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階層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社會階層或社會分層(英語:social stratification 或 class division),是社會學概念,指的是「依照共通的社會經濟財富狀況而將人們區分為不同群體」的分類方式,牽涉到一系列關係性的社會不平等,包括意識型態、政治、經濟和社會等面向。當人群之中出現差異,並且這樣的差異已經導致部分人擁有凌駕其他人的地位、權力、特權時,這就稱為社會階層(或社會分層)。社會藉此而將各類人們分類成有高下之別的階層或等級(等級制度)[1]。
目錄
基本原則
社會階層有四個重要的基本原則:一,社會階層不單單反映了人與人之間的個體差異,還是整個社會的特質。二,社會階層是能夠透過世代傳遞的。三,社會階層具有普遍性,但是是可以改變的。四,社會階層不僅牽涉到社會不平等,還牽涉到人們的信念。在當代的西方社會,社會階層被粗略地分為上中下三層,每個階層又可以再被劃分為更細的分類,例如依照職業來進行區分。
特徵
社會階層有以下特徵:
(1)同一階層的人群具有類似的行為。
(2)社會階層的地位有高低。
(3)社會階層乃是職業、所得、教育等綜合的結果。
(4)社會階層的內涵會變動,而且個人亦會提升到較高階層或下降到較低階層[2]。
特例
已經成為歷史的印度的等級社會( 印度種姓制度 ):一個人自出生,就自然進入了這個等級社會,一生也沒法擺脫。
決定因素
決定社會階層的因素分為三類:經濟變量、社會互動變量和政治變量。經濟變量包括職業。收入和財富;社會互動變量包括個人聲望、社會聯繫和社會化;政治變量則包括權力、階層意識和流動性。
職業
在大多消費者研究中,職業被視為表明一個人所處社會階層的最重要的一項指標。一個人的工作會極大地影響他的生活方式,並賦予他相應的聲望和榮譽。
成就
個人取得的成就越高,就會獲得更高的榮譽與尊重。個人業績或表現也涉及非工作方面的活動。也許某人的職業地位並不高,但他或其家庭仍可通過熱心社區事業、關心他人、誠實善良等行為品性來贏得社會的尊重從而取得較高的社會地位。
社會互動
大多數人習慣於與具有類似價值觀和行為的人交往,在社會學裡,群體資格和群體成員的相互作用是決定一個人所處社會階層的基本力量。
財物
財物是一種社會標誌,它向人們傳遞有關擁有者處於何種社會階層的信息,有用財物的多寡、財物的性質決定同時也反應了一個人的社會地位。
價值取向
個體的價值觀和信念是表明它屬於哪一社會階層的又一重要指標。由於同一階層內的成員互動更頻繁,他們會發展起類似和共同的價值觀。
階層意識
階層意識是指某一社會階層的人,意識到自己屬於一個具有共同的政治和經濟利益的獨特群體的程度。
視頻
社會階層 相關視頻
參考文獻
- ↑ 李強:怎樣看待我國的社會結構與社會分層,愛思想,2016-5-5
- ↑ 2019年軍隊文職考試管理學專業知識精講:社會階層,中公網校,2019-03-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