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志遠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沈志遠 | |
---|---|
經濟學家 | |
出生 | 1902年 |
國籍 | 中國 |
別名 | 沈觀瀾、沈任重、王劍秋 |
職業 | 經濟學家 |
知名作品 |
《計劃經濟學大綱》 《新經濟學大綱》 《近代經濟學說史綱要》 《僱傭勞動與資本》。 |
沈志遠(1902-1965),原名沈會春,曾用名沈觀瀾、沈任重、王劍秋 。浙江蕭山昭東長巷村(東井支沈氏)人。於1925年經侯紹裘介紹加入中國共產黨,1956年初任中國科學院上海經濟研究所籌備主任,後擔任上海社會科學院經濟研究所研究員。
個人簡介
沈志遠(1902年-1965年)經濟學家。浙江蕭山昭東長巷村人。
「五四」時期曾就讀於浙江省立一中,因參加愛國學生運動被校方「勸告退學」。後去上海讀書,接受了黨的教育,於1925年經侯紹裘介紹加入中國共產黨。1926年12月,受中共上海組織派遣,赴蘇聯莫斯科中山勞動大學學習。1931年12月回國,曾擔任社會科學家聯盟(社聯)常委。1933~1938年先後在上海暨南大學、北平大學(今北京大學)法商學院、西北大學任教授,同時從事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和哲學的著述和翻譯。其成名之作《新經濟學大綱》於1934年5月初版,他翻譯的《辯證唯物論與歷史唯物論》上冊於1936年出版。同年,在上海參加救國會。抗戰期間任生活書店總編輯,並主編季刊《理論與現實》。1944年9月,以救國會成員身份經沈鈞儒、馬哲民介紹參加民盟。1945年10月,在民盟第一次全國代表會議上被選為中央委員,並任救國會中央執行委員。1946年2月,民盟中央在滬委員舉行茶會,宣布成立民盟上海市支部籌備委員會,推定沈志遠、黃競武為召集人。同年8月支部成立,任支部執行委員。1948年1月出席在香港召開的民盟中央一屆三中全會,任民盟中央宣傳委員會代理主任。1948年10月到達東北。1949年6月被選為《共同綱領》起草小組成員,同年 9月21日參加第一屆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建國初擔任中央人民政府教育委員會委員、出版總署編譯局局長,被聘為中國人民銀行顧問。1951年調上海,任華東軍政委員會委員兼參事室主任、文教委員會副主任。10月民盟上海市支部舉行第一次盟員大會,被選為主任委員。以後又連任第二屆支部主任委員和第三屆民盟上海市委員會主任委員。1955年中國科學院成立4個學部,當選為哲學社會科學部委員。1956年初任中國科學院上海經濟研究所籌備主任,後擔任上海社會科學院經濟研究所研究員。
個人履歷
幼年時在私塾讀書。
1913年,去杭州求學,「五四」運動爆發,沈志遠因參加學生遊行而被校方「勸告退學」,不久去滬考入上海交通大學附中。
1922年畢業後回紹興任初中英語教師。二年後,轉松江景賢女中任教。此間,結交了一些共產黨員和共產主義青年團員,同時受《覺悟》、《新青年》等進步刊物的影響,於1925年加入中國共產黨。次年12月,受黨組織派遣。去莫斯科中山大學學習。[1]
1929年,考取莫斯科中國問題研究所研究生,同時任共產國際東方部書刊編譯,並參加《列寧選集》第六卷的翻譯出版工作。
1931年12月回滬,任中共江蘇省文委委員、中央文委委員和社會科學家聯盟常委,參加編輯《研究》雜誌.其間.沈發表許多文章,較著名的有《新經濟學大綱》、《現代哲學的基本問題》等。1933年9月到上海暨南大學任教一年。
1936年8月,受李達之邀,到北平大學法商學院任經濟系主任。抗日戰爭爆發後,轉赴西北大學法商學院任教。至1938年底到重慶,在鄒韜奮主辦的生活書店任總編,並主編大型理論季刊《理論與現實》。
