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着活着就老了(楊舟平)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活着活着就老了》是中國當代作家楊舟平寫的散文。
作品欣賞
活着活着就老了
作家馮唐有本散文集,名字叫《活着活着就老了》,我至今沒有看過,所以,就不能妄加**。但我覺得這本書名字吸引人,起得說好也不好。說好,是覺得它揭示了一種自然現象,誰都會老,誰也不可能長生不老,否則就成「精」了;說不好,是覺得純粹是句廢話,說了等於沒說。
但你不能不否認這句話很值得玩味,人生基本沒有一輩子的朋友,大多走着走着就散了,就像人人求長壽不老,人人想長命百歲,但誰又能做到呢?秦始皇被稱萬歲,但秦王朝歷二世而亡,始皇帝嬴政本人也只活了49歲。無論你是否承認上天是公平的,但在變老這個問題上,上天無疑是公平的。「不知明鏡里,何處得秋霜。」生老病死,物理常情。也許,每個人的境遇不同,但每個人都必然經歷生死。
歲月如刀,刀刀見老。小時候覺得老了很難看,滿頭白髮、滿臉皺紋、下巴凹陷、牙齒脫落;也恨可怕,藥不離口、耳聾背駝、行動遲緩、智力倒退-----這是兒時,我對老年人的基本印象。在小地方長大的我,現在依然在小城市生活,如今的年齡,走進大城市面對光怪陸離的智能電子設施、大數據核查,有種莫名的恐懼感和陌生感,感覺坐地鐵都如「陳煥生進城」一樣窘態,於是感嘆,自己真的老了。雖然有時感覺自己還年輕,但一看自己的孩子和周圍看着長大的孩子,他們大都已成人父人母了,自己還能算年輕人嗎?當我第一次被朋友的孩子叫「爺爺」時,感到很不自在,而現在已能坦然接受了。今年,當我的妻子拿着退休證對我說:「單位已經不要我上班了!」我聽後也是五味雜陳,妻子才五十五歲啊,還可再教書育人,但卻已經到了體制內女性職工的退休年齡。這時,我才理解了捷克小說家米蘭·昆德拉的話了:「老人是對老年一無所知的孩子。」當我用「黑色的眼睛尋找光明」時才發現,其實大多五十歲以後的人,他們的人生更自主,更從容,甚至更出彩。
農耕時代,人們靠天吃飯,年老代表對天氣和農業的關係認知更有經驗,因此老年人備受尊重,往往給人以德高望重的感覺。然而現代信息社會,搜索引擎無所不有,知識飛速迭代,別說老年人,貌似中年人都快落伍了。
2019年,聯合國世衛組織對各年齡段年齡劃分標準作出了新的規定,具體如下,未成年人:0至17歲;青年人:18至65歲;中年人:66至79歲;老年人:80至99歲;長壽老人:100歲以上。但劃分歸劃分,你不能不承認,人過五十,身體的健康狀況開始走下坡路,心理也隨着發生了變化,比如記憶大不如前了,握着熟人的手,半天叫不上名字;牙齒越來越怕硬怕酸怕冷了,吃個蘋果,不敢直接用牙咬了,得用蘋果刀切碎了吃;開始講究養生了,睡前自覺泡腳二十來分鐘;躺下睡不着,坐下就打盹;眼前的事記不住,過去的事忘不了。
一天天,一年年,活着活着,不知不覺就老了,就這樣經年累月,前半生已過,後半生怎麼活?古人說:「少活天真,老活德行」總得活出一點樣子才好。人生不管那個年齡段,依然對自己有要求,對生活有小目標,依然要覺得自己在發光,這就是最好的時光。所以,不要怕生命又老了一歲。
看着周圍熟悉的老人一個個離世,自己的同齡人中不時也傳來去世的消息,讓我更加懂得珍惜當下了。活在當下,就要有一顆單純的心。當下,是佛經里最小的時間單位,一秒鐘有60個剎那,一剎那有60個當下。有的人睡覺時千般計較,萬般思慮,為了明天賺更多的錢,還有很多會議、工作上的事,所以覺睡得很不安穩。活在當下,是安心睡覺最簡單的方法。所以,吃飯的時候就要專心吃飯,喝茶的時候也要專心喝茶,真正到喝茶、吃飯的這一刻,你會發現茶真的好喝,會嘗到飯香的味道。因為這一刻融入了當下。活在當下重要的方法是每一刻都要盡力去追求,這個世界絕對不會有完美的狀態在等我們,我們完全沒有必要為還沒有發生的事情而焦慮恐怖,浪費時間。所以,林清玄才說:「快樂活在當下,盡心就是完美。」
