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李惠堂

李惠堂
出生 1905年9月18日
國籍 中國
別名 字光梁,號魯衛
職業 足球運動員
知名於 中國近代體育史上著名的足球運動員
知名作品 《足球經》 《球圃菜根集》 《足球技術》

李惠堂,中國近代體育史上著名的足球運動員。從17歲開始足球生涯,活躍於上世紀二三十年代的亞洲足壇,被球迷和香港媒體親切的評為「亞洲球王」。[1] 他不但是戰前罕見的中國職業足球運動員,也是當時公認的中國足球第一人。1979年7月4日,李惠堂因病逝世,享年74歲。據統計他在各項足球比賽中,共射進1860個球,與巴西里登雷克德國球星蓋德穆勒、球王貝利以及獨狼羅馬里奧是迄今世界上進球逾千個的五大巨星。[2]

目錄

基本信息

中文名 李惠堂 出生地 香港
外文名 Lee Wai Tong 出生日期 1905年9月18日
別名 字光梁,號魯衛 逝世日期 1979年7月4日
國籍 中國 性別
運動項目 足球 民族 漢族
所屬運動隊 南華隊,中國國家隊 星座 處女座
身高 1.82米 場上位置 前鋒
主要成就 被亞洲足協評為「亞洲球王」被評為世界五大球王之一世界進球逾千五大巨星之一

成長經歷

李惠堂(1905-1979),字光梁,廣東五華人,著名足球運動員。1905年出生於香港。其父李浩如,系廣東省梅州市五華縣人。李惠堂4歲那年,隨母親回到家鄉五華縣錫坑鄉(現為錫坑鎮)老樓村居住。在那裡,這個天性喜愛足球的孩子,把家門口的狗洞當成了練習射門的目標。由於從香港帶回的足球被踢壞後,就從家門口的兩棵柚子樹(一名豐琅柚,一名蟠龍柚)上摘下柚子來當球踢。等到樹上的柚子都被摘完後,他又用布巾紮成布團當作皮球來練習。經過幾年的鍛煉,他的身體日見壯實,球技過人。10歲左右,李惠堂回到香港。1921年考入足球運動比較普及的皇仁書院,接受了比較系統的足球訓練。李惠堂球風正派,腳下功夫深。一次,他在與英國海軍球隊比賽時,球剛過中線,就拔腳勁射,球竟穿過好幾個英國選手的人叢硬是入網。他還曾經一人從後場盤球,接連晃過四五個前來阻截的對手,一直把球帶到對方禁區,從容起腳,把球攻入門裡。這種球藝堪與貝利、貝肯鮑爾馬拉多納相媲美。1976年聯邦德國一家權威性的足球雜誌曾組織過一次評選活動,將中國的李惠堂與巴西的貝利、德國的貝肯鮑爾、阿根廷斯蒂法諾匈牙利普斯卡什並列評為「世界五大球王」。

運動生涯

球員生涯

1922年,年僅17歲的李惠堂被選入香港最有名氣的足球勁旅--南華隊,出任主力前鋒。[3] 他身高1.82米,速度快,動作敏捷,控球技術尤為出色。球在他的腳下,對方兩三個人圍上去也難以搶走。他的射門技術更是令人叫絕,不管什麼位置、什麼角度,他都能左右開弓,球出如矢,力拔千鈞。他的倒地臥射更是一大絕招。1922年夏天,李惠堂代表南華隊參加香港甲級足球聯賽, 出任左內鋒,因其球藝嫻熟刁鑽,出神入化,常有驚人之舉,香港球迷稱之為"球怪"。1923年5月,李惠堂第一次代表中國足球隊參加日本大阪舉行的第六屆遠東運動會,中國隊獲冠軍。18歲的李惠堂在4場比賽中初露鋒芒,名聲大振。從此開始了他獻身足球的光榮生涯。 同年8月,李惠堂隨南華去澳大利亞,與全澳冠軍新南威爾士隊交鋒。開場僅5分鐘李惠堂就梅開二度,這場比賽他一人獨中三元,澳州當局專門授予他金質獎章。香港當地報刊以特大號標題,稱李惠堂為"球王",並有"萬人聲里叫球王,碧眼紫髯也頌揚"的詩句。 [4]

