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舉恩數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原文
國朝科舉取士,自太平興國以來,恩典始重。然各出一時制旨,未嘗輒同,士子隨所得而受之,初不以官之大小有所祈訴也。太平之二年,進士一百九人,呂蒙正以下四人得將作丞,余皆大理評事,充諸州通判①。三年,七十四人,胡旦以下四人將作丞,余並為評事,充通判及監當。五年,一百二十一人,蘇易簡以下二十三人皆將作丞、通判。八年,二百三十九人,自王世則以下十八人,以評事知縣,余授判司簿尉。未幾,世則等移通判,簿尉改知令錄。明年,並遷守評事。雍熙二年,二百五十八人,自梁顥以下二十一人,才得節察推官。端拱元年,二十八人,自程宿以下,但權知諸縣簿尉。二年,一百八十六人,陳堯叟史、曾會至得光祿丞直史館,而第三人姚揆,但防禦推官。淳化三年,三百五十三人,孫何以下,二人將作丞,二人評事②,第五人以下,皆吏部注擬。咸平元年,孫僅但得防推。二年,孫暨以下,但免選注官。蓋此兩榜,真宗在諒閻,禮部所放,故殺其禮。及三年,陳堯咨登第,然後六人將作丞。四十二人評事;第二甲一百三十四人,節度推官、軍事判官;第三甲八十人,防團軍事推官。
注釋
①通判:官名。在知府下掌管糧運、家田、水利和訴訟等事項。
②評事:官名。隋煬帝置,大理寺的屬員。秩正九品,掌同司直,出使推按,參決疑獄,隋員額四十八。唐、宋沿設,減為十二,唐掌出使推按,秩從八品下,宋改為正八品,與司直詳斷疑案。民國北洋軍閥統治時期辦理行政訴訟案件的「平政院」,設評事十五人,系簡任官,掌審理案件。
譯文
我大宋朝以科舉取士,從太宗太平興國以後,恩典開始日益受到重視。然而,這些恩典都是出於皇帝一時的諭旨,從來沒有完全一樣的。起初,士人們考中後朝廷授與什麼官職,他們就接受什麼官職,並不計較官位的高低。太平興國二年(977),取恩科進士一百零九人,呂蒙正以下的四人被授予將作丞之職,其餘的人都被授予大理評事一職,充任諸州通判。三年,取進士七十四人,胡旦以下四人授將作丞,其餘的人都授大理評事,充各州通判及監當。五年,取一百二十一人,蘇易以下二十三人都授將作丞、通判。八年,取二百三十九人,從王世則以下的十八人都以評事的身份任知縣,其他的人都授判司簿尉。不久,王世則等升任通判,司簿尉改為知令錄。次年,這些知令錄們都被破格提升為守評事。雍熙二年(985),取二百五十八人,自梁顥以下二十一人,僅被授為節察推官。端拱元年(988),取二十八人,從程宿以下,都僅被授為權知諸縣簿尉。二年,取一百八十六人,名列前茅的陳堯叟、曾會至被授為光祿丞直史館,而第三名姚揆僅被授為防禦推官。淳化三年(992),取進士三百五十三人,孫何以下,有兩人授將作丞。二人授評事,從第五名以後,都由吏部負責登記,俟後安排。
真宗咸平元年(998),孫僅作為第一名僅被授為防禦推官。二年,從孫暨以下,僅得免選人官罷了。大概當時真宗守表尚未親政,這兩榜都是由禮部所放,因而大大降低了規格。到了咸平三年,陳堯咨登第,在他之後有六人授將作丞,四十二人授評事;第二甲一百三十四人,都授節度推官、軍事判官;第三甲八十人,都授防團軍事推官。
作品簡介
《容齋隨筆》是南宋洪邁(1123~1202)著的史料筆記,被歷史學家公認為研究宋代歷史必讀之書。《容齋隨筆》與沈括的《夢溪筆談》[1]、王應麟的《困學紀聞》[2],是宋代三大最有學術價值的筆記。
《容齋隨筆》分《隨筆》、《續筆》、《三筆》、《四筆》、《五筆》,共五集七十四卷。其中前四集各十六卷,因書未成而作者過世,故《五筆》僅為十卷。這部書內容範圍頗廣,資料甚富,包括經史百家、文學藝術、宋代掌故及人物評價諸方面內容。它對後世產生了較為深遠的影響,《四庫全書總目提要》[3]推它為南宋筆記小說之冠。
《容齋隨筆》[4]最重要的價值和貢獻是考證了前朝的一些史實,如政治制度、事件、年代、人物等,對歷代經史典籍進行了重評、辨偽與訂誤,提出了許多頗有見地的觀點,更正了許多流傳已久的謬誤,不僅在中國歷史文獻上有着重要的地位和影響,而且對於中國文化的發展亦意義重大。
視頻
科舉恩數 相關視頻
參考文獻
- ↑ 國學北宋沈括百科全書式筆記《夢溪筆談》(完整版),搜狐,2017-08-01
- ↑ 困學紀聞,古詩文網
- ↑ 【好書推薦】四庫全書總目提要 ,搜狐,2018-06-21
- ↑ 《容齋隨筆》中的8句經典名言,句句都是人生哲理!,搜狐,2018-12-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