佛經講到:人生有八苦:生,老,病,死,愛別離,怨長久,求不得,放不下。每個人一生,都是一場與苦難的較量,與自我作鬥爭的修行。就算是年歲漸長,身體和精力不如從前,也不要悲哀和沮喪,活着,就要讓自己高興,沒有必要過分看別人的臉色,更不要高估自己在別人心目中的分量。百年如雲煙,最後都要塵歸塵,土歸土。有則故事,說是上海一對老教授夫婦,在退休後,把大部分時間和精力用來整理兩人在各個年齡段的工作、生活剪影以及陪伴孩子成長的點滴記錄,紀念冊製作得極其精美,差不多與人同高,有照片、有文字、有視頻。誰知教授夫婦一去世,其擁有博士頭銜的獨子從國外回來處理後事時,對這些紀念冊竟連看都不看,最後被當成廢紙交給廢品收購商販了。小商販看後驚掉了下巴,但其兒子卻不以為然。
人老了,病了就治,別拖延。及時了解自己身體的情況,就會減少疾病的惡化。身體是一切美好願景的資本,是人活下去的根基。有點小病小災是人之常態,不要動輒拿教科書上的健康指標苛責自己,不必太矯情。在變老的路上能走多遠,完全取決於我們的體魄和心態。
變老了,不必管太多,對身邊的人,特別是孫輩學會放手,做好自己分內的事。學會自娛自樂,別麻煩別人包括自己的孩子。有自己的生活方式,培養自己的興趣愛好。不要怕被周圍人遺忘,隨着時間的流逝,不論出將入相,還是鎮守一方,所有的權貴顯赫,最終都會淡出公眾的視線。每個人的光環退去,誰都是柴米油鹽,誰都是一介布衣。
不要滿懷焦灼期待子女常回家看看,其實,如今年輕人的負擔和壓力比他們的父母還要大。每個人都是生命的獨立個體,所以在變老的路上,在孤獨時學會自己安慰自己,在寂寞時學會自己溫暖自己。老有老的風骨,老有老的優雅,老有老的風度。提倡「子女贍養、社會養老」理念,但不指望,才是正常心態。
有人說:人變老其實是從放棄自己的那一刻開始的。愛運動,有愛心,喜讀書,好心態,才是不老的秘訣。花瓶易碎,容顏易老,唯有內涵才歷久彌新,所以孔聖人才說:「發奮忘食,樂以忘憂,不知老之將至云爾」。於是,就有人提出「文化養老」,自娛自樂,其樂無窮。
按自己的節奏去生活,不在與他人的比較中打亂自己的節奏,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時區,只有你自己的生活節奏、目標,才能感知自己生命的精彩。你看那駱駝,從不着急,慢慢地走,慢慢地嚼,卻最終走到了目的地。
向死而生,這是生命規律。你的生命電量還有多少?你是否認真計算過?2015年,世界衛生組織統計,中國人平均壽命,男性74歲,女性77歲。按此推算,你的生命還能使用多久?這生命剩餘的電量,你打算如何使用?顯然,要充實地用,去做那些原來想做而做不成的事,去圓那些積年的夢;要快樂地用,人生最大的追求是快樂,有些年紀了,就更要追求快樂;要美好地用,愛美之心不可消失;要自主地用,別幻想社會如何善待,別幻想兒孫如何盡孝;要健康地用,把健康的主導權始終掌握在自己手裡;要智慧地用,把握生命的每個當下。目前,新冠疫情依然肆虐全球,時不時打斷着我們正常的生活,學會在常態防疫下生活,卻是我們當下面對的新課題。
一歲有一歲的味道,一站有一站的風景。過往都是序章,未來一定可期。從壯年就開始儲備晚年的生活能量,變老了才不會慌。變老了,心放平,想得開,邁穩步,別逞能,要服老,你想要的,歲月慢慢都會給你的。作家王蒙已快九十多歲了,還說:「明天我將衰老」「我也年輕過,你老過嗎?」瞧這境界!
是的,有過就是永遠,結尾就是開端。還是以王蒙老先生的話作為本文的結語吧:「這是多麼快樂,明年我將衰老,這是多麼平和,今天仍然活着。"[1]
作者簡介
楊舟平,陝西鳳翔人,高級法官,中國散文學會、陝西省作家協會會員,寶雞市作家協會理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