1940年10月,「皖南事變」後,經周恩來的安排,沈與一些文化界進步人士疏散至香港。在港期間,任達德學院經濟系主任、教授,參與《大眾生活》周刊的編輯工作,與鄒韜奮、茅盾等人一起著文譴責國民黨政府對抗日進步力量的摧殘,提出抗日的九條主張。不久重返重慶,繼續從事著述。
1944年11月,中國民主同盟成立,沈當選為民盟四川支部委員。
1945年10月,被選為民盟中央委員。同年兒月回上海,在復刊的《理論與現實》任主編。
1948年赴東北解放區。
1949年,沈參加新政協第一屆全體會議。新中國成立後,歷任燕京大學教授、中央人民政府文化教育委員會委員和出版總署編譯局局長,沈志遠並被聘為中國人民銀行顧問。
1950年10月~1954年8月被選為上海市第二屆各界人民代表會議代表,上海市各界人民代表會議協商委員會第二屆委員和第三屆常務委員。
1952年初,沈志遠調往上海任民盟上海市委主任委員,同時擔任華東軍政委員會委員兼參事室主任、華東文教委員會副主任、上海市政協副主席等職。
1954年選為第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代表、上海市人民代表大會代表。
1955年當選為哲學科學學部委員。
1956年任中國科學院上海經濟研究所籌備主任,後還出任上海經濟研究所研究員。
1958年被錯劃為右派,1980年改正。
1959年起任第三、四屆全國政協委員,第一、二屆上海市人大代表,市人民委員會委員。
1965年1月病逝。
學術簡史
在蘇聯留學期間,參加《列寧選集》(六卷本)的中文翻譯和出版工作。1931年回國後在上海堅持黨的地下鬥爭。沈志遠把他的畢生精力傾注於馬列主義政治經濟學和哲學的研究,把傳播馬列主義作為終生的追求。
代表作品
沈志遠在政治經濟學領域中的主要著作有《計劃經濟學大綱》、《新經濟學大綱》、《近代經濟學說史綱要》、《僱傭勞動與資本》、《現代哲學的基本問題》 、《黑格爾與辯證法》、《辯證唯物論與歷史唯物論》等等。其中1934年出版的《新經濟學大綱》是沈志遠的成名之作。全書包含了馬克思的《資本論》和列寧的《帝國主義論》等主要內容,論述了以往經濟學教科書中很少涉及的社會主義經濟。該書的出版,受到輿論界的關注,進步人士稱之為「荒野里的一株冷艷的山花」。沈志遠治學嚴謹,在一片讚譽聲中找不足,《新經濟學大綱》再版了18次,修改增補了18次,直到建國前夕,又根據中國革命的理論和實踐,增補了《新民主主義經濟論》一章,使全書容量從初版的30萬字增加到60萬字,內容益臻豐富、完善。正因為這樣,這部書深受經濟學界同行的青睞。建國前後的幾十年間,一直被用作大學教材,其中有的篇章還被國外學者翻譯出版。
寫作限制
沈志遠為人耿直,對國家的興旺發達懷有強烈的責任感。50年代末,神州大地出現了一股「左」傾風,面對現實,他如骨鯁喉,經過深思熟慮,他冒着政治風險,於1962年抱病寫作了《關於按勞分配的幾個問題》、《論社會主義的相對穩定性》等涉及當時政治經濟學領域「敏感神經」的文章。文章在《文匯報》一見報,引起了社會的強烈反響。他的言論受到了一些「左」的人的抨擊和反對,處境日趨艱難,工作和研究受到了種種限制。他懷着對馬列主義的堅定信念,依然故我,孜孜不倦地為真理而探索。
沈志遠把馬列主義與中國實際相結合的經濟學觀點並沒有過時,在建設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今天,仍有着重要的參考價值。
個人榮譽
2018年5月,上海市社會科學界聯合會公布了首批「上海社科大師」人選名單,沈志遠當選。
參考資料
- ↑ 沈志遠:人民的哲學家, 聯合時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