1925年,年輕的李惠堂懷着強烈的愛國熱忱,與自己青梅竹馬的鄰居廖月英從香港來到上海,決心要與外國球隊較量。李惠堂在上海期間,正值自己足球技藝的巔峰狀態,由於球藝出眾,22歲即被上海復旦大學足球隊聘為教練。隨後,又參加上海樂華足球隊,戰績顯赫。1926年,李惠堂率樂華足球隊參加上海舉行的"史考托杯"足球賽,以4∶1的懸殊比分大勝蟬聯9屆冠軍的英國獵克斯隊,首開上海華人足球隊擊敗外國球隊的記錄,使李惠堂在綠茵場上的威望大增。洗雪了"東亞病夫"的恥辱,為中華民族爭了光。1927年,李惠堂所在的球隊如日中天,相繼榮獲西聯甲組聯賽、首屆高級杯賽和中聯甲組聯賽的冠軍,李惠堂成為大名鼎鼎的"一代球王"。同年,李惠堂率樂華隊在遠征東南亞國家中,屢建奇功,特別是率隊出戰菲律賓,戰績彪炳,載譽而歸。

20世紀20年代,在中國流傳着這樣一句話:"看戲要看梅蘭芳,看球要看李惠堂。"在舊中國,一位足球明星能夠和京劇大師梅蘭芳的名字相提並論,確實超乎尋常。可見他以頑強的拼搏,高超的球藝,贏得了人們的尊敬與喜愛。[5]

李惠堂為國家隊做出了突出的貢獻。1923年入選中國隊,分別於1923、1925、1930、1934年參加了第六屆、第七屆、第九屆和第十屆遠東運動會足球賽,4次都為中國隊奪得冠軍。(實際上當時一共只有三四個國家參賽)。李惠堂1931年返回香港,加入南華足球隊並擔任隊長。1931年,國際奧委會承認"中華全國體育協進會"為國際奧委會會員,使我國體育健兒有機會與其他國家的足球運動員進行切磋、交流。 由於當時的國民黨政府財力困難,1936年為參加柏林奧運會足球賽,李惠堂和足球隊只能自籌資金,提前兩個多月出發,靠沿途比賽的門票收入作為參加奧運會的費用。李惠堂和隊友沿途進行了27場比賽,取得了23勝4平的戰績。他們省吃儉用,一路風塵趕到柏林。但由於一路征戰,球員已疲憊不堪,到奧運會比賽時,以0比2負於英國國奧隊,首輪即遭淘汰。1939年,李惠堂隨香港南華隊遠征南洋,在和馬來西亞檳城聯軍隊的首戰中,南華隊以11∶0大勝。在這場比賽當中,35歲的李惠堂雄姿依舊,頻頻帶球過人開弓勁射,獨入7球。香港淪陷後,李惠堂不願做亡國奴,於1941年以借到澳門比賽之機,輾轉回到內地。他與家鄉人組建了五華足球隊。在家門口貼上了一副對聯:"認認真真抗戰,隨隨便便過年。"[6]

1942年,李惠堂到梅州與強民隊對壘,結果以1∶3"禮讓"強民。第二年,李惠堂邀請香港甲組高手,以"航建隊"名義,與強民隊比賽。通過這兩次比賽,對"足球之鄉"梅州的足球運動起了一定的推動作用。爾後,李惠堂到桂林組織廣東足球隊,參加所謂四省"元首杯"足球賽。他先後在重慶、成都、自貢等地作表演賽和義賽,籌集款項,救濟戰孤、難民,支持抗日救國。1947年,李惠堂已經42歲,他在香港參加埠際賽(滬港杯賽的前身),他射出的一個點球被撲中,這場比賽是他的"掛靴之戰"。

裁判生涯

1948年李惠堂作為教練率中國足球隊參加第十四屆奧運會足球賽,同年獲國際足聯國際裁判證書,成為中國第一位獲得國際裁判資格的人。1954、1955年率中國台北隊奪得第二屆、第三屆亞運會足球賽冠軍。

1954年李惠堂當選為亞洲足球聯合會秘書長。1965年,他當選為國際足聯副主席,成為在國際足聯獲得最高職務的中國人。1966年李惠堂擔任亞洲足球聯合會和國際足球聯合會副主席,在世界足壇享有很高的威望。1976年在聯邦德國足球雜誌組織的評選活動中,他被評為世界五大球王之一。1979年7月李惠堂因病在香港去世,享年74歲。[7]

