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湖北省宜昌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來自 搜狐網 的圖片

湖北省宜昌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是在宜昌經濟技術開發區的基礎上逐步發展建立的,成立於1988年,1992年被批准為省級經濟技術開發區,1999年被批准為省級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2010年升級為國家高新區,是繼武漢東湖高新區、襄陽高新區後我省成功升級的第3家國家高新區,先後榮獲國家中西部加工貿易梯度轉移重點承接地、國家循環經濟試點園區、國家創新型特色園區、長江經濟帶國家級轉型升級示範開發區和國家軍民融合產業示範基地等稱號。根據科技部火炬中心公布的最新考核排名,宜昌高新區在全國168家高新區中排第61位,居2010年以後全國新升級高新區前列。

一、發展歷程

高新區建區30年來,大致經歷了四個發展階段:

第一個階段

探索起步(1988年—2003年)僅有東山一個園區,面積11.2平方公里,由高新區直管。

第二個階段

整合拓展(2004年—2009年)2004年,宜昌開發區與猇亭園區合併,規劃控制面積擴大至33.6平方公里。2008年,在猇亭園區設立湖北深圳工業園,規劃面積35平方公里。高新區對猇亭園區(湖北深圳工業園)實行共管體制。2009年,市委、市政府將西陵、伍家崗、點軍、夷陵四個開發區納入高新區拓展區,實行歸口統計[1]

第三個階段

擴規完善(2010年—2015年)2010年至2013年,高新區先後託管了白洋工業園、生物產業園和電子信息產業園。2013年5月前,白洋工業園和生物產業園實行淨地託管。2013年以後,高新區對上述三個園區實行整體託管,白洋工業園拓展至156.3平方公里,生物產業園拓展至43.57平方公里,電子信息[2]產業園拓展至33.67平方公里,高新區在三個園區分別成立園區辦負責建設管理。至此,宜昌高新區形成了「一區六園」(即東山園區、猇亭園區、湖北深圳工業園、白洋工業園、生物產業園、電子信息產業園)發展格局。

第四個階段:功能提升(2016年—至今)

以三峽保稅物流中心的投入運營、臨空經濟區推進建設、中國(湖北)自貿區宜昌片區申報建設為標誌,高新區由單一的工業項目承接功能轉變到了開放合作、項目孵化、創新驅動等多功能疊加的新階段。宜昌自貿片區的實施範圍27.97平方公里,涵蓋宜昌國 家級高新區東山園區和生物產業園區連片區域(高新區16.61平方公里,夷陵區0.01 平方公里,西陵區1.81平方公里,伍家崗區9.54 平方公里),以制度創新為核心,以可複製可推廣為基本要求,立足三峽、承東接西、服務全國,重點發展先進裝備製造、生物醫藥、電子信息、新材料等高新產業及研發設計、總部經濟、電子商務等現代服務業,力爭建設成為三峽地區有序承接高新技術產業轉移的集聚區、長江經濟帶產業轉型和綠色發展示範區、區域性全面深化改革試驗區和開放合作新高地。2018年11月,宜昌高新區總部整體移師白洋,開啟了高質量發展新征程。2019年5月,根據市委、市政府決策,高新區將電子信息產業園整體移交給點軍區政府管理。

二、發展現狀

宜昌高新區的產業格局已由傳統的「磷化工獨大」,轉變為生物醫藥、電子信息、新能源新材料、高端裝備製造和現代服務業等六大主導產業,高新技術產業產值占全區工業總產值的比重達70%以上。主導產業中,擁有5個「全球第 一」(全球最 大的多元醇生產基地、全球最 大的金剛石鋸片基體生產出口基地、全球規模最大和劑型最 多的硫酸新黴素生產出口基地、全球最大的六偏磷酸鈉生產基地、全球最 大的鋼琴生產基地)、4個「亞洲第 一」(亞洲最 大的活性乾酵母研發生產企業安琪酵母、亞洲唯 一的全系列和最大插齒機和銑齒機研製企業長機科技、亞洲最大的醫用丁基膠塞生產企業華強科技、亞洲最 大的化肥和井礦鹽製造企業宜化集團)、3個「全國第 一」(占據全國麻醉藥品市場60%的人福藥業、全國最大的聯鹼化工和氯鹼化工生產企業宜化集團、全國最 大的精細磷酸鹽生產企業興發集團)和一批「全國領先」。

近年來,宜昌高新區一手抓體制機制創新。深入推進綜合執法改革,在全國開發區體制範圍內率先取得了獨立的、完整的綜合行政執法主體資格。創新服務市場主體方式,設立「多層次資本市場發展資金」,集聚融資租賃、創投、基金、交易所等金融投資及服務機構70多家,新培育上市企業(含主板、新三板、四板掛牌)53家。強力推進投融資改革,先後組建了宜昌高新投資開發有限公司和宜昌高新產業投資控股集團,為高新區發展提供強有力的資金支持。在全省率先學習對接上海自貿區,「放管服」改革和自主創新措施領跑全省,中歐(宜昌至德國漢堡)的國際貨運班列實現「破冰」。

一手抓轉型升級。大力推進大眾創業、萬眾創新。全區現有國 家級孵化器4家、國 家級眾創空間5家,雙創載體面積達120萬平方米,引進了清華啟迪、中科曙光、中開院、國家中部技術轉移分中心等專業運營機構,微特電子、億立能、千覺電子等一大批孵化企業成為國標制定者。擁有國 家級重點實驗室1家(三峽大學湖北長江三峽滑坡國家野外科學觀測研究站)、國 家級企業技術中心4家(興發、宜化、安琪、華強)、國 家級地方聯合工程實驗室2家(人福藥業、南玻硅材料),省級產業技術研究院、工程技術中心以及企業技術中心等省級以上創新平台近100家。擁有高新技術企業243家,占全區規模以上工業企業數比重為79 %。培育創新型企業近300家,其中省級創新型企業10家、國家創新型示範企業1家(安琪)、國 家級知識產權優勢企業6家,國際國內產業細分領域單項冠軍企業43家。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