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杕杜(詩經)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杕杜(詩經)

【原文】

有林之杜①,

其葉湑湑②。

獨行踽踽(3),

豈無他人?

不如我同父。

嗟行之人,

胡不比焉?

人無兄弟,

胡不佽焉?

有杕之灶,          

其葉菁菁。  

獨行畏睘睘,

豈無他人?

不如我同姓。

嗟行之人,

胡不比焉?

我無兄弟,

胡不佽焉? 。

【注釋】

1)杕(di):樹林孤生的樣子。杜:棠梨樹。

2)湑湑(xu):繁盛 的樣子。

3)踽踽(ju):孤獨的樣子。

4)同姓:指兄弟。

【譯文】

有棵孤獨棠梨樹,
綠葉茂密又繁盛。
孤身一人在行走,
難道沒有人相依?
不如同宗兄弟親。
路上行人真可嘆,
為何不同他親近?
獨行人沒兄弟,
何不幫他解憂戚?
有棵孤獨棠梨樹,
綠葉蒼翠又茂盛。
孤身一人無依靠。
難道沒有別的人?
不如同姓兄弟親。
路上行人真可嘆,
為何不同他親近?
獨行人無兄無弟,
何不幫他解憂戚?

【讀解】

看來,孤獨感並非現代人才具有的獨特生存感悟。西方哲人 尼采曾宣稱:上帝死了,人類從此成了孤獨無靠的流浪兒。這一 宣言被看作是驚世駭俗之言。那麼,照這個標準來看,從來沒有 上帝保佑的中國人,豈不是早就是孤獨無靠的流浪兒了嗎?

差不多可以這麼說。《杕杜》所表達的,遠不止是一個流浪漢 的具體孤獨感,同時還具有某種形而上的意味,也就是說,它 更是一種深刻的人生喟嘆,一種深刻的人生體驗。

孤獨並非完全可以按外在形式來判斷。一個人並不一定要處 在顛沛流離的狀態中才會感覺到孤獨無靠;即使身處鬧市,在親 朋好友的包圍之中,也會有孤獨感。真正的孤獨感是心靈的一種 狀態,是心靈牌沉寂時一種狀態。在這種狀態之中,心靈失 去了激活的源泉,沒有碰撞、發出火花的機會,對外在事物的反 應陷於麻木和絕望之中,仿佛只有心靈本身在黑暗不斷漂浮游 移,完全喪失了向上的活力。

處在孤獨狀態之中,心靈和肉體是分離的。一個人儘管可以 吃喝住行,甚至可以談笑風生、尋歡作樂,這僅僅是外在的、肉 體層面的機械生命活動,而內存的心靈卻處在游離的孤獨狀態。這 同強裝笑臉、強忍悲痛完全不同。

心靈的孤獨是絕對的,無可救藥的;現實的孤獨是相對的,可以 戰勝的。一個離群索居的人,不一定孤獨;一個身處鬧市的人, 完全可能孤獨。因此,是否孤獨,難以用是獨自一人不是眾多人 相片這個外在標準來衡量。

尤其可注意的是,我們害怕孤獨,卻又喜歡獨處。這裡面有 太多的話可說。[1]

簡介

《詩經》是中國第一部詩歌總集。它匯集了從西周初年到春秋中期五百多年間的詩歌三百零五篇。〈詩經〉在先秦叫做〈詩〉,或者取詩的數目整數叫《詩三百》,本來只是一本詩集。從漢代起,儒家學者把《詩》當作經典,尊稱為《詩經》,列入「五經」之中,它原來的文學性質就變成了同政治、道德等密切相連的教化人的教科書,也稱「詩教」。[2]

《詩經》中的三百零五篇詩分為風、雅、頌三部分。「風」的意思是土風、風謠,也就是各地方的民歌民謠。「風」包括了十五個地方的民歌,即「十五國風」,共一百六十篇。「雅」是正聲雅樂,是正統的宮廷樂歌。「雅」分為「大雅」(用於隆重盛大宴會的典禮—)和「小雅」(用於一般宴會的典禮),一共有一百零五篇。「頌」是祭祀樂歌,用於宮廷宗廟祭祀祖先,祈禱和讚頌神明,現存共四十篇。《詩經》的三百零五篇詩歌,廣泛地反映了當時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內容涉及政治、經濟、倫理、天文、地理、外交、風俗、文藝各個方面,被譽為古代社會的人生百科全書,對後世產生過深遠的影響。[3]

《詩經》編輯成書的年代約在春秋後期,據說孔子曾經刪定過〈詩經〉。到漢代,傳授《詩經》的有四家。齊國轅固所傳的《詩》叫《齊詩》,魯國申培所傳的《詩》叫《魯詩》,燕國韓嬰所傳的《詩》叫《韓詩》,魯國毛亨所傳的《詩》叫《毛詩》。東漢時,《毛詩》得到了官方和學者們的認同,逐漸盛行,齊、魯、韓三家《詩》逐漸衰落以至亡佚。現在我們見到的《詩經》,就是毛亨傳下來的,我們這裡選錄的《詩經》,原文主要依據清代阮元校訂的《十三經註疏》,並廣泛參考了其他研究《詩經》的專著。 [4]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