
歷史背景
- 阿詩瑪的原形態是用撒尼彝語創作的,是撒尼人民經過千錘百鍊而形成的集體智慧結晶,具有廣泛的群眾性。它主要流傳於雲南省石林彝族自治縣彝族撒尼人聚居區,分為南北兩個大同小異的流派。
- 《阿詩瑪》源遠流長。關於《阿詩瑪》起源時間,學界看法不一,有研究者認為萌發於刀耕火種的原始社會時期,形成於封建社會時期,跨越了若千人類社會發展歷程,用撒尼彝語創作並以口耳相傳的方式一代又一代地流傳至今。
- 由於千百年來都用撒尼語傳播,直到近現代,外界才知道《阿詩瑪》。
劇型特色
- 阿詩瑪傳唱的空間主要有私人空間和公共空間兩類。
- 私人空間主要指住所;公共空間則包括:廣場、山林、道路、水塘周圍、公房以及群體性聚會與祭祀的空間。
- 但對空間的體驗並不單純地存在於空間本身,這兩種空間可以轉換,當一群撒尼人在某處居所時,作為私人空間的居所就成了公共空間,當一個撒尼人在村寨的廣場、山林時,原本作為群體所有的公共空間也成為一種私人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