柴達木盆地湖泊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柴達木盆地湖泊 |
中文名稱: 柴達木盆地湖泊 所屬地區: 青海省 面積: 257768 km² |
柴達木盆地是中國高原湖泊分布最密集的地區之一。這裡地質時期為古海環境,晚中生代到新生代時期的新構造運動使祁連山系、崑崙山系強烈抬升,而中間地帶沉降,因地勢低洼而形成眾多湖泊。[1]
柴達木盆地湖泊
湖泊多系第三紀殘留的古湖,長期以來在內陸封閉的自然地理環境中,為鹽湖的阿遷凝生成創造了十分有利的條件。盆地內面積在1平方千米以上的湖泊有48個,合計面積2036.5平方千米,占全省湖泊總面積格協拜的16%。其中,鹽湖26個,面積1334.3平方千米,占全省鹽湖面簽漿雅體積的83%。多鹽湖是柴達木盆地湖泊最顯著的一個特點。鹽湖海拔多在2675-3171米之間,船堡酷是世界上高海拔鹽湖區之一。湖水大都很淺,一般為數十厘米,有利於蒸發,因而含鹽度極高,平均含鹽量332.4克/升,是敬祖海水含鹽量的10倍,最高可達526.5克/升。無表面湖水或表面湖水較少的"干鹽湖"分布很廣,總面積達1萬平方千米,約占盆地底部面積的十分之一。
盆地內湖泊走向及排列方向均與盆地構造方向一致。東部沉降地帶形成一系列東西相接淚只敬榆的大湖,如霍魯遜湖、達布遜湖、台吉乃爾湖等。西部湖群比較零亂。乎愚說北部一系列山間小盆地內分布大小不等的湖泊,如蘇干湖、大小柴旦湖、可魯克湖、托素湖等。由於氣候乾旱、蒸發旺盛,湖面縮小,鹽分不斷濃縮,許多湖泊由鹹水湖逐漸演變為鹽湖,最後向干鹽湖方向發展。湖面在不斷縮小的同時,還有相當普遍的遷移現象,盆地中部的鹽湖向沉降中心(達布遜湖)遷移,盆地邊緣的鹽湖則向內部遷移。
盆地內較大湖泊有達布遜湖、台吉乃爾湖、霍魯遜湖、托素湖、可魯克湖、伊克柴達木湖、蘇干湖、尕斯庫勒湖、巴嘎柴達木湖、茶卡鹽湖、柯柯鹽湖等。鹽湖中有極為豐富的鹽類,氯化鉀探明儲量2.11億噸,占全國探明儲量的97%;氯化鈉探明儲量623.9億噸,占全國探明儲量的40%以上;氯化鎂探明儲量19.4億噸;還有豐富的硼、溴、碘等,這些資源為發展青海的鹽化工業提供了堅實基礎。
柴達木盆地
柴達木盆地是中國三大內陸盆地之一,屬封閉性的巨大山間斷陷盆地。位於青海省西北部,青藏高原東北部。四周被崑崙山脈、祁連山脈與阿爾金山脈所環抱,面積約25萬平方千米。"柴達木"為蒙古語,根據清代統治者平定西域後為掃清語言障礙、鞏固西北邊疆的統治而編撰,由乾隆皇帝親自審定,研究西北少數民族歷史地理的重要工具書《西域同文志》卷十六中,對此有清晰的說明:"蒙古語,柴達木,寬廣之謂。濱河境,地寬敞,故名"。故意為"遼闊"之意,不過,由於歷史等一些主觀和客觀的原因,也有採取意為"鹽澤" 這個解釋的,實際上這個在學術界有不同意見。建議採取"遼闊"之意這個解釋更符合實際情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