技術特點

李惠堂的足球技術非常全面,且各項動作嫻熟,控球能力強,左右腳功夫過硬,皮球一旦搭上腳就好像吸鐵石,球在他兩腳間盤旋滾動,別人很難奪走。他的盤、帶、搶、傳、射門、挑球過頭等技巧都很出色。李惠堂在足球實踐中總結出許多寶貴經驗,並提升到理論高度,以此來指導實踐。他退役後擔任教練期間,身體力行,所執教的球隊奪得了多項桂冠。

榮譽記錄

李惠堂終其一生獲得過包括「亞洲球王」在內的50多個榮譽稱號和120多枚獎章。曾4次代表國家隊參加遠東運動會並獲足球冠軍。1966年他擔任亞洲足球協會和世界足球協會的副會長,在世界足壇享有很高的威望。1976年在德意聯邦共和國足球雜誌組織的評選活動中,他被評為世界五大球王之一。

據統計他在足球比賽中,共射進近2000個球,他和巴西名將里登雷克德國球星賓德以及球王貝利是迄今世界上進球逾千個的四大巨星。其臥射絕技,巴西球王貝利亦自嘆不如。其體育道德尤為高尚,在綠茵場上從未受罰。[8]

因在將近20年的賽球經歷中,於各項公開賽事入球超過2000球,1976年出版的西德足球雜誌,曾將李惠堂評選為20世紀的世界5位「球王」之一,與巴西貝利德國弗朗茨·貝肯鮑爾阿根廷阿爾弗雷多·迪·斯蒂法諾匈牙利普斯卡什齊名。但因為他與台灣中華民國國民政府關係相當密切,1950年代之後的中華人民共和國體育相關文獻,並無太多李惠堂的相關賽事報道或歷史記載。不過總的來說,於1979年去世於香港的他,不但普遍認為是1930年代中國足球風氣的帶領者,也是開啟中國大陸、香港、台灣,甚至亞洲足球運動的主要功臣之一。而這些貢獻也可從他所著《球圃菜根集》、《雜果盤》、《足球裁判》等相關書籍如見一斑。 「亞洲球王」李惠堂

遠東運動會從1913年起,每兩年舉行一次,按菲律賓、中國、日本的順序,輪值主辦。在其21年歷史的10 屆競賽中,中國足球連得9屆冠軍。已故著名體育教育家、復旦大學體育系主任蔣湘青認為,這是民國體育在國際運動競賽中最光輝的一頁歷史。

1923年,在日本大阪舉辦第六屆遠東運動會。日本人以為穩操勝算,不料以1:5大敗。上海《申報》將日本媒體表達沮喪情緒的「號外」傳回國內,把標題改為「中國足球鐵軍,堂堂十年連勝」,這讓中國足球隊在亞洲體壇內獲得「鐵軍」的稱號。[9]

香港球員李惠堂在這場比賽中發揮了中流砥柱的作用。李惠堂是亞洲足壇乃至世界足壇上一個神話般的人物。他在1923年被澳大利亞人封為「亞洲球王」,1976年又被聯邦德國一權威足球雜誌評為「世界五大球王」,與貝利馬修斯斯蒂凡諾普斯卡什齊名。

李惠堂從小熱愛足球,1921年,少年李惠堂加入香港南華足球隊。1923年即在遠征澳大利亞的比賽中為中國人贏得了榮譽。初到澳洲,中國球員在媒體上的形象都是骨瘦如柴的病人,在比賽上,李惠堂連中三球,讓澳洲人的眼睛一亮。

柏林奧運會失利後,李惠堂和球員們去英國觀摩,阿森納隊以8000英鎊的年薪挽留他,李惠堂拒絕了。

1947年秋,李惠堂參加了香港對上海的一場比賽,從此「掛靴」。新中國成立,賀龍曾邀請李惠堂做中國國家隊主教練,因種種原因未能成功。

主要著作

《足球經》 《球圃菜根集》 《足球技術》 《足球規則詮釋》 《雜果盤》 《香港足球五十年》

《足球登龍術》 《足球讀本》 《魯衛吟草》 《南遊散記》 愛國抗日

人物軼事

足球理論

1、普及與提高。李惠堂在《球圃菜根集》中說:「提倡足球須從普及方面着想,不求畸形發展,假若中國驀然產生十一個出類拔萃的超級良才,縱橫捭闔,踢平四海五洲,如果事事未上軌道,也不見得馬上就可以富國強兵。」

