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溫室蔬菜東西向輕簡化生產技術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來自 搜狐網 的圖片

溫室蔬菜東西向輕簡化生產技術我國的設施蔬菜種植規模居全球之首,但生產效率並不高。幾十年來,傳統的溫室蔬菜是基於南北向栽培的,這種模式是適應以人工為主要勞力的勞動密集型產業需要發展而來的。

一、技術名稱

溫室蔬菜東西向輕簡化生產技術

二、技術概述

(一)研發背景

我國的設施蔬菜種植規模居全球之首,但生產效率並不高。幾十年來,傳統的溫室蔬菜是基於南北向栽培的,這種模式是適應以人工為主要勞力的勞動密集型產業需要發展而來的。隨着生產人員老齡化、勞動力短缺問題的逐步加重,設施蔬菜應向輕簡化、機械化[1]、優質高效轉型發展。本研究自2015年開始將傳統的溫室南北向栽培轉變為東西向,把菜橫過來種,滿足機械化生產的需求,實現了生產模式的根本轉變,研發出溫室蔬菜東西向生產的關鍵技術與輕簡化集成模式,解決了溫室生產勞動力和水肥資源消耗大、輕簡化轉型難的問題。

(二)技術要點及參數

1)將傳統的南北向栽培改為東西向種植,促進機械的使用和普及。南北向作業距離僅有6-8米,機器需要頻繁往返掉頭,改為東西向後,直線作業距離可以增加8-10倍以上,完全滿足了機械化作業的需求。

2)針對東西向茄果類吊秧產生前後遮光問題,以光飽和點較高、光照影響產量較大的番茄為突破點,通過群體結構與個體根系調控,形成番茄[2]矮化密植高產栽培技術(密度4400株/畝,棚前2畦每株留果2穗,棚後4畦留果3穗)解決了東西向生產與光合效率協同提升的難題。

3)以東西向為基礎,實現區格化管理。將種植區從南到北劃為5-8個條帶,機器起壟做畦,畦面配套滴灌施肥,避免了平畦漫灌,調節了土壤水氣轉化。針對起壟、運輸等環節配套起壟機(5.1-6.6kw)、空中軌道車(承重150-200 kg,溫室中間或1側)、地軌車(雙軌電動,溫室1側)等小型機械作業技術。

4)分區實現精準化、差異化的水肥藥供應。溫室南北光、溫、濕存在較大的差異,光合有效輻射相差20%以上。為不同條帶配套密植群體和水肥藥精準供應,引進並完成基於每天溫濕度光照的水肥模擬決策模型,為每畦提供精準的水肥周供應方案(Vegsyst-DSS模型),形成低成本緩釋液體肥滴灌技術及園區配肥站技術,節本23%;採用分時分區、先北後南收穫,商品率提升6-11%,進一步提升水肥資源利用效率和經濟收益。

5)形成綜合技術集成模式。將品種篩選、機器起壟、滴灌施肥、綠色防控、群體調控、收穫機械運輸等技術集成在生菜、韭菜等葉菜,和番茄、茄子、黃瓜等果類蔬菜上實現輕簡高效應用,同時形成葉菜-葉菜周年連作、番茄-甘藍-生菜周年輪作輕簡模式。勞動力節省20%,產量提升12-24%,水肥藥節約19-30%,經濟效益增加2512-5780元/畝。

(三)技術示範推廣情況

2015年以來依託北京市農林科院大興綜合服務試驗站、張家口專家工作站的建設與運行,整合了院內外科技力量和科技資源,建成了政、企、學、農4位一體的推廣服務模式,形成了以北京大興、房山,河北張承兩地為核心區,輻射京津冀蔬菜產區的示範區,實現了在區域層面有影響力的集技術服務與推廣為一體的綜合實體。幾年來,通過現場展示、觀摩、研討、農戶培訓、技術資料書籍、影像等傳播途徑,高平畦、東西向、液體肥滴灌施肥、生物防治以及多項技術的組合集成在北京大興、房山、延慶、順義,河北承德、張家口等地進行了大範圍的示範推廣和落地應用,取得了顯著的經濟和環境效益。到目前為止,建立核心示範基地20個,示範基地50餘個,累計推廣設施生產面積11.4萬畝。葉菜類平均增產12%,平均每畝增收1270元,果菜平均增產15%,每畝增收2980元。此外,由於使用小型溫室機械,節省大量勞動投入,降低了勞動強度,為設施農業工人老齡化、招工難提供解決措施,促進了產業的可持續發展。周年生產合計降低工人勞動時間188小時/畝,降低勞動投入20%,同時節約氮肥投入1.14萬噸,節水912萬方,並減少活性氮排放11.9噸,對減輕化肥污染,降低養分投入,改善農業生態環境,降低農業面源污染風險都具有重要作用。

三、適宜區域

華北、黃淮日光溫室蔬菜產區。

四、注意事項

東西向栽培後,溫室內南北畦由於環境條件差異,作物生長會存在差異,應根據生長狀況採取一定的差異化管理,如在果菜打頂時間和留果穗數、葉菜採收時間等方面可以錯開時間完成。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