2、足球技巧訓練。李惠堂認為足球技巧方面的訓練至關重要。

3、論足球基本功和實戰中場上位置安排。(李惠堂在《足球技術》一書中對此有詳盡敘述,他還將練習方法以圖解的方式加以說明,示範圖大部分都是李惠堂本人的示範動作。這是他半個世紀足球生涯的心血結晶。)

4、技術全面與單項的關係。 李惠堂認為作為一個球員在場上除要具有各種基本技巧外,一定要把球控制在腳下服服帖帖的,並在適當時機將球傳至最佳落點,達不到這個水平,就沒有參加比賽的資格,他要求隊員就是這麼嚴格。他常對心急貪功的球員提出單項練習的要求,強調足球技術不要「濫而不專」,否則一事無成。並勸導隊員對每一項技術要按部就班、由淺入深,專心練習。有相當造詣時方可轉學其他。李惠堂還詳細論述過場上用智與用力的關係、集體與個人的關係,以及士氣高低與勝負的關係等,限於篇幅這裡不介紹。但這些資料著作我都保存下來了,我希望中國足球人能運用他的寶貴經驗和理論去實踐,相信這對今天振興中國足球運動仍有非常現實的意義。

退役生活

43歲李惠堂的「掛靴」告別賽仍勇猛異常,民國時期,足球運動是一種奢侈運動,不是平民百姓都能隨便參與的,當時球隊所有物品都要從外國進口,包括球衣、球襪。球王李惠堂到了上海之後,也得先到靜安寺路華安保險公司兼職養家。回到家鄉之後,李惠堂也在五華糧倉做糧倉主任以及在公路處工作,才能解決一家人的生計問題,日本投降之後,李惠堂由原籍回到香港,還是效力於南華足球隊。

抗戰勝利之後,李惠堂從內地返回香港,繼續效力母隊南華隊。1947年秋,李惠堂率南華足球隊到東南亞訪問,與泰國新加坡等國足球隊比賽十場,場場告捷。回到香港後,李惠堂參加了香港對上海的一場足球比賽,已經43歲的他仍勇猛異常,接連攻入數球,結果以五比一戰勝上海隊,這場比賽也成了他「掛靴」的告別賽。從1923年18歲代表中國參加遠東運動會,到1947年作為隊長參加最後一場比賽,李惠堂在球場上度過了25年的時間。雖然14歲便走出校門,但是他不僅能用流暢的英語發表演講,也能用中文填詞做詩,後人更為敬重他的體育道德和愛國情操,李惠堂能腳踢足球,手著文章,朋友們打趣說他是手腳萬能的「怪傑」。1948年李惠堂赴英國羅布雷受訓四個星期,獲得英國足球總教練的文憑,回香港後他創立了華人足球裁判會,蟬聯6屆主席。

新中國成立之後,抗日名將賀龍做首任體育部長,寫信邀請李惠堂出任中國國家隊男足主教練,由於種種原因沒能成事。1951年香港麗的呼聲電台聘請李惠堂做顧問,兼體育節目播音評述員。美國之音電台請他當體育評論員,不久李惠堂當選亞洲足球協會副會長,又榮膺國際足聯副會長,這至今還是世界足壇上華人享有的最高榮譽。

球王故居

李惠堂故居五華縣錫坑鎮老樓村四角樓,名為「聯慶樓」,是其父李浩如於光緒十八年(1892年)所建,現已成為五華推動旅遊與足球運動發展有機結合的一個富有特色的景點。 故居中棟右廊房為李惠堂幼年時住房,右橫屋門側狗洞是李惠堂幼年時練射的「球門」。右橫屋第一間為李惠堂抗日戰爭時期回鄉組建足球隊時的住房。1994年9月,五華縣人民政府為方便人們緬懷球王,把球王故居定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裡面辦有《球王李惠堂》小型展覽,每年均有不少華僑、港澳台同胞和社會各界人士前往參觀考察,緬懷球王的光輝業績。[10]

愛國抗日

球王李惠堂使中國人擺脫「東亞病夫」之名,李惠堂拒絕為汪精衛效勞,多次足球義賽籌款抗日。1937年抗日戰爭全面爆發,中國內地戰火紛飛,整整一年又一個月 ,傷勢痊癒後的李惠堂重披戰袍,出現在香港賑濟內地災害的賽場上,雄風依舊。然而1941年12月25日,太平洋戰爭爆發,香港淪陷。次年春天,汪精衛為慶祝偽滿建立十周年,特命外交部長褚民誼和宣傳部長林柏生聯名給李惠堂致電,擬派專機接李惠堂和南華足球隊到南京滿洲各地巡迴表演,並留在南京主持體育政務。李惠堂聽了以後,他不願意為汪精衛效勞,但汪又派專機來,那怎麼辦呢?最後他考慮,反對他又不行,那就走為上策。

為了避開日本人和汪偽政權的追蹤,李惠堂決定率領南華隊去澳門訪問,藉此機會逃離香港,返回廣東老家。從澳門去廣東只需7個小時的車程,但因為天氣和船舶的緣故,一路周折不斷,李惠堂竟漂了將近一個月的時間,才返回廣東五華錫坑老家。一路上多方朋友相助,在桂林時更是受到李濟深的款待,離桂途中,他寫了一首感懷詩,「世亂時虞歷萬難,今朝脫險向長安。桂林山水迎人笑,我正飄零意未寬。」 [11]

回到家鄉後,他在田野鄉村過着簡樸的生活,並在家門口貼上了一副對聯,「認認真真抗戰,隨隨便便過年。」在維持生計之餘,李惠堂依然沒有放棄他所熱愛的足球,回到家鄉後不久,他先後組織五華足球隊和航建足球隊,兩次訪問梅州市梅縣區、興寧、韶關等地,到各地巡迴比賽,推動了山鄉體育運動的發展。

1942年,響應宋慶齡慰問抗日傷病員,那時候黃河決堤,災民非常多,當時國民黨政府號召李惠堂舉辦足球義賽,義捐。韶關義賽之後就到了桂林、南寧四川整個大後方,義賽打了138場。收入全部捐給救災,慰勞傷兵、孤兒等之用,更留下「海角歸來奔國難,名成獻藝賽頻頻」的詩句。

人物評價

「看戲要看梅蘭芳,看球要看李惠堂。」這是三十年代在上海流傳的一句話。在舊中國,一位體壇人物能夠和京劇大師梅蘭芳的名字相提並論,確實非凡。他以頑強的拼搏精神,高超的球藝,贏得了「亞洲球王」稱號。李惠堂是二、三十年代首屈一指的著名中鋒。尤以過人射門和跌射譽冠足壇。他射門力量大、角度刁,往往使守門員反應不及而目送球兒直飛網底! 香港淪陷後,李惠堂不願作亡國奴,遂於1941年以借名到澳門比賽之機,輾轉回到內地。李惠堂41歲「掛靴」退伍,足壇生涯長達25年。

中足流行懷舊一代球王李惠堂,不知道什麼原因,已經逝世N年的一代球王李惠堂又成為中國足球論壇的熱點,大家對忘記還是懷念各執一詞,對李惠堂的功績也各有說法,爭論已經如火如荼,論壇里一時間全是關於李惠堂的看法。[12]

在足球場上比較球星們的人品、球品,無論是吸毒的馬拉多納還是球王李惠堂都已經載入足球史冊。我想說的是,當蹴鞠成為意淫和高俅們升官的助力。我們何不學習一下那些動機不良的羅馬大兵,全身心的玩一下現代足球,快樂的享受現代足球,而不是為之所累。而今,正值中國足球處於新低之時,我們更需要的是「把握現在」。歷史當然不能忘記,但一味浸淫歷史,那只能陷在歷史中不能自拔。[13]

外部連結

人物視頻

1、球王李惠堂唯一留存進球視頻

球王李惠堂唯一留存進球視頻

2、李惠堂, 堪稱中國版貝利, 一生踢進2000個球, 10屆球賽得9次冠軍

李惠堂, 堪稱中國版貝利, 一生踢進2000個球, 10屆球賽得9次冠軍

3、《球鄉》第20集:球王李惠堂的故事

《球鄉》第20集:球王李惠堂的故事